曹雪芹家世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曹雪芹家族世系考

曹雪芹的家族研究,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以周汝昌先生为代表,认为明初曹家自江西武阳渡北上丰润,一支迁居铁岭;另一种以冯其庸先生为代表,认为曹氏祖先“著籍”辽阳。长期以来,两种观点互相辩难,争执不下。

那么,以上两种观点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还是存在内在的一致性,抑或,曹家实际存在着另外的迁徙路径?要考察曹雪芹的家族世系,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回答。

2008年,根据几个曹氏家谱间的互证,胡德平撰就《曹雪芹的旗籍和祖籍——从江西进贤〈曹氏族谱〉的发现谈起》一文,重谈曹氏家族的渊源,对曹雪芹家族迁徙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拟根据已见的相应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曹雪芹家族的世系进行一系统的叙述和研究。

一、读书欲知其人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

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曾评论道:“《红楼梦》诚开天辟地第一好小说。”嘉道年间,俄国派到北京学习的瓦西里耶夫则评价道:“《红楼梦》语言生动活泼,情节引人入胜。坦率地说,在欧洲很难找到一本书能与之媲美。”

可见,《红楼梦》在中西学人那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鲁迅先生从“小说史”的角度评价《红楼梦》的价值,他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一切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然而,由于《红楼梦》上并没有作者的署名,因此,《红楼梦》的作者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一度众说纷纭。唯《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写道,空空道人将故事从石头上从头至尾抄录回来……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似乎,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一个整理者,《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仍然是一个问题。好在除一百二十回“程本”外,还有一些早期的《红楼梦》抄本存世,它们为研究《红楼梦》的作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眉批写道:“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

也就是说,在“脂批”作者看来,《红楼梦》中写道的“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只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意玩弄的一个文学游戏。“脂批”作者还特意指出:“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乾隆时人、宗室富察·明义有《题红楼梦二十首》,序中写道:“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撰”就是著述,《后汉书·张衡传》载:“著作东观,撰集汉纪。”意思是说,张衡在藏书的东观著作、编写《汉纪》。

曹雪芹既然当面将自己著作的《红楼梦》出示给明义看,则他们之间亲密的朋友关系是可以确定的。因此,明义诗序中透漏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

以“脂批”与明义的记载进行对照,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也就一目了然了。

在清代人看来,《红楼梦》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一个大家庭的衰落过程,书中的描写给人们如此深刻而真实的印象,因此,人们怀疑,这部作品所写的故事必有“所本”。

人们愿意了解作者及其家世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亚圣”的教诲。《孟子·万章》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孟子虽用了“可乎”这样的疑问句式,但他的意思再明确不过,那就是读其书须知其人。在“亚圣”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国人养成了读诗书进而愿意了解诗书作者的习惯。

人们关心曹雪芹家世的再一个原因,出自《红楼梦》的文字,《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写道:“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实际上,《红楼梦》中“作者自云”中的“作者”,指的是青埂峰下那块顽石;但是,长久以来,人们以为,“作者自云”中的“作者”即是《红楼梦》是实际作者曹雪芹“作者自云”中的“作者”,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安排的“文学第一人称”,是文学(《红楼梦》故事)中的“作者”,而非实际生活中的“作者”。,因而,对曹雪芹的家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延伸出对曹雪芹家世的了解与研究。

二、曹雪芹家世研究的一些基本资料

最早记载曹雪芹家世的,是曹雪芹的朋友明义。明义《题红楼梦二十首》诗序中写道,《红楼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概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也就是说,在明义看来,《红楼梦》中所述故事背后“本事”就是曹雪芹家族在江宁织造府的事情。

明义在诗序中提到,曹雪芹的“先人为江宁织府”。这一信息为人们了解曹雪芹的家世提供了基本的考察对象。自清朝初年到乾隆时期,姓曹的江宁织造并不难找。袁枚曾在南京生活,他的《随园诗话》中写道:


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很明显,袁枚的记述来自明义,但又有所发展。从他这里,我们知道,曹雪芹是曹寅的后代。那么,曹雪芹与曹寅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曹雪芹的友人爱新觉罗·敦诚《寄怀曹雪芹霑》云:“扬州旧梦久已觉。”其下注云:“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先祖”一指祖先,另一指已故的祖父。很明显,敦诚所谓的“先祖”,指得是后一种意思。也就是说,曹雪芹的友人知道,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而不是袁枚理解的那样。

在康熙朝,曹寅是很有影响的人物,有关他家族世系的记载并不少见。由曹寅追溯上去,了解曹雪芹的家族世系变得容易起来。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附载满洲旗份内之尼堪姓氏》内详细记载了曹寅家族的任职情况,云:


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月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曹荃原任司库,元孙曹颙原任郎中,曹頫原任员外郎,曹颀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曹天祜现任州同。天祜,另一刻本作“天佑”。


康熙年间,由于与皇帝的特殊关系,曹寅家族有专门折奏的权力——个人与皇帝通信的权力。因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留了不少曹寅家族上奏给皇帝的奏折。根据这些奏折,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地方志有关曹家文字比较,学界对曹寅家族的基本情况得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谱系如下:

三、辽阳曹的“世居”、“卜居”与“著籍”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祖父曹寅,都曾在南京长期担任织造职务。虽然,织造的品级不高,但是,由于曹家作为皇帝包衣人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在朝野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俨然一方显宦。因此,南京地方志中对织造曹家的情况有着比较明确的记载。

康熙二十三年(1684)纂修的《江宁府志》云:“曹玺,字完璧,宋枢密武惠王裔也。及王父宝宦沈阳,遂家焉。父振彦从入关,仕至浙江盐法道。”曹玺后任织造,卒于任上,“奉旨以长子寅仍协理江宁织造事务,以缵公序。寅,敦敏渊博,工诗、古文、词。仲子宣,官荫生,殖学具异才。”于化龙等纂修:《江宁府志》卷十七《宦迹》,康熙二十三年稿本。

康熙六十年(1721)纂修的《上元县志》对曹雪芹家族情况亦有介绍,内容与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府志》所载差别不大,但也有新的内容补充:


曹玺,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枢密武惠王彬后,著籍襄平。大父世选,令沈阳有声。世选生振彦,初,扈从入关,累迁浙江盐法参议使,遂生玺。

子寅,字子清,号荔轩,四岁,能辩四声,长,偕弟子猷讲性命之学,尤工于诗,伯仲相济美。

孙颙,字孚若,嗣任三载,因赴都染疾,上日遣太医调治,寻卒。上叹息不止,因命仲孙頫复继织造事。頫,字昂友,好古嗜学。唐开陶等纂修:《上元县志》卷十六《人物传》,康熙六十年刊本。


康熙六十年纂修的《上元县志》中,有曹玺先人“著籍襄平”的记载。“籍”指名册、户口。《汉书·高帝纪》载:“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著”作“附着”、“家于之上”讲。“著籍”就是指将家族的户籍落于某地。清代,并无“襄平”一地,那么,《上元县志》上所谓的“襄平”,指的又是哪里呢?

乾隆《盛京通志》卷二八《铁岭县古迹》之“辽金旧州县名”下,载“本汉襄平县地。”也就是说,在辽金时代,铁岭即称“襄平”。问题是,清人所谓的“襄平”指的是铁岭吗?如果不是,清人笔下的“襄平”指的又是哪里呢?

