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沿:国家网信工作沉思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篇
战群儒:精彩纷呈发布会

1.任凭风浪起——人民网访谈:领导干部如何面对新兴媒体

【主持人】

新媒体时代,数小时内,媒体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形成重大的舆论影响。因此,不得不承认,网络媒体对于地方舆情的监测、舆论的引导,无论是从迅速报道事实还是到慎重剖析原因,又或是到跟进报道,都贯穿了新媒体时代。新技术的蓬勃发展表象下,网络媒体作为桥梁,创造和构建了政府与民意的互动行为、真相与谣言赛跑的意识。

近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任贤良,就针对新媒体撰文,阐述“领导干部如何面对新媒体”。任部长在文中提到,社会舆论既可促进社会发展、造福人类,又可影响政治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新兴媒体的崛起,使社会舆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

根据媒体报道,近期陕西所被关注的几件大事,无论是“榆林超标公车事件”还是“陕西省长帮农民工讨薪事件”,又或是近日才被爆出的“陕西孕妇遭强制引产事件”,无一不在说明新媒体时代,事件真相的透明性、事件传播的迅速性、舆情监测的必要性和广泛性以及对舆情事件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各级政府决策者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对通过新兴媒体传播关于政府形象和政府执政行为的舆情进行及时监测、分析、应对和引导。

网站、博客、微博等义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已成为世界上最热闹、最嘈杂、最火爆的舆论场。因此,研究和把握其主要特点,对于领导干部认识新兴媒体、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很有益处。为此,我们特地就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如何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专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广电局局长任贤良同志。

问题之一

【主持人】

您在文章中提到,当前是信息时代,几乎无秘密可言,在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若不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6小时内就可能形成新闻热点,12小时内就可能传遍全国,24小时内就可能传遍全球。您提出三个时间点,将事件的传播分为三个阶段,请您谈谈作为一个负责人的网络媒体,在这三个时间段应该怎么做?

【任贤良】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大众传媒和舆论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与深刻变革的现实社会相互激荡,与焦躁的社会情绪相互作用,使我们的执政理事形势、社会管理环境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各级党委、政府的压力和考验也是空前的。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闻舆论事件不断发生。新闻舆论事件与现实突发事件,存在很大差异:现实突发事件伤害的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一旦灾难来临,全国人民能够自觉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合力救灾,比如汶川大地震,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被毁家园很快得到了比较好的修复。但是,很多新闻舆论事件,伤害的却是人心和感情,损害的是党的执政基础。

说起来,我也是宣传战线、新闻战线的一个老兵了,对以往的宣传方法、新闻规律,算是比较了解。但我发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的规律,也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格局。新闻传播理论亟须发展和创新。

于是,这些年我利用工作之余,收集分析了不下300个各地发生的典型事件,进行了一些统计、分析和理性思考,概括了当前新闻传播的九个效应,都写在了我那本《舆论引导》一书中。其中,包括你刚才问到的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时间节点概念。当然,为了体现普遍性、概括性,我说的是众多案例的平均时间。

在众多案例中,也许是为了规避检查,许多热点问题和爆料信息,都是在凌晨1点、2点钟上网的。等到早晨8点,人们上班打开电脑发现后,开始转发、评论、跟帖、顶帖,很快就会形成焦点。如果处理不及时,经过网络的汇聚效应、放大效应和扩展效应,12小时、甚至更快就形成了热点。如果在此期间处理不当,就很可能演变成舆论事件。等到第二天,也就是24小时后,经过传统媒体的互动、转发和评论,很快就会在全国乃至国际间传播,形成“热岛效应”。因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处理突发事件前24小时称为“黄金24小时”。在此期间,一定要抢占舆论制高点,争取舆论主导权。

实践证明,这几个时间节点,就好比事件的重要“穴位”,把握好的话,对于成功处置事件、有效引导舆论,非常关键。一定要边调查、边处理、边报道,而不能等到有了最终结果,再“一勺烩”、“一锅端”。那样的话,极易给小道消息和谣言,留下传播的空间,导致以讹传讹、误导受众。而这样的局面一旦形成,再想进行纠错、以正视听,很难。传播学中有一条定律支出,要纠正1条错误信息,至少要付出7倍的努力,效果还不会很好。

