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南涅水石刻
南涅水石刻,是在沁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南涅水村一座古寺院遗址内发现的,先后出土各类石刻造像2139件,现保存在沁县南涅水石刻馆内。据有确切纪年的题记记载,始凿于北魏永平元年(508),有的还可追溯到北魏初期的神三年(430),比洛阳龙门石窟开凿还要早。这些石刻造像都是用白砂岩雕凿而成,内容上表现了佛教人物、佛教故事、佛教文化艺术和佛事活动等。形式上可分为塔形造像、个体造像、文字造像碑和刻像石四大类型。造像以千佛龛形式,四面均中上部凿龛,下部刻许愿文。造像分别为一佛、一佛二菩萨、二佛、一交脚弥勒菩萨。高肉髻、着通肩衣,佛结跏趺尘,施禅定印。佛龛为平圆拱形,龛楣为尖拱形。尤其是刻像石,是一种风格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以一石为材,上刻佛与菩萨像,并刻制有佛座、背光等浮雕,同时铭刻有敬造石像的施主姓名及刻制日期。这种石刻时间大多在北魏、北齐和隋唐时期。刻像石,无论选材大小,都自成体系。似将依山凿窟造像博大的造像群体之意,微缩雕刻在寸尺之间的块石之上,意味深远。
南涅水石刻,无论题材选择、主从配置,画面构思、衣纹装饰、雕刻枝艺等方面,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如同一个范本,一脉相承。它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石窟的是:它是由香客信徒捐资建造,且由民间匠师雕凿(刻)而成;它种类繁多,可组合,可移动,形制特殊;它是中国佛教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巧妙结合的典范,是海内外罕见的民间艺术瑰宝。南涅水石刻为研究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上党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文字材料,也为研究当地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