立于后金天聪四年(1630)的辽阳《重建玉皇庙碑记》第一句写道:“昔襄平西关门外,不越数趾,有玉皇庙焉。”也就是说,明末清初之时,“襄平”指得就是辽阳。如此,则《上元县志》告诉我们,曹家先世户籍落在辽阳。

这一信息,在其他文献中也有反映。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随清军入关后,先后在山西、浙江为官,当地方志记载他的籍贯都是“辽阳人”。如《康熙山西通志》卷十七《职官志》云:“平阳府吉州知州曹振彦,奉天辽阳人,贡士,顺治七年任。”《浙江通志》卷一二二《职官志》云:“都转运盐司盐法道曹振彦,奉天辽阳人,顺治十二年任。”或者以为,曹家被金军俘虏,后被携至辽阳,因而落籍。但是,康熙六十年《上元县志》明确记载,曹家先人著籍襄平是在曹世选任官沈阳之前,彼时,曹家既未被俘,何来被携至辽阳进而落籍之说?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府志》、康熙六十年《上元县志》都以曹玺为传主。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府志》载:“王父宝宦沈阳,遂家焉。”康熙六十年《上元县志》载:“大父世选令沈阳。”

大父、王父同义,都是指祖父。也就是说,曹玺的爷爷曹世选因到沈阳为官,才将家迁往沈阳。

天启元年(1621),后金攻占沈阳,在沈阳为官的曹世选及家属为金军所俘,沦为奴隶。由于当时的档案制度并不完备,加上,满人视包衣如牲畜、金银一样,都是财产的一部分,因此,对他们来说,包衣的籍贯及俘虏年份无关紧要,他们所关注的只是包衣俘来自哪里、有多少人、分到了哪个旗下。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乾隆初年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附载满洲旗份内之尼堪姓氏》时,以包衣的被俘之地作为其家族世居地,云:“世居某地”,而俘虏年份往往写作“来归年份无考”。于是,有关曹雪芹家族的记载就形成了如下的文字:“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月无考。”

四、不得不说的《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

有关曹雪芹家族的情况,《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府志》、康熙六十年《上元县志》等文献只记载到曹世选一代,因此,曹世选以前曹雪芹家族的世系,我们在这些文献中找不到相应的信息。

唯一记载到曹世选之前曹雪芹家族情况的文献,是《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简称《辽东曹氏族谱》。关于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的情况,马希桂写道:


一九六二年,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北京市文化局组织了“曹雪芹家世、故居和坟墓调查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我从丰润曹玉堂先生处征集到一部《浭阳曹氏族谱》和从北京曹仪简同志处征集到一部《辽东曹氏族谱》及谱系全图。《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辽东曹氏族谱》列曹雪芹家族于四房曹智支下,不过,自曹智到曹世选,中间相隔五代,却没有任何相关内容;该谱为什么将曹雪芹家族列于曹智支下,也没有提及;自曹世选至曹天佑,所有人名、官职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基本相同;谱中不载无职家族成员,等等。

这些反常的情况,使得《辽东曹氏族谱》有关曹雪芹家族的文字可信性大大降低,朱南铣、周汝昌、徐恭时,甚至征集该谱的马希桂,都对《辽东曹氏族谱》有关曹雪芹家族文字的可信性提出了质疑1994年,周汝昌就《辽东曹氏族谱》提出了十点疑问。河北省曹雪芹研究会编:《曹雪芹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笔者以为,以《辽东曹氏族谱》对曹雪芹家族的记载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曹雪芹家族的记载如出一辙,且不载无官职者,极其不合常规家谱之体例,则《辽东曹氏族谱》关于曹雪芹家族一支的记载或者为后人伪造,或者为清末依照《八旗满洲通谱》续入。

2015年,胡铁岩在《清代硃卷集成》中发现了《曹氏荣庆拔贡考试履历》。《曹氏荣庆拔贡考试履历》的撰写者为曹荣庆,其人“字木青,一字声霆,号藕舫,行三,道光戊戌年闰四月初八日吉时生,正黄旗汉军都统耆年佐领、廪膳生。”《曹氏荣庆拔贡考试履历》篇首。道光戊戌年即道光十八年(1838)。

《曹氏荣庆拔贡考试履历》系曹荣庆咸丰十一年(1861)参加顺天府拔贡考试时填写,时年二十四岁。

《荣庆履历》中“从堂支”下出现了“曹玺”、“曹鼎”、“曹寅”、“曹荃”、“曹宜”、“曹颙”、“曹頫”、“曹顺”(明显为《通谱》曹颀之讹写)的介绍;此外,“从堂支”下还出现了“丰润曹”的曹鼎望、曹守望,及天津“宝坻曹”的曹世显等人的介绍。

由此可知,至晚在咸丰十一年,“五庆堂”曹氏即已经将曹雪芹家族和丰润曹氏归为一支,则修于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的《辽东曹氏族谱》关于曹雪芹家族的记载非为后人伪作可知,然其所据仍不能知晓。

五、辽阳曹与丰润曹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其特殊的身份——父为清朝官员、母为明遗民之妹,和较高的文学素养、谦逊的待人态度,赢得了不少汉人知识分子的好感,清代著名文学家尤侗与曹寅就是很好的朋友。

尤侗在《艮斋倦稿》第十三卷《松茨诗稿序》中写道:


司农曹子荔轩与予为忘年交,其诗苍凉沉郁,自成一家。今致乃兄冲谷薄游吴门,因得读其《松茨诗稿》,则有体气高妙,有异人者。信乎!兄弟擅场,皆邺下之后劲也。予既交冲谷,知为丰润人。


曹鋡,字冲谷,号松茨,丰润人,官理藩院知事,著有《雪窗诗稿》、《松茨诗稿》乾隆《丰润县志》卷二《古迹门》云:“松茨,在东关,故徽州太守曹鼎望别业,有四松,因以为名。”曹鼎望即曹鋡的父亲。。尤侗称曹鋡系曹寅之“兄”,并云二人“兄弟擅场,皆邺下之后劲也。”

这种说法使得人们对曹寅与曹鋡的关系产生了兴趣,不过,学界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同:或认为,曹寅家族与曹鋡家族确系同宗;或以为,曹寅之称曹鋡为兄不过同姓联宗而已,并非两人真正存在同宗的关系。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在尤侗为曹鋡《松茨诗稿》所作的“序”中还写道:“予既承命为序,而即以此送之,并寄语荔轩曰:‘盍亦必阿奴火攻乎?'”

“阿奴火攻”典出《晋书》,《晋书》卷六十九《周顗传》载:


顗性宽裕,而友爱过人。弟嵩尝饮酒嗔目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所燃蜡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故出下策耳。”


尤侗以此典形容曹寅、曹鋡间的关系,可见,二人间的关系确实非同寻常或者以为,尤侗这一用典也只是对曹寅、曹鋡同姓联宗的泛称。但是,如果这样理解,只能存在两种可能:要么,尤侗对“阿奴火攻”这一典故的理解有失偏颇;要么,今人没有正确理解尤侗用典的真实含义。。曹雪芹的友人敦诚有《别四弟汝猷(敦奇,时弟随侍山海关,余之松亭)》诗,云:“凤誉期吾弟,火攻笑阿奴。”亦用“阿奴火攻”典。可见,“阿奴火攻”并不是一个随便使用的典故。这可以从侧面证明,尤侗为曹鋡《松茨诗稿》所作“序”中“寄语荔轩曰:‘盍亦必阿奴火攻乎?'”确有所指。

曹寅与曹鋡的关系也反映在他的诗文中。《楝亭诗钞》卷二有《松茨四兄远过西池,用少陵“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十字为韵,感今悲昔,成诗十首》,其三云:


闲居咏停云,遽若恋微官。行苇幸勿践,税驾良匪难。

寸田日夜耕,狂澜无时安。恭承骨肉惠,永奉笔墨欢。


阎若璩《潜邱箚记》卷六《赠曹子猷》诗,云:“骨肉谁兼笔墨欢?羡君兄弟信才难。”其下注云:“令兄子清织造有‘恭惟骨肉爱,永奉笔墨欢’之句。”可知,曹寅赠给曹鋡的“恭承骨肉惠,永奉笔墨欢”两句诗已经成为名句,在朋友间广泛流传了。那么,他与曹鋡的关系,朋友们也应该是知道的了。