所以,我总结了28字要诀:“快报事实、先报态度、多报举措、慎报原因、早报结果、重报整改、边查边报”。

对于政府处置事件来说,你必须在事发6小时内,首先面对媒体,向公众表明党委、政府的态度和决心,越快越好,不一定非要等到6小时;12小时之内,必须公开展示党委和政府的作为,也就是正在采取的措施和将要采取的行动;24小时之内,必须连续向公众公布时间的调查、处理情况,应该边调查、边处理、边报道;发布事件的原因信息,一定要准确、要具有足够的权威性。

因此,在公布事件原因时,当准确性和时效性发生矛盾时,时效性要服从准确性。否则,仓促公布了不准确的“原因”,可能会陷入更大的被动。2011年“7·23温甬动车事故”,不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就轻率地公布是雷击的原因,明显让人感到有推卸责任之嫌,人为增加了被动。

另外,处理事件,要尽量快,争取尽快平息事端。还有,事件平息后,要注重协调主要媒体,充分报道集中整改情况、取得的效果,尽量修复受损的形象,这一点很重要,但常常被忽视。

我认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新兴媒体,应当很好地遵循这28字“要诀”,争取在第一时间报道事实,获取首声效应。并在力保准确的前提下,随着事件的发展,及时跟进,滚动报道。

作为党和政府的主流网站,在此期间,要很好地把握这3个时间节点,更应及时报道党委和政府对事件的态度、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及时引导舆论向着有利于事件的处理方向发展,而不能一味地去炒作、去激化公众的情绪。

在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中,主流门户网站的理性发声和正面引导,显得特别重要。如果完全被舆论的洪流裹挟、人云亦云、推波助澜,就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这些年,我们的人民网、环球网都有很好的作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受到干部群众的称赞。比如,西安引进的三星项目,一开始,有人在网上帖文,人为炒作,称“西安为此项目,财税要贴多少钱、农民割让多少地、做出多大牺牲,不值得”。后来,人民网采访有关专家,客观、全面地分析了引进该项目的利弊,很快纠正了个别人的偏颇观点,平息了纷争。

问题之二

【主持人】

您在《领导干部如何面对新兴媒体》当中也提到,网络传播,促使动员社会力量更加容易、更加便利。有时新兴媒体能够轻而易举地颠覆政府。您也义西亚北非动荡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舆情事件若不很好地控制或者处理,将会产生极其可怕的后果。那么,请问任部长,舆情发生后,如何更好地分析舆情、找出重点,以此更好地处理解决?在这个阶段,政府需要做什么?媒体需要做什么?

【任贤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世界各国出现的问题普遍增多、矛盾日益凸现。许多社会矛盾激化、或者说爆发的触点增多、燃点降低。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就连英国、美国等一些自我标榜为最民主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这一点我们要正视。

从根本上讲,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新闻舆论是第二性的。我们的各级政府,只要切实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及时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那么社会舆论就不应该是个问题。

从现实来讲,各级党委、政府应该重视舆情工作,因为社会舆情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情和民意。同时,社会舆情又是我们工作的晴雨表、预警器,也是党委和政府的一面镜子。

从具体操作来讲,平时应该配备专门的力量,广泛关注舆情和民意。网络舆情虽然不等于全部社会舆情,但却是社会舆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重点关注。要高度重视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容易激化矛盾的、挑战道德底线的,以及其他敏感的信息,及时进行研判、处理。

发现特别舆情信息后,政府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做到12个字:正确面对、科学处理、依法办事。万不可推诿、遮掩、封堵,更要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

比如,你刚才提到的“引产大月份胎儿事件”,最初反映这件事的,是网友“我不是飞贼”发的一个图文并茂的帖子,图片很震撼,应该是“摆拍”。但县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2日做出了“依法处理”的简单生硬回应。虽然回应很及时,但很不科学,一下子把公众的矛头引向了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问题扩大化、复杂化。再加上“引产大月胎儿”本身就是违反有关政策规定的。早在2004年,陕西省计生委就做出“严禁在计划生育中对大月份胎儿进行引产”的规定,所以非常被动。事发3天后,才来省上寻求帮助。省上领导的态度十分明确:地方工作人员“有问题,有责任,必须处理责任人”。省委宣传部按照新闻规律,指导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地进行处置。随着有关责任人被停职、安康市副市长向孕妇一家道歉、善后事宜的协商等,事态基本平息。但没想到横生枝节,又出现了攻击孕妇一家的横幅标语事件,使问题再度反复、更加复杂,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负面影响。尽管这样,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省委宣传部始终没有选择封堵舆论。