《松茨四兄远过西池,用少陵“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十字为韵,感今悲昔,成诗十首》第五首诗云:

勾陈逼招摇,幽天风夜至。单于六蠃走,羽林呼动地。

三驱度瀚海,持冰裹糗糒。念我同胞生,旃裘拥戈寐。


由于曹寅的弟弟曹荃曾担任康熙皇帝侍卫,并曾随皇帝出征噶尔丹,诗中又有“念我同胞生,旃裘拥戈寐”句,写兄弟之情至深,或者以为,该诗写及的“同胞”即是曹荃,该诗与曹鋡无涉。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个误会。曹寅十首诗文中九首皆写曹寅与曹鋡兄弟情谊,如何会中间一首突然写及曹荃?这本身就是不合情理的事情。实际上,认为此诗写曹荃,完全忽视了曹鋡的经历。

曹鋡曾任理藩院知事。理藩院是清代设立的专门管理边疆各族事务的机构。作为理藩院知事,不管是因为职务本身的关系独自外出,还是因为奉皇上的命令,随驾出行,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由于,曹寅在诗中说,自己与诗赠者是“骨肉”、是“同胞”,情真意切。这样的称谓和诗歌表达出的感情,难免让人想起曹寅的爱弟曹荃。

然而,此诗既然写得不是曹荃,而其间表达的兄弟感情是如此的真挚,以至于让人误以为此诗写得正是曹荃,则曹寅、曹鋡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同姓联宗那么简单。

不仅是对曹鋡,对曹鋡的二哥曹钊,曹寅也以极其热情态度相待。《楝亭诗别集》卷二《宾及二兄招饮,时值宿未赴,怅然踏月口占,兼示子猷二弟》中写道:


清谈疏泛爱,潇洒对宾时。骨肉应何似?欢呼自不支。

已能挥短麈,还共校新诗。却笑今宵梦,先输春草池。


此诗是曹钊宴请曹寅,曹寅值宿未能前往,值后返回家中路上所作。诗中,曹寅不仅称曹钊为“骨肉”,还用“春草”典赞扬曹钊的诗才。

《南史》卷十九《谢惠连传》载:“谢惠连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句。’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后以“春草”代指兄弟。

曹寅在《楝亭诗钞》卷一中有《人日,和子猷二弟〈仲夏喜雨〉元韵》,其中也用到了“春草”这个典故,诗云:


小阁昔年听雨处,夜阑灯火对床明。

草魂未返江南梦,雁字初归人日晴。

屈指炎凉千里别,何时来往一身轻。

钓车秧马南郊外,共看灵湫彻底清。


农历,正月初七是为“人日”。相传,此日始有人。“草魂未返江南梦”亦是用谢灵运典。曹寅写给曹荃的诗歌与写给曹钊的诗歌都用了此典,可以说明,曹寅与曹钊、曹鋡兄弟的关系绝非同姓联宗,而是同出一祖,以至于让他在写诗时,处处反映出他们之间亲生兄弟般的感情。

曹寅与曹鋡的关系,还可以在曹寅怀念、写给曹荃的诗中得以反映。我们将通过对曹寅赠曹荃诗、曹寅赠曹荃诗反映的感情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他们间的关系。

曹寅诗中对曹荃的称呼有三种:“子猷”、“子猷二弟”、“二弟”。《楝亭诗钞》卷三有《支俸金铸酒鎗一枚,寄二弟生辰》诗:


自作银鎗一尺围,嘉量伯仲素无徽。

比闻饮噉君常健,聊伴书函使欲归。

三品全家增旧禄,百花同日著新绯。

濒行复忆前时笑,皓首云山愿莫违。


《楝亭诗钞》卷四有《和孙子鱼〈食荠诗〉,寄二弟》诗:


野荠蒙霜雪,能先众草生。赋形同菥蓂,聚族异芜菁。

肉食甘常胜,山厨品最清。异乡频举箸,糁糁对梅英。


沙钵穷家活,皇天茁此徒。青青随麦陇,济济困泥涂。

苋陆时消长,豉盐乍有无。平生餔啜意,未改茹园荼。


将曹寅给曹荃的诗歌与上面所引曹寅给丰润曹氏兄弟的诗歌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从称谓上,还是从诗作的感情上,曹寅对丰润曹氏兄弟都是当作近亲兄弟来看的,这就证明曹寅家族与丰润曹鋡家族同出一祖,确系同胞骨肉。

六、武阳曹、丰润曹、辽阳(铁岭)曹

既然,辽阳曹与丰润曹既是同宗,则丰润曹的上祖,自然也就是辽阳曹的上族。丰润曹氏家谱齐备,这就为我们考察辽阳曹的上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道光年间,曹振邺云:“端明公,字伯亮,于前明永乐初,携弟端广渡江而北,卜居丰润县之咸宁八甲,端广公卜居辽东之铁岭卫。”《浭阳曹氏族谱》卷二。曹鋡的父亲曹鼎望作《曹氏重修南北合谱序》也称:“爰稽世系:盖自明永乐二年始祖伯亮公从豫章武阳渡,协弟溯江而北,一卜居于丰润咸宁里,一卜居于辽东之铁岭卫。”曹鼎望:《曹氏重修南北合谱序》。

可见,丰润曹是在明朝永乐初年从江西武阳迁到河北丰润的。到达北方后,曹端明留居丰润,而他的弟弟曹端广却没有选择与哥哥比邻而居,而是独自远走铁岭。

在传统社会看来,东北乃苦寒之地。直到明朝,在东北设卫,汉人开始聚集到卫所周边贸易经商。永乐年间,东北尚未开发,那么,曹端广何以要远赴铁岭呢?

原来,曹端明精通风水之学,这一切都是他的主意,这在端明后人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得到证实。明朝正统三年(1438),曹端明的孙子曹安在为端明撰写的碑文中明确写道:“我祖伯亮公,苦志芸窗,无书不览,即堪舆星数等学,概皆精通。早岁,即补郡第子员,以数奇不第,遨游燕都山海间,见丰邑山秀水异,遂卜居焉。”《浭阳曹氏族谱》卷一。

曹端明“苦志芸窗,无书不览”,读书务求“精通”;但是,却“以数奇不第”。“数”者,运数也,命运也;“奇”字作“ji”声,意近乎“乖”,与“数”字连用,用以比喻命运不佳。《史记·李将军列传》云:“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就是这个意思。

从曹安的叙述,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况。曹端明科考不中,认为,自己之所以科考不顺,不是因为学问不好,而是自家在江西武阳的风水与自己兄弟的命相不合,不利于自己兄弟发展。于是,精通“堪舆星数”之学的曹端明在占卜后发现,北方才是兄弟及家族的发迹之地。正是在这样认识的驱使下,兄弟二人才离开武阳,渡江北上。

曹端明认为,丰润“地口向宽,发越迟,欲速者故不喜,然龙真脉清,后世子孙必有大吾宗者。”因而,选择留居丰润。为了能够保证子孙后代的昌盛,曹端明还详细告诉子孙后代,应该如何修坟筑坝、保护明堂,进而保证自家的风水。

既然,选择留居丰润是出于曹端明风水上的考量,那么,他的弟弟没有与他一起定居丰润,而是迁往铁岭,也就容易理解了,那一定也是出于风水上的考量,即铁岭的方位更合乎曹端广及其后裔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所以,家谱上称曹端广“卜居”辽东之铁岭卫。

或许真的是因为迁移了住址,改变了风水的原因,曹端明的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据《浭阳曹氏族谱》记载,移驾于丰润之后,端明中了举,还担任了明朝“锦衣卫副指挥使”的职务;而且,也确如他当年的预言,至明末清代,他的后世子孙仲相、澹斋、毕庵“甲第连绵,名位赫耀。”曹兆琛:《曹氏重修谱序》。

曹端广虽然将家迁到铁岭,但是,他却将户籍落在了辽阳三百年后,丰润曹鼎望《曹氏重修南北合谱序》写道,曹端广“卜居于辽东之铁岭卫”,随后,又写道:“辽阳一籍,阙焉未修,尚属憾事。”同一篇文章里,既出现了居于“铁岭卫”,又出现了“辽阳一籍”两种不同的文字,这就说明,曹端明居住在铁岭,而户籍是在辽阳。。之所以,出现这样奇特的情况,是由明代特殊的户籍制度和当时明朝在东北的统治情况所决定的。

明代,户籍有军籍、民籍、官籍的区别。像曹端广这样的家庭,即应记入民籍。明政府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主要采取设置卫所、驻扎军队的方式完成,铁岭、沈阳皆为卫所,驻军主要是列于军籍的军人。辽阳作为明政府在东北最大的城市,不仅是军事中心,也是政治中心,领两州、二十五卫、管辖范围东至鸭绿江、西到山海关、南抵旅顺、北达开原广大地区的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即设于辽阳。这即是曹端广居住在铁岭,而户籍却落在辽阳的原因《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二·山东山西》载:“洪武四年七月,置定辽都卫。六年六月,置辽阳府、县。八年十月,改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治定辽中卫,领卫二十五,州二。十年,府、县俱罢。”又载:“定辽中卫:元辽阳路,治辽阳县。洪武四年,罢。六年,复置。十年,复罢。十七年,置卫。”辽阳在明政府东北统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沈阳中屯卫: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置。建文中废。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属北平都司,后属后军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间县。”方志载,曹世选“令”沈阳,管理民事,或者是从沈阳中卫“寄治北直河间县”而言的。

曹端广一支在历史的变革中,也获得了发展的契机。传数世后,曹世选为官沈阳,并且留下了不错的声誉康熙六十年(1721)《上元县志》载:“世选,令沈阳有声。”

七、辽阳曹与丰润曹的交往

就在曹世选为官沈阳的同时,东北的建州女真势力正愈发壮大,并不断袭击明朝在东北的城池。

天启元年(天命六年,1621)三月十二日,努尔哈赤的金兵攻破了沈阳城。在沈阳为官的曹世选及其家人被俘,与沈阳城内其他军民一样成为金军的战利品。金军在沈阳停留五天,按照所获财物,八家均分的原则,将俘获的人口、牛马、金银、玉帛分到各旗。

若干年后,曹世选的儿子曹振彦长大成人,被选入多尔衮的旗鼓牛录之中。据文献记载,天聪八年(1634)之前,他就获得了“旗鼓牛录章京”的身份,至天聪八年,又因有功,被加增“半个前程”《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天聪八年”条载:“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属下旗鼓牛录章京曹振彦因有功,加半个前程。”

曹振彦曾在辽阳参与喇嘛庙、玉皇庙的修建,说明在此时期,他已经因为自己的才干,受到多尔衮的信任,并且拥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了。

1644年,清军入关,曹振彦也随着主子多尔衮进入了北京。经过数年的努力,曹振彦从军职转向民职,顺治七年(1650)二月,曹振彦出任平阳府吉州知州。次年(1651),调任阳和府知府。顺治九年(1652),复调任大同,任知府。顺治十三年,升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运使。

曹振彦之子曹玺,先任多尔衮侍卫,后从征山西姜瓖之叛,被顺治皇帝拔为御前二等侍卫,后管銮仪卫。顺治死后,四大臣辅政,曹玺被派到南京,任江宁织造。

多尔衮辅政时期,南京、苏州、杭州织造由户部差员管理;顺治亲政后,织造由“十三衙门”负责管理。“每年一更代,十五年,改为三年一易。”《江南通志》。张玉兴撰:《清通鉴》(顺治卷)“顺治十一年正月初十日”条载:“顺治十一年正月初十日,诏暂停江宁、苏杭等处地方织造二年。谕工部称,‘该处连年水旱,小民困苦已极,念织造衙门原供服御、赏赉之用,前此未能遽罢。近闻甚为民累。夫民既苦赋役,又苦织役,何由得安?’遂有是诏。”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康熙二年(1663)二月初一日,停差江宁、苏州、杭州织造工部官员,选内务府官久任织造,曹玺以内务府郎中首任江宁织造,织造遂成专差久任林乾撰:《清通鉴》(康熙卷)“康熙二年(1663)二月初一日”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从这时起,曹家移居江宁,开始了三代四人五十八年的“秦淮梦”。

康熙二年,曹玺出任江宁织造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年方六岁,随父到江宁居住生活。四年后(康熙六年,1667),丰润人曹鼎望出任江南徽州知府。是年,曹寅十岁。其后,曹鼎望曾携子曹鋡至江宁拜访。

曹寅《松茨四兄远过西池,用少陵“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十字为韵,感今悲昔,成诗十首》第二首中写道:“况从丱角游,弄兹莲叶碧。”《楝亭诗钞》卷二。曹寅既称曹鋡为兄,可知,曹鋡的年龄应略长于曹寅。那么,曹鋡到底长曹寅几岁呢?

曹寅《松茨四兄远过西池,用少陵“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十字为韵,感今悲昔,成诗十首》其二写道:


今夕良宴会,今夕深可惜。况从丱角游,弄兹莲叶碧。

风堂说旧诗,列客展前席。大乐不再来,为君举一石。


其八首:


曩年拓强弓,齿牙一何少。肠肥脑复满,猛敢过鹰鹞。

轩起触四隅,周胠不可趡。茫茫红尘中,末路炳龟燋。


古代,儿童、少年将头发束成两角,称作“丱角”,后即以“丱角”代指童年或少年。《诗经·国风·齐》云:“婉兮娈兮,总角丱兮。”王安石《王平甫墓志》中也写道:“自丱角未尝从人受学,操笔为戏,文皆成理。”

男子二十岁时,就要将束成“丱角”的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称作“冠礼”。《礼记·曲礼上》载:“二十曰弱,冠。”孔颖达《正义》称:“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说文》解释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也就是说,男子二十岁时,头发就不能再束成“丱角”。

彼时,曹寅既然不仅能够与曹鋡一起“丱角游”、弄莲叶,而且,二人还能一起“风堂说旧诗,列客展前席。”不仅如此,曹寅还能与曹鋡一起“拓强弓”,则曹寅的年龄应该不会太小,否则,他怎么与曹鋡一起“说旧诗”、“拓强弓”呢?

结合曹寅、曹鋡相会在夏季(弄兹莲叶碧),二人仍在“丱角”曹寅、曹鋡相会的时间和他们的年龄大约可以推定:

彼时,曹鋡小于二十岁,长于曹寅五岁,曹寅能与曹鋡一起“说旧诗”、“拓强弓”,则二人相会时,曹寅应在十四五岁,则曹鋡应在十八九岁上下,时间应该在康熙九年(1670)前后。

八、武阳曹

曹鼎望、曹玺二人,一在徽州,一在江宁,我们不禁要问,曹鼎望何以携子到江宁访问曹玺呢?