我一直主张,党和政府办的媒体,最主要职能有三个:

第一,媒体是党的喉舌,要积极、巧妙地传播党的主张。

第二,媒体是党的耳目,要及时、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对于一些潜在的、敏感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内参反映;通过内参反映力度很大,既能解决问题,又不至于形成新闻舆论事件。

第三,媒体是党的保健医生,要建设性地搞好舆论监督。

刚才,你提到“榆林公车超标事件”,我就说一下事情的另一面。陕西省的公车专项治理工作,开始于2011年5月16日,省上成立了领导小组,我还是领导小组的成员。榆林市反映,今年3月份,个别媒体向当地政府提出了一些过分的要求,没有达到目的;今年4月15日,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主持召开全市电视电话会,总结前期工作,布置今后的任务;5月中旬,记者以此为线索报道此事,涉嫌利益化、情绪化。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用车上确实有问题,有“辫子”被记者抓着、加以利用。因此还是那句老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我们提倡媒体要科学监督,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但首先,我们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要行得端、站得正。自身没有问题,也就没有监督新闻可报。

问题之三

【主持人】

您也提到过,政府官员在应对舆情时应该坚决摒弃封堵思想。新闻管理以疏为主,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尤其是在出现负面事件时,公开比封堵好,主动比被动好,早说比晚说好,自己说比别人说好。那么请问任部长,现在网络技术发达,无论是微博、博客、QQ、论坛、贴吧等,都在慢慢成为声音发布地。舆情应对,除了官员自身理解,素质上需要提高外,还有哪些值得注意和加强的方面?

【任贤良】

近年来,我一直在努力纠正一个概念,就是“应对媒体”、“应对舆论”,我不赞成这个说法。准确地讲,“应对”一词,含有应付、敷衍、搪塞、对付,甚至对立、敌对等含义,所以,我一直主张,领导干部要正确“面对”媒体和舆论,而不是“应对”。

在西方,许多反对党、在野党掌控的新闻媒体,常常与执政党对立,专门盯住政府找茬,时刻希望能够抓个“猛料”或“丑闻”,进行大肆炒作,最好能够一举把执政党搞下台,比如,尼克松、克林顿等多任美国总统,都曾经被新闻媒体高得狼狈不堪。而在我国,各级党委政府与新闻媒体在根本利益上并不对立,所以,从客观上讲,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领导干部面临的舆论环境比西方国家要宽松得多。

面对全新的舆论环境,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最重要的就是转变思想观念,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要正确认识新兴媒体。过去,我们面对传统媒体,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声令下、舆论一律”。面对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就不行了。1969年,美国创建互联网的初衷,是为美军提供一个摧不毁、炸不断、封不住、打不烂并且能够抗击核打击的战时通信系统。从技术上讲,是封不住的,除非彻底关闭,但这在平时是不可能的。

第二,要正确认识传播形势。目前,新兴媒体异军突起,打破了党和政府办的媒体一统天下的传统传播格局。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和手机3G技术的结合,社会已经进入“人人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从现实情况来看,封堵消息很难奏效,你堵得住地方媒体堵不住中央媒体,堵得住国内媒体堵不住境外媒体,堵得住传统媒体堵不住新兴媒体,堵得住编辑记者堵不住微博贴吧。

第三,要坚决摒弃封堵思想。封堵消息可能会产生六个严重的问题:一是造成网民不满情绪的叠加;二是招致报复性发帖;三是把冷帖删成热帖;四是把网民逼到境外;五是引起国际社会的指责;六是催生对抗网管的新技术,比如微博、微信、轻博等技术的产生。

第四,要辩证对待敏感事件。长期以来,我们对群众的一些上访、维权,特别是一些群众聚集、游行、示威等群体事件过于敏感,甚至如临大敌。实际上,群众的这些行为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以及国家宪法并不相悖,因此,既不反党又不违法,只不过是利益博弈的具体形式。过于敏感、忙于掩盖、急于平息等,未必客观科学。应该正确面对,辩证地、科学地、认真负责地对待群众的诉求,切实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新闻舆论事件。