原来,丰润曹氏迁居丰润时间虽久,但是,从家藏的谱牒,他们深知自家来自江西武阳,并有一支迁居铁岭。因此,他们曾经努力寻找这两支失散的亲戚。明末崇祯年间的曹士直、顺治年间的曹继参都曾设法与武阳曹氏联系,寻祖联宗,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曹氏重修南北合谱序》称这种情况为:“修明家乘之意,前人固有志焉。”《曹氏重修南北合谱序》载:“先叔仲相公领袁州牧,遣力访其族里。时方定鼎之初,哀鸿甫集,族之人群然警疑,逡巡中止。”直到康熙三年(1664),曹首望到安徽芜湖任职,才有机会与武阳曹文珩会面,于是,“南北之源流相续由此始。”

康熙六年(1667),曹鼎望“简命出守新安,楚白率子廷献,侄廷臣,阅三载,凡再过焉。因出其所辑族谱,余从而综覈之。”康熙十九年,曹鼎望撰《曹氏重修南北合谱序》载:“统六弟督榷,鸠兹族侄讳珩字楚白者,始一过而问焉,南北之源流相续由此始。”于是,形成了合武阳曹与丰润曹为一体的《曹氏重修南北合谱》。至此,在分离三百年后,丰润曹、武阳曹的关系因为修谱再一次联系起来。

《武阳曹氏宗支源流序》载:“武阳曹氏始祖孝庆公,盖彰武节度使武穆公之五世孙也。”“彰武节度使武穆公”曹玮,系北宋开国大江曹彬第三子。曹玮“累官安抚观察使,改彰武节度使,卒,赠侍中,谥武穆。”正德十年,曹观源撰:《武阳曹氏宗支源流序》。故《武阳曹氏宗支源流序》中“彰武节度使”、“武穆”同称。

武阳《曹谱·迁徙录》又载:


孝庆公,宋理宗朝官,右正言。咸淳元年,知隆兴府,即南昌府治。因由河北真定府灵寿县携家南迁,居省城顺化门内,今称曹家巷是也。


也就是说,在丰润曹与武阳曹的意识中,曹孝庆是曹玮之后,从河北真定迁居南昌。那么,这里面存在什么问题吗?是的,而且,这个问题还不小,整整误导了人们五百年。

曹彬、曹玮、曹孝庆这武阳谱中提及的祖先情况,在《宋史》中都有记载。根据《宋史》的记载,我们不难推断出他们的年龄和世系。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载,曹彬卒于咸平二年六月,年六十九。咸平二年系999年,则曹彬生于930年,时为后唐庄宗长兴元年。《宋史》卷四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九》载,景定四年(1263),陈宗礼“拜侍御史、直龙图阁、淮西转运判官,迁刑部尚书,以起居舍人曹孝庆言,罢。”

起居舍人隶中书省下,官六品,陪侍皇帝左右,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文献通考》载,宋制,中书省“设官十有一:令、侍郎、右散骑常侍各一人,舍人四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各一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考五》。

景定四年,曹孝庆已任中书省起居舍人,并能以自己的言论,影响到皇上对刑部尚书的任用。其时,年龄自然已经不轻,至少应在三十五岁上下进贤《曹氏族谱》载,景定三年(1262)十二月二十九日,曹孝庆长孙曹子义出生。。否则,断不能有如此的影响力。如此,则曹孝庆应生于1230年(南宋理宗绍定三年)前后。

传统社会,富贵家庭秉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男子一般早婚,16岁成年后即可娶妻。曹彬约生于930年,曹孝庆约生于1230年,二人相隔300年。如果,曹孝庆确系曹彬三子曹玮五世孙,则从曹彬至曹孝庆六代人的生年大体可以推定。如以每代四十岁时生育计算,其生年如下世系据周汝昌:《曹雪芹南宋始祖发祥地武阳渡》,政协江西南昌县委员会编:《曹雪芹南宋始祖发祥地武阳渡》。


曹彬(930)→一世曹玮(970)→二世曹侁(1010)→三世曹诂(1050)→四世曹实(1090)……曹孝庆(1230)

很明显,四世曹实(1090)与五世曹孝庆(1230)之间有140年的时间差距,这种计算方式肯定是有问题的。若以每代五十岁生育计算,则应如下:

曹彬(930)→一世曹玮(980)→二世曹侁(1030)→三世曹诂(1080)→四世曹实(1130)……曹孝庆(1230)


可见,即便按这一年龄差距计算,四世曹实(1130)与曹孝庆(1230)之间仍然存在100年的时间空缺。因此,《武阳曹氏宗支源流序》所谓的曹孝庆系宋“彰武节度使”曹玮的五世孙的说法,并不可靠。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曹观源系曹孝庆九世孙,他撰《武阳曹氏宗支源流序》是在明朝正德十年(1515)。这时,距曹孝庆生活的时代已隔200余年。曹观源撰《武阳曹氏源流宗谱序》云:“予因致仕,得仿老苏之法,乃取旧藏之系,参互考订,源有本者,则录之;派失其传者,则缺之。断自始祖孝庆公,以迄于今,凡九世。”曹观源既称他曾“取旧藏之系,参互考订”,则可知,他“旧藏之系”上并没有曹孝庆以上祖先的记载,否则,他也不会有“孝庆公盖彰武节度使武穆公之五世孙”的说法了。

一个“盖”字,告诉我们,曹观源对曹孝庆以前曹家的情况并不了解。因此,曹孝庆之前武阳曹氏的情况,不能完全以《武阳曹氏宗支源流序》的说辞为准。

九、武阳曹与进贤曹

江南曹姓众多,紧邻南昌、武阳的进贤亦多有曹姓居住,其地曹氏也有家谱传世,因此,进贤《曹氏族谱》中或许能有武阳曹氏的资料。情况确实如此,进贤方面的专家在进贤山东曹村找到了一份进贤《曹氏族谱》,而这份族谱清楚地记载了曹孝庆、曹善翁的情况,同时,族谱还叙及到他们与进贤曹的关系。关于武阳曹氏支系,进贤《曹氏族谱》记载道:


武阳,恒省之子,孝庆祖:号吉卿,官授兴府知府,家豫章城南,娶万氏,殁,葬辟邪街南曹家山,生子一,浩。

武阳,孝庆之子,浩祖:号善翁,行一。

而在《人物志》中,也有关于曹孝庆与曹善翁的记载:

孝庆公,登宋咸熙进士,知隆兴府,任中奉大夫,显文阁侍制。

善翁公,号天如,宋咸八年,除大理寺,乡辱,除擢户部侍郎。


不仅如此,进贤《曹氏族谱》还有认曹玮为祖的曹孝庆九世孙曹观源的记载,云:“观源公,号守拙,由选贡授福建泉州府桐庐县,任满,致仕。”进贤《曹氏族谱》。除曹孝庆、曹善翁、曹观源外,进贤《曹氏族谱》还记载了我们上面提及的丰润曹继参、曹守望、曹鼎望,武阳曹珩、曹廷臣等人的情况。

按照进贤《曹氏族谱》的记载,曹孝庆的五世祖是进贤人曹惟鼎,而不是北宋曹彬之三子曹玮,曹孝庆的祖父为进贤人曹应麟。

曹应麟堂兄弟五人,分别是应龙、应凤、应鸾、应麒、应麟。进贤《曹氏族谱·人物志》记载曹应龙情况是:“号笃庵,宋淳熙九年进士,授龙图阁入值学士,所佩金鱼后因兵乱遗失。”应凤公:号来仪,授国子司业,遭是孔棘,进《和戎》、《御戎》、《平》三策。奉旨九议,升广西平乐府知府。因避御讳,改名安福,后号富先,卒于任。时值粤西诸路兵起,宦资萧然。其子时省,扶柩归葬,卜地于大塘冈,嗣因殳垅,遂构其居而家焉。应鸾公:号启祥,府庠生,生缙绅之族,独洁清之自处,利不能诱,威不能屈,或登山以自娱,或临水以消忧,优游自得,而与子陵为畴。应龙弟应凤为家谱作《跋》,云:“予兄弟生于宋末。”进贤《曹氏族谱》卷之首。这就为我们了解曹应龙兄弟的出生时间提供了方便。

北、南宋诸帝年号

淳熙九年(1182),曹应龙中进士,因此,曹应凤所谓的“予兄弟生于宋末”的“宋”,指的必定是北宋。靖康二年(1126),北宋亡于金朝,则曹应龙、曹应凤兄弟应生于徽宗政和、重和、宣和、靖康年间(1111—1126)。

嘉定十四年(1221),应龙尚在人世,且能主理族谱修订事宜,其时距北宋末已有百年的时间,则曹应龙、应凤兄弟应生于北宋徽宗宣和末年或靖康年间,也就是说1125年前后。

曹氏堂兄弟以龙、凤、鸾、麒、麟命名,按照这种排序,应龙、应凤既生于北宋末,则应鸾应生于南宋初建炎年间,而应麒、应麟约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间。

从进贤《曹世族谱》可以看出,曹应麟一支上推五至六代,都是曹家堂兄弟中最幼的一支,因此,他与曹应龙的年龄差据较大,可能在一二十岁上下,则应麟应生于绍兴中晚期(即1150年前后)。

按照《宋史》的记载,我们推断出,曹孝庆生于1230年前后。应麟生恒省,恒省生孝庆。也就是说,曹孝庆出生时,他的祖父曹应麟已经八十岁上下,则应麟、恒省得子都在四十左右。按照以上的逻辑和时间,曹孝庆以上五世祖先的出生时间,大约如下:


一世曹惟鼎(1060)—二世曹守约(1100)—三世曹应麟(1140)—四世曹恒省(1185)—五世曹孝庆(1230)


也就是说,曹孝庆实际的五世祖曹惟鼎生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前后,而曹观源为曹孝庆“寻找”的五世祖曹玮生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前后,两者相距60年、两代人的时间。

综上,进贤《曹氏族谱》彻底厘清了丰润曹、武阳曹与进贤曹的关系曹钟文:《豫章曹氏分迁源流序》详细记载了曹端礼定居进贤山东曹村和曹氏子孙分迁各处的情况:“端礼十五世孙讳孝庆,知隆兴府,因居豫章城南,其子善翁卜居辟邪,传及孟方,世居武阳。其四世孙与立居安仁里。七世孙讳九思商游蓟州丰润县,遂家。其地,人文蔚起,继参公以拔贡任袁州知州……”又见《修水全丰平阳堂曹氏族谱序》。,也就是说,丰润曹是从武阳迁往的,而武阳曹却是从进贤迁往的,这就纠正了曹观源所谓孝庆公“由河北真定府灵寿县,携家南迁,居省城顺化门内”的说法。

十、曹雪芹家族世系与迁徙

进贤曹氏来自山东,时间大约是在唐贞观初年。据曹应龙回顾,曹家“世居山东曹县之北兴隆里”,之所以离乡而远到江西进贤,则与唐初曹端礼的仕途相关。他为族谱所作的序写道:


予祖世居山东曹县之北兴隆里。延至先公讳端礼公者,因唐贞观庚子年(640),诏天下名儒讲学于国子监,其旨有能明经博古者,皆得补官。惟先祖遂以明经授洪都学政,居任九载,远而倦归,遂同山人杨啟忠卜于钟陵之西塔冈岭而家。嘉定十四年,曹应龙撰:《豫章曹氏族谱旧序》。


塔冈岭在进贤县罗溪镇山东曹村。关于山东曹村,1987年版《江西省进贤县地名志》解释说:


山东曹家:位于罗溪(镇)东、偏北2.8公里处的土丘前,68户,338人。曹氏在江西为官,路过塔岗岭时,塌了轿杠。下轿后,他观察了一下地形,认为此地龙脉号。于是,在此定居……建村已24代。《汉书·严助传》:“舆轿而隃岭。”可知,舆轿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民间所谓,曹端礼“塌了轿杠”的“轿”,恐怕就是这种舆轿。


曹应凤的《跋》专门解释先祖何以要用“山东曹家”作为村子的名称:“予先公端礼,家于端州,仕于洪都,续居钟陵之西,未敢忘祖,仍名其里曰山东。”嘉定十四年,曹应凤撰:《豫章曹氏族谱跋》。

根据曹应龙、曹应凤的记载,曹家是在曹端礼时才迁居江西进贤的。在定陶丰泽堂《曹氏宗谱》中,我们找到了曹端礼的名字。于是,根据《豫章曹氏宗谱世系之图》、《曹氏南北合谱世系》及《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结合定陶丰泽堂《曹氏宗谱》,曹雪芹的家族世系与迁徙路线便很明显的显示出来。

(一)“定陶曹”之沿革与迁徙(定陶丰泽堂《曹氏宗谱》)

周武王十三年春,曹振铎封于鲁,“是为曹伯,加号鲁西丰泽候,都定陶。卒,葬于陶,今之髣山即墓。”因此,曹叔振铎是为曹氏一世祖。

传至第五十八世,有曹知礼、曹端礼兄弟。关于曹端礼,定陶丰泽堂《曹氏宗谱》载:“自号‘素轩’,授官洪都学政,卜住江西进贤县罗溪塔岗山东曹村,迁自曹州隆兴里。”进贤《曹氏族谱》云:“予祖世居山东曹县之北兴隆里。延至先公讳端礼公者,因唐贞观庚子年(640),诏天下名儒讲学于国子监,其旨有能明经博古者,皆得补官。惟先祖遂以明经授洪都学政,居任九载,遠而倦归,遂同山人杨啟忠卜于钟陵之西塔冈嶺而家。”

始祖曹叔振铎,传五十五世,至

授官洪都学正,卜筑进

贤县罗溪塔岗山东曹村

(二)“进贤曹”之沿革与迁徙(进贤《曹氏族谱》、武阳《曹氏宗谱》)

进贤曹氏以曹端礼祖父曹荡为进贤一世祖,曹端礼为进贤三世祖。自曹端礼定居进贤山东曹村后,其支渐大,至十五世有曹守正、曹守身、曹守约等三位堂兄弟,其中,守正生应龙、应凤、应麒,而守身生子应鸾,守约生子应麟。应麟生恒省,恒省生孝庆,是为进贤曹第十八世。曹孝庆“知隆兴府,居豫章城南。”生二子:曹善翁、曹美翁。

关于曹氏迁居武阳,曹观源撰《武阳曹氏宗支源流序》云:“善翁卜居城南之四十里,地名武阳。至今,人称为‘武阳曹氏’。”而曹钟文《豫章曹氏分迁源流序》则云:“端礼十五世孙讳孝庆,知隆兴府,因居豫章城南,其子善翁卜居辟邪,传及孟方,世居武阳康熙五年,曹钟文《豫章曹氏分迁源流序》,《修水全丰平阳堂曹氏族谱序》。。很明显,两者的记载存在着矛盾,那么,以何者为据呢?

武阳《曹氏宗谱》记载进贤曹氏迁居武阳情况,如下:


孝庆:宋中奉大夫兼隆兴都转运使,携家迁南昌城内曹家巷;

善翁:宋景炎进士,因不仕元,弃官归隐,由省城迁辟邪里;

子义:由辟邪里迁武阳津东。


可见,曹钟文《豫章曹氏分迁源流序》关于进贤曹氏迁居武阳的记载是正确的,曹家是从曹子义时正式迁居武阳居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武阳《曹谱》才称,曹孝庆“来任隆兴守,自咸淳建元。初家豫章里,武阳乃三迁。”

(三)“武阳曹”之沿革与迁徙(《曹氏南北合谱世系》)

武阳曹氏以孝庆为一世祖,孝庆生善翁、美翁,善翁生子义、子华,子义生端可、端明、端广兄弟。

曹端可,元大德朝两任藩岳,授职万户,钦赐便宜决事。生于南宋德祐丙子年(1276),殁于元朝至正癸未年(1343)。明永乐二年,端可的弟弟端明、端广溯江北上,曹端明卜居丰润县咸宁八甲,曹端广卜居辽东铁岭卫。

(四)丰润曹氏的族谱

与武阳曹氏一样,丰润曹以曹端明为始祖曹鼎望:《曹氏南北合谱序》云:“始祖伯亮公从豫章武阳渡协弟溯江而北。”又云,丰润曹与武阳曹“地虽异,宗不因之而异;支虽分,祖不因之而分。”“以武阳为祖,以明实也……辽阳一籍,缺焉未修,尚属憾事。”,虽不见其早期族谱,但是,其早期族谱似有曹端明以上武阳曹氏的相关记载,何以言之?