比如什邡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处置,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什邡市政府在引进钼铜项目过程中工作方法存在瑕疵,如果事先通过新闻发布、召开听证会、网络对话等形式与当地群众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注重群众工作,那么事情可能会是另一个结果,这是政府应该吸取的教训。

在整个事件中,网民可以十分顺畅地把反映事发现场的文字、图片、视频、评论、意见等信息,随时上传至任何网站,几乎不受任何限制,避免了官方与网民形成对抗、使事态扩大。但绝大多数网民的网上表现并不极端,这是经验。

面对群众的强烈反对,当地政府于7月2日晚间,迅速决定终结该项目,对事件的迅速解决,发挥立竿见影的基础性作用。看来,在社会管理中,费力挨骂之事我们应该尽量少做、最好不做。

7月2日晚间,政府已经公布终结钼铜项目,但是,7月3日大量群众依然不依不饶,个别人甚至出现了打砸公物、推翻警车的过激行为,这就有些过分了。如果说群众先前的聚集示威是合法的,那么,这些过激行为实际上就是违法了。这是社会公众应该吸取的教训。

7月初,我写了一篇文章“什邡事件开启社会管理新思路”专门分析这个事件。

事实上,所谓的敏感事件大多数都是人为贴上的标签,封堵消息也都是主观使然。封堵是暂时的,公开是迟早的事。反正都要公开,早说比晚说要好。比如,林彪事件,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最敏感的事件。1971年9月13日凌晨事件发生后,当时出于种种敏感的考虑,直到1972年5月份才向社会公开。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当时及时公开,是不是就一定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和“极左”的政治环境中,很少出现群众上访和围堵党政机关的社会现象。如今,我们正处在矛盾凸现期和问题多发期,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国企改制、征地拆迁、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冲突下,群体事件在各地已是屡见不鲜。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又最快,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甚至不稳定因素都是难以避免的,没必要大惊小怪,关键是要正确面对、及时疏导、认真解决。既不能等闲视之,也不能因噎废食,偶尔发生局部的群众集会、游行、示威事件也不足为奇,没有必要过度紧张。中国共产党有8000多万党员,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个别人甚至高级领导出现问题,天也塌不下来。只要我们保持为人民执政的先进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就能克服艰难险阻,永葆先进性。

问题之四

【主持人】

您提到过,在万众嘈杂、空前火爆的混合舆论场中建设我们自己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兴媒体是夺取和掌握话语权、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性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网络媒体参差不齐,而能够夺取和掌握话语权且有效地引导舆论的网络媒体少之又少。如何更有效地疏通舆情、影响其发展方向、引导舆论,您有什么观点和看法?

【任贤良】

从专业上、职业上讲,媒体和记者具有两重属性:一个是自然属性,就是向公众报道事实真相,这也是媒体和记者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职业要求;另一个是社会属性,就是维护本团体与自己国家的利益,这是媒体和记者核心的、特殊的价值取向。这两条,是对媒体和记者最基本最客观的要求。我们平时经常其强调媒体和记者“要强化责任意识”,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两点。只有同时做到了这两点,才能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力,才能更好地通达社情民意,才能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特别是在当前的舆论形势下,这两条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媒体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群体的大小,而要想扩大受众群体,你就必须在平时始终坚持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事实,传播积极、健康、受众需要的信息。特别是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和敏感事件发生时,受众最需要得到可靠的、权威的信息。所以,从事媒体工作特别是从事新兴媒体工作是一件永不停息、耗神费力的职业。另一方面,作为媒体和记者,你必须有你正确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底线是你的报道必须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益无害。特别是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但作为负责人的媒体,你不能故意激化社会矛盾、使问题复杂化,而应该是建设性监督,要有利于兴利除弊、有利于矛盾的化解、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渲染负面事件、传播龌龊信息等手段去刻意迎合受众、哗众取宠、吸引眼球。西方媒体就有这么一个阶段,专门揭发政坛黑幕。1906年,美国第26任总统罗斯福批评当时的媒体和记者“手拿粪耙,目不斜视,专扒秽物”,称其为“扒粪者”。在新闻史上,被称为“扒粪期”。我们很不希望我国媒体也走这么一段弯路。