曹文珩《曹氏重修南北合谱序》云,顺治九年,“丰润叔祖仲相公守我袁州,专役以家乘、先茔来询。余与从叔益寰、侄元弼等将次叩谒,而公遽仙逝。南北合谱,均有志而未遂。”这就说明,早在清朝初年,丰润曹氏就有自家的家谱,知道自家来自武阳,先祖茔地在焉,并欲与武阳曹氏共修族谱。丰润清朝顺治时期老谱虽不得见,但根据以上信息,大约如下:

(五)“辽阳曹”之沿革与迁徙(《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康雍两朝奏折、明义《题红楼梦二十首》序、敦诚《寄怀曹雪芹霑》注、张宜泉《伤芹溪居士》序)

曹端广卜居铁岭卫,著籍辽阳,后人失载,传至六世为曹世选。因官沈阳,曹世选将家从铁岭迁往沈阳。天启元年(天命六年,1621),沈阳为后金所破,曹世选被俘,从明朝的官员变成了金国的包衣奴才。随着金国势力的壮大,曹世选之子振彦逐渐显露头角,累官至浙江盐法道,振彦传四世,至曹雪芹《曹氏重修南北合谱》曹端广名下注:“占籍辽东,后人失载。”可知,曹端广迁居铁岭后,与丰润曹来往并不密切,否则,丰润谱对端广之后一二世应有记载。

十一、武阳曹何以更替祖先

既然,武阳曹是从进贤迁往,自然就不可能是宋初曹彬之后,但是,武阳曹为什么要更改祖先呢,要知道,在传统社会,这可是大逆不道、为人所不齿的行径?

一般说来,更替祖先的原因不过两点:一是后世子孙不肖,攀附望族;二是由于各种原因,后世子孙对祖先情况不甚了解,从而,将自己祖先的情况搞错。那么,武阳曹氏更迭祖先是出于哪种原因呢?

据武阳《曹氏族谱》记载,自曹子义迁居武阳津就开始撰写家谱。不过,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曹子义撰写的武阳曹氏家谱非常简单,既没有序文,也没有追溯上祖,只是记载了始祖孝庆公至自身武阳曹氏的分支及简历、生卒等基本情况——武阳《曹谱》既没有收录曹子义的序文,也没有叙及武阳曹氏与进贤曹氏的关系。

因此,武阳曹氏十三世曹明试撰《曹氏重修族谱序》云:“六世祖叔颜公辑而刻之,至守拙、守愚二公又补而完之。”其中,并没有提到曹子义撰写家谱的情况。如果,曹子义撰写的家谱比较详尽,后世子孙不可能不明确提及。曹明试《曹氏重修族谱序》中所谓的“守拙、守愚二公”即武阳九世祖曹观源、曹观淮兄弟。

曹观源撰《武阳曹氏源流宗谱序》记载他重修家谱的情况,云:“予因致仕,得仿老苏之法,乃取旧藏之系,参互考订,源有本者,则录之;派失其传者,则缺之。断自始祖孝庆公,以迄于今,凡九世。”

曹观源称:“源有本者,则录之;派失其传者,则缺之。”这是武阳曹氏二次修谱所持的原则。由于曹孝庆以前情况不明,所以,曹观源兄弟所修家谱“断自始祖孝庆公”。至于曹孝庆以前的曹家情况,曹观源并不知晓,他以猜测的口气写道:“武阳曹氏始祖孝庆公,盖彰武节度使武穆公之五世孙也。”

从曹观源《武阳曹氏源流宗谱序》中“源有本者,则录之;派失其传者,则缺之”、“断自始祖孝庆公”、“盖”这些文字透漏的信息,我们可以认定,曹观源所能看到家藏世系只是从曹孝庆开始,他并不知道,曹孝庆与进贤曹氏的关系《南昌武阳曹氏宗谱凡例》云:“武阳世系,类以五世为率。盖亲疏辨不至混,无所别辨异之道也。”也许正是因为这一“武阳世系,类以五世为率”的原则,才导致了武阳曹与进贤曹联系的丧失。——而进贤曹虽自端礼迁居进贤,其家谱却以端礼四世祖霄为进贤一世祖。那么,曹观源何以有“武阳曹氏始祖孝庆公,盖彰武节度使武穆公之五世孙也”的推测呢?

这与江西曹氏的分布有关。实际上,江西多有曹姓,不仅局限于南昌、武阳、进贤各地,但是,他们来自不同的支脉,曹应龙《序》中专门进行了解释:“上高、彭泽、龟山、郭墟、豫章诸族,俱属平阳。公肇基沛砀,后家真定,分徙曹州,因值兵燹,同予端礼公先后迁居于江西者。惟饶阳、信州数十巨族,值高宗南渡而来,亦皆系武惠公嗣裔,而参公之遗支也。”嘉定十四年,曹应龙撰:《豫章曹氏族谱旧序》。

平阳,是指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后封平阳公,家河北真定。他的后代有一部分从真定迁往山东曹州,隋末唐初,因战乱迁往江南,分居上高、彭泽、龟山、郭墟、豫章等地;而饶阳、信州的曹氏则是曹彬之后,多是随宋高宗赵构南渡而来。曹应凤《跋》文也写道:“若经魏晋隋唐而来者,多祖刿而宗参;由宋高南渡而来者,咸祖参而宗彬。”

可见,江西曹分三支:曹端礼之后、曹参之后、曹彬之后,他们迁到江西的时间不同,分布也有区别,各有其家谱可为证明。虽然如此,但是,由于武阳曹子义的家谱并没有提及这一问题,从而,导致武阳曹氏后裔对此种情况的漫无所知。由于江西一带曹彬后裔众多,且曹彬生于宋时,距离明朝不甚久远,而且,享有令名,因而,在重订家谱时,曹观源便以一种猜测的口气写道,武阳曹氏大概出自真定曹彬一族。

曹观源的一个猜测和一个信笔,本不足为凭,但因明确写入家谱,从而,导致武阳曹氏后裔百年的错误信仰。直到康熙五年,进贤曹氏邀请武阳曹氏共修家谱时,武阳曹氏才弄清楚自己与进贤的关系,但是,碍于族谱中曹观源的文字,武阳曹氏并没有能够正式认祖归宗。因此,丰润曹氏、武阳曹氏合谱时,仍以曹彬为远祖浭阳《曹谱·迁徙志》载:“祖居真定,元季,迁于江西南昌新建城南四十里之武阳渡,由武阳散居邻近安仁、进贤、回峰、塘里、山东、捉牛岗等处。”显然,弄错了先后关系,且未将各处曹氏收入谱中。。这种情况才导致了武阳曹与进贤曹数百年的不能相认,也导致了后世对曹雪芹上祖追溯的方向错误。

武阳曹氏与进贤曹氏长期未能联宗,固然是由于曹观源的误导,实际上,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从进贤《曹氏族谱》历代修谱的序言中能够看到一些端倪。