在什邡事件中,我给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打出了高分。首先,事件一发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大量第一现场的新闻,赢得了很好的首声效应,比较成功夺取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第二,这些新闻现场感很强,让人感到很客观、很公正、很真实,牢牢地吸引了全国网民的注意力,这为有效引导舆论创造了条件。第三,注重在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平息、善后等不同时间节点上及时、客观地报道网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动态,成为广大网民在第一时间获取事件真实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效引导了舆论。第四,及时报道什邡市政府送医救治13名受伤人员、没有人员死亡的辟谣新闻,特别是及时报道当地政府顺应民意、终结钼铜项目的消息,无异于釜底抽薪,对于化解公众情绪、有效引导舆论发挥了基础作用和关键作用。总之,在什邡事件中,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刊发的新闻,主观动机是积极的、是建设性的,无论是在时效性还是在信息量上丝毫不亚于几大商业网站、论坛和贴吧,发挥了很好作用。

我建议你们应当以此为鉴,很好地总结提高。在关键时刻,如果我们的主流媒体缺位、失语,就等于拱手让出了话语权,久而久之,不仅会被公众边缘化,党和政府也不会满意。

问题之五

【主持人】

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不仅仅体现在网络传播上,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批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也在萌生,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数理统计学等专业背景的舆情分析研究人员有50多名,在人民日报社、人民网的领导和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网络新闻跟帖、网络社区、微博客、网络“意见领袖”个人博客、网站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等成果。任部长,您认为及时进行舆情监测,对于更好地维护政府形象、及时解决问题、打造阳光执政、密切干群联系、促进社会和谐有哪些帮助?

【任贤良】

近年来,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和负面事件,借助新兴媒体汇聚效应、放大效应和扩展效应,即时传播、广泛影响社会公众。同时,社会公众又借助新兴媒体独特的双向互动、多向互动的优势,把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情绪向新兴媒体反馈。这样,就形成了共振效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形成叠加效应,就会不断扩大共振区域,不断扩大共振幅度,最后,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在现实中,这种共振效应的结果很容易使分散问题汇集成焦点问题、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问题、一般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发生的一般性的、阶段性的局部性的甚至是一个单位发生的个别问题,一旦上网传播,很可能会被汇聚到一起,并迅速放大,演变成为牵动全局的、影响稳定的、难以控制的新闻舆论事件或社会群体事件。

中国素有“风起于青萍之末”、“见微知著”、“预则立、不预则废”等经典格言。近些年,随着网络事件的增多,舆情分析受到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重视,于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还有北大方正、西盈信息等公司都开展了这项业务。总的来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做得不错,能够比较及时地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发出提示信息,对于地方政府和单位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也有类似机构。提到一些社会现象,许多新兴媒体的受众习惯于拿美国说事儿,所以我们也说说美国。美国的这类机构所从事的业务,主要是为国家、地方政府、单位和企业充当智囊,提供前瞻性的发展方向和行动策略,使有关利益集团实现利益最大化。比如,美国颠覆苏联、遏制中国的崛起等,背后都有这些机构的影子。也就是说,美国的这类机构所从事的工作,是战略性的、是主动性的、是进攻性的。而目前,我们国家的这类机构还处在战术性、防守性、被动性地应付和“灭火”阶段。

刚才,你也提到了目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有了一个基本的技术基础和良好的工作进展,我认为你们应该进一步把这项工作做大、做强、做深、做精,有效健全我国的这项工作,甚至可以说努力完善我国这方面的不足,真正成为国家级的、重要的智囊机构。

问题之六

【主持人】

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很重视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人民网省长留言板上赵正永省长的留言回复特别多,广受网友喜爱。近期,在全国备受关注的“赵省长帮农民工讨薪”事件就是通过人民网地方留言板实现的,您觉得领导干部应该从赵省长重视网络问政上学到什么?怎么学习?