曹永誉即认为,武阳曹氏之所以长期不与进贤曹氏活动,是因为路程较远。《豫章曹氏族谱旧序》记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贤曹氏重订谱牒,限于条件,“只就附近数团重加修订”,“至于远若饶郡、信郡、都昌、星子、宜黄、瑞昌、建德、东流等处,近如武阳、港口、瑞洪、鼠溪,原属同枝共干,因路遥远,亦未邀集。”康熙五十四年,曹永誉等撰:《豫章曹氏族谱旧序》。曹良显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撰写的《钟陵曹氏族谱旧序》和嘉庆八年(1803)的撰写的《钟陵曹氏分修总序》中先后两次强调武阳距离进贤路程较远,来往不便,不能共同修谱这一事实乾隆四十四年,曹良显撰《钟陵曹氏族谱旧序》云,康熙五十四年(1715),“永誉公等体前人之意,而亦以纂修宗谱为任巳。其间,分居武阳者,见其之繁族盛,总其事者,难免错乱之失,于是,违众支而独修。嘉庆八年,曹良显等撰:《钟陵曹氏分修总序》云,康熙五年(1666),曹氏修谱后,用公款在进贤后街买店收租,“每逢正月八日,山东、塘里、山里、铜岭各支轮流团会,其余小支与分居武阳者,以跋涉艰难,不克与焉。”“惟麟公之子分居武阳,为尤远焉。”又云:“惟武阳以邑異人遐,不克与焉。”

虽然,武阳曹氏没能认祖归宗,尽管丰润曹氏也没有将曹端礼作为丰润曹氏的祖先,进贤曹氏还是本着实事求是、联系宗亲的目的,将丰润曹氏贤达及武阳曹氏贤达记入了族谱。进贤《曹氏族谱·人物志》载:

观源公:号守拙,由选贡授福建泉州府桐庐县,任满致仕。

继参公:清顺治乙酉拔贡,任江西袁州府知府,卒于任。

守望公:号统六,清顺治授中书,迁户部主政,奉差任芜湖抽分主事。

鼎望公:号含五,登顺治己亥科会魁,授翰林院庶吉士,转迁刑部郎中。

民望公:号瞻六,清顺治拔贡,任鸿胪寺鸣赞。

珩公:号楚白,新建邑庠生。

廷臣公:号羽明,邑庠生,观场数次。

十二、关于“祖籍”

近百年来,“红学”的研究史上,曹雪芹的“祖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并形成了多种说法,争论不止。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辨析籍贯、祖籍、寄籍等词汇的意义。只有弄明白了这几个词汇的实在意义,讨论才有了一致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关于曹雪芹“祖籍”的讨论可能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永远没有完结。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祖籍”等同于“原籍”,而“原籍”则指“原先的籍贯”,区别于“寄籍”、“客籍”。“寄籍”则是指“长期离开本籍、居住外地附于外地的“籍贯”,用于区别于“原籍”关于“祖籍的解释”,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1680页;关于“原籍”的解释,见同书1548页;关于“寄籍”的解释,见同书601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

这样,“祖籍”的定义和所指的对象就很明确了。在这样的基础上,讲曹雪芹的“祖籍”,也就是,曹雪芹的“原籍”,那就是相对于他最后的“籍”而言的。那么,曹雪芹当时的“籍”是什么,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曹雪芹是旗人,属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佐领管辖,那么,很明显,曹雪芹的“籍”在内务府,在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佐领处。雍、乾时代,内务府在北京,则曹雪芹应该“籍”北京。且慢,我们还需要对清初两次换旗的情况进行回顾,才可以确定这个曹雪芹“籍”的所在。

众所周知,正白旗归皇帝直管,与正黄、镶黄并称为“上三旗”,以与由各王公所领的其他五旗相区别;而这皇帝直领的正白旗却是从顺治初年摄政王多尔衮手中接收过来的。

实际上,多尔衮原来所领的也不是正白旗,而是镶白旗。据杜家骥的研究,“多尔衮将其原来所领的以镶白旗纛为标志的固山(也即旗),换上正白旗纛作标志,因成正白旗主;而多铎则因为他的正白旗纛为标志的固山被易为镶白旗纛,而成镶白旗主。正因为如此,二人原属下旗人旗籍互易,原镶白旗属人随多尔衮变为正白旗人,正白旗属人随旗主多铎变为镶白旗人。”杜家骥:《清初两白旗主多尔衮与多铎换旗问题的考察》,《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而在此之前,皇太极即位之初,皇太极曾以自己的两白旗调换阿济格、多铎兄弟的两黄旗白新良:《论皇太极继位初的一次改旗》,《南开史学》,1981年第2期、《关于皇太极改旗问题的考察》,《光明日报》1982年12月22日。。则隶属于正白旗的曹雪芹家族本应在黄旗之下。

如此,清朝初年(含金国时期),“著籍”襄平(辽阳)的曹雪芹家族有两方面的变化:


一、旗籍上的变化,如上文;

二、地理上的变化:随着清政府(含金国政权)都城的变化,而跟随主子四处迁徙:从沈阳到赫图阿拉、到辽阳、到沈阳,最后到北京。


按照彼时对“籍”的理解,曹雪芹家族的“籍”是在不断变化的。若以汉语“祖籍”即“原籍”的理解,曹雪芹系正白旗包衣汉人身份,则其原籍是在镶白旗。若以曹雪芹系旗人,则其原籍当是未被俘虏为奴削“著籍”(寄籍)的襄平(辽阳)。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不只看重原籍,他们还重视家族的延续。正如曹鼎望在《曹氏重修南北合谱序》中写道的:


武阳者,洵吾始祖所发祥地也。追吾始祖,不得不追始祖所自出之祖;追吾始祖所自出之祖,又不得不追吾始祖以上之人与始祖以下之人,以共承吾始祖所自出之祖,此修明家乘之意。


也就是说,研究曹雪芹的家族文化,必须追“其始祖以上之人与始祖以下之人”,因此,我们以“曹雪芹家族”指代曹雪芹以前以及以后的所有支系族人。

十三、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如康熙三十二年(1693)间的武阳《南昌武阳曹氏宗谱》、民国三十五年的进贤《曹氏宗谱》。

毫无疑问,这些宗谱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详细地记载了某一个时段、某一个地区曹氏家族的发展,并不存在谁真谁伪的问题,也不存在谁否定谁的问题。

固然,在某些细微问题上,这些家谱有记载上的不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或者是因为某些文献记录不够准确,比如进贤《曹氏宗谱》对武阳曹氏人物的记载上,就出现了时间、年龄不准确的问题;或者是因为历史的误会,如武阳《南昌武阳曹氏宗谱》中曹观源“武阳曹氏始祖孝庆公盖章武节度使武穆公之五世孙”的记载。不应该因为这些失误,而否认任何一部族谱的价值。在文献真实性能够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依靠历史的制度和通过严密的逻辑,考察它们所能揭示的问题、考察它们存在不同的原因,是研究者的责任。

综上,我们认为,可以对曹雪芹的家族世系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世居山东定陶隆兴里。唐贞观年间,召天下名儒讲学于国子监,曹端礼以精通五经,授洪都教授,后卜居于江西进贤山东曹村。

曹端礼第十五世孙曹孝庆因知隆兴府,居于豫章城南,其子善翁卜居辟邪,传及孟方(子义),迁家至江西武阳。

曹子义之子端广、端明兄弟于明朝永乐初年,渡江北上,端广卜居丰润,而端明则迁居铁岭。

铁岭曹氏传八世至曹世选,因官沈阳,将家迁至沈阳。天启元年(1621),后金攻占沈阳,曹家被俘,被没为奴隶,成为包衣。

雍正五年,曹雪芹的叔叔曹頫因不能满足皇帝的意愿,被革职抄家,曹家从南京返回北京,居住于崇文门外十七间半的房子内。

曹雪芹成年后,在各处谋差——北京不少地方留下他的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情况。

未几,曹雪芹迁往香山居住曹雪芹迁往香山居住的时间、原因、身份,作者另文有考,兹不赘述。,完成《红楼梦》的创作与整理,其间,曹雪芹曾不时回京。乾隆二十年后,曹雪芹的朋友也不时来香山访问,我们现在见到的曹雪芹友人赠诗都创作于此时。

乾隆二十八年,曹雪芹病逝香山。一代文学家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