【任贤良】

你提到的事件,是不是今年春天赵省长帮山东籍农民工在澄城县讨薪的事?我记得你们人民网还就这件事给这个农民工做过访谈,这个农民工好像叫闫金民。其实,我们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帮农民工讨薪不止一次。赵省长不仅帮农民工讨薪,还经常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帮助弱势群体维权。他也非常重视通过网络倾听民意、汇集民智、以资政事。陕西省是最早广泛开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的省份,就是通过互联网开始的。

我认为,“赵省长帮农民工讨薪”这件事不仅仅是帮助弱势群体解决了一些具体的问题,事实上赵省长的做法在陕西各界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推动了省上有关部门、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改善作风。其中,运用新兴媒体促进社会公平、密切干群联系就是亮点之一。比如,合阳县政府的门户网站致力于充当政府和公众沟通的桥梁,推动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实际问题。长期以来,政府网站“公众互动”栏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回复率达100%,吸引了大量网民围观,网站被网友誉为“最敬业的政府网站”。

所有这些,不仅是处理社会舆情,而且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尝试和实践,效果挺好,值得进一步强化。

问题之七

【主持人】

人民网的地方频道之一——陕西频道,是连接陕西省内各级政府和网民之间的纽带,这种纽带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您有什么建议?

【任贤良】

近年来,有不少全国性的新兴媒体都开了地方频道。总的来说,对于密切党群关系、政群关系、干群关系、促进新兴媒体的繁荣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据了解,一些全国性新兴媒体为了谋求经济利益,有的把地方频道承包给了公司,有的承包给了个人,有的承包给了地方一些闲散人员。有些地方频道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凭借受众的话语权给地方政府出难题,刻意制造不实新闻,专门渲染社会阴暗面,热衷于找党委和政府的麻烦,手握批评稿件要好处,甚至公开进行敲诈勒索。有的拿到涉事方的好处后立即放弃正常的舆论监督,群众很失望、很反感;有的因为达不到目的,为了发泄私愤,甚至不惜激化社会矛盾。这些行为严重败坏了媒体的声誉,玷污了记者这个神圣的职业。

长期以来,新闻工作者是深受社会各界敬重的职业。但是,你现在去看看一些新闻的跟帖,受众对记者的指责和谩骂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趋势。作为新闻界的一个老兵,我感到十分不安、非常痛心。要知道,新闻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航船的瞭望者,你要随时发现航程前方的险滩、暗礁和飓风,及时向社会发出可以信赖的预警,来指导航船趋利避害。如果我们新闻界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同样会陷入“塔西佗陷阱”,那么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所以,作为中国记协的副主席,我在这里呼吁,我们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自省自律、自尊自爱。

我们的新闻工作出不得问题。我曾经认真分析过,苏联的解体,媒体也是始作俑者。苏联后期,媒体丧失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率先疯狂诋毁苏共,恶意谩骂政府,肆意抹黑国家领导人。有不少媒体和记者,甚至以搞垮苏共为目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等到大家合力推翻了苏共,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幅下降,大量国有资产被少数人鲸吞,老百姓一下子困苦不堪,国家向何处去?当事的媒体人根本就没有主张,自己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而且反受其害,也成为受害者。我国的新闻界,特别是新兴媒体从业者应该引以为戒。许多年轻网友认为俄罗斯现在的状况挺好,多数网友一边倒地为普京开潜艇、驾战机的另类行为较好,但是,我请朋友们冷静下来设身处地认真想一想:当一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沦落到国家元首赤膊上阵,依靠与日本柔道运动员摔跤、展示自己的胸大肌来炫耀武力、抗争列强的挤兑时,其中的“滋味儿”普京自己知道,各国政治家清楚,天下有识之士也明白。

所以,我希望包括地方频道在内的所有新闻工作者,在当今意识形态多元化、西方价值观强力渗透、万众争鸣的复杂舆论形势下,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一定要立场坚定,秉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走向市场过程中,一定要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绝不能被资本绑架成为金钱的附庸;一定要强化正面报道,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一定要以建设性态度,改进舆论监督报道,促进矛盾的化解,推动问题的解决。如果依靠批评报道开道来从事经营活动,那就无异于“饮鸩止渴”、“竭泽而渔”!

人民日报是我国第一大报,旗下的人民网已经成为我国新兴媒体中最权威的网站,日点击量远远超过了人民日报的发行量,在传媒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在这里,我向人民网的各位同仁表示敬意!

人民网陕西频道上线时间不长,我希望陕西频道能够秉持人民日报的血统,坚持人民网“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为宗旨,切实以报道陕西、传播陕西为己任,在三秦大地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