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0.1 《史记》曰[1]:“齐人无盖藏。”如淳注曰[2]:“齐,无贵贱故。谓之‘齐人’者,古,今言‘平人’也。”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
【注释】
[1]《史记》:书名。汉代司马迁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处引自《平准书》,是为解释书名中“齐民”两字。《史记》原文是“齐民无盖藏”,唐代避太宗李世民讳,“民”改用“人”。这个小注“民”已改作“人”,显然是唐代人抄写时避讳改写。
[2]如淳:人名。三国时魏国冯翊(今陕西大荔)人,注《史记》、《汉书》。
【译文】
0.1 《史记》有一句话:“齐民无盖藏。”依如淳所作《史记》注解:“齐,就是没有贵贱区别。‘齐民’是古代的话,现在语言,称为‘平民’。”
0.2 盖神农为耒耜[3],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4]。舜命后稷:“食为政首[5]。”禹制土田,万国作乂[6]。殷周之盛,《诗》《书》所述[7],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注释】
[3]神农:也称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耒耜(lěi sì):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
[4]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尧命令四位大臣,谨慎地依季节安排耕种操作,宣布给大家知道。这是《尚书·尧典》(周代人所记关于尧的一些传说)中的故事。尧,传说中我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四子,传说中是羲叔、羲仲、和叔、和仲。“敬授民时”这句话,孔安国解释为敬记天时以授人。即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宣告给大家。
[5]舜命后稷:“食为政首”:舜给大臣后稷的命令:“粮食,是政治的第一件事。”这是《尚书·舜典》(原是《尧典》中的一部分,后来作伪的人才分出来的)的传说故事。舜,传说中尧的继位者。后稷,传说中周的始祖、舜的稷官,负责农事。
[6]乂(yì):治理,即安靖,上了轨道。
[7]《诗》《书》:即《诗经》和《尚书》。
【译文】
0.2 大概是神农制作了耒耜,让大家利用。尧命令四位大臣,谨慎地将耕种季节,宣告给百姓知道。舜给大臣后稷的命令:“粮食是政治的第一件大事。”禹规划了土地和田亩制度,所有地方都上轨道了。此后殷代和周代兴隆昌盛的时期,据《诗》《书》的记载,主要的也只是使老百姓和平安靖,衣食丰足,然后教育他们。
0.3 《管子》曰[8]:“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9]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10]《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11]。”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12],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13],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注释】
[8]《管子》:托名管仲(约前730—前645)所作的关于管仲及其学派言行事迹的书。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至秦汉。今本《管子·揆度第七十八》有这一节,但有所差别。
[9]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出自《管子·牧民第一》,与上文不相连。
[10]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丈人,不知名的老年人。此句出自《论语·微子第十八》,是荷蓧(diào)丈人讥讽孔子的话。
[11]匮(kuì):匮乏,空虚。此句见《左传·宣公十二年》,“人”作“民”,改作“人”是唐人抄写时避讳改的。
[12]李悝(约前455—前395):战国时法家,魏国人。任魏相,协助魏文侯变法。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战国时期魏国建立者。
[13]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君。嬴姓,名渠梁,献公之子。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商君(约前390—前358):即商鞅,原名卫鞅或公孙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后来入秦国,取得秦孝公的信任,进行变法,使秦国富强。
【译文】
0.3 《管子》说:“有一个农夫不耕种,可以引起某些个人的饥饿;有一个女人不纺织,可以引起某些个人的寒冻。”“粮仓充实,就知道讲究礼节;衣食满足,才能体会到光荣与耻辱的分别。”蔡国的荷蓧丈人说:“不劳动四肢,不认识五谷的,算什么老夫子?”《左传》说:“人生要勤于劳动,勤于劳动就不至于穷乏。”古话说:“劳力可以克服贫穷,谨慎可以克服祸患。”也就是说,勤于劳动可以不穷,谨于立身可以免祸。所以李悝帮助魏文侯,教大众尽量利用土地的生产能力,魏国就达到了富强的地步;秦孝公任用商鞅,极力奖励耕种和战斗,结果便招来而且争得了邻国的百姓,在诸侯中得以称雄。
0.4 《淮南子》曰[14]:“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是故禹为治水[15],以身解于阳盱之河[16];汤由苦旱[17],以身祷于桑林之祭。”“神农憔悴[18],尧瘦癯[19],舜黎黑[20],禹胼胝[21]。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亦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故田者不强,囷仓不盈;将相不强,功烈不成。”仲长子曰[22]:“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簠簋[23]。惰者釜之[24],勤者钟之[25];矧夫不为[26],而尚乎食也哉?”《谯子》曰[27]:“朝发而夕异宿,勤则菜盈倾筐。且苟有羽毛[28],不织不衣;不能茹草饭水,不耕不食。安可以不自力哉?”
【注释】
[14]《淮南子》:书名,又名《淮南鸿列》。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主持,由他的门客集体编写而成。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儒、法、阴阳等各家学说。此处出自《淮南子·修务训》。
[15]禹:即大禹,姒姓,名文命。相传为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虞舜之时,大禹用疏导之法成功治理洪水。
[16]阳盱(xū):古属秦境,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南至潼关一带。此处所言大禹为治水,曾在阳盱之河以身为质,成为“阳盱息洪”典故由来。
[17]汤:即成汤,子姓,原名履、天乙。商朝的建立者。
[18]神农:也称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
[19]尧:名放勋。我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瘦癯(qú):清瘦。
[20]舜:名重华,号有虞氏,冀州人。我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是尧的继承者。
[21]胼胝(pián zhī):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茧子。
[22]仲长子(180—220):即仲长统,字公理。东汉末散文家、政治家。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县北)人。著作有《昌言》。
[23]簠簋(fǔ ɡuǐ):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
[24]釜:古代容量单位。四区为一釜(64升)。
[25]钟:古代容量单位。十釜为一钟(即640升)。
[26]矧(shěn)夫:矧,况且,何况。夫,语气词。
[27]《谯子》:该书已失传。可能是三国蜀汉谯周(201—270)的书。
[28]苟有羽毛:石按:“苟有”,应作“未有”、“苟无”,即没有长羽毛。
【译文】
0.4 《淮南子》说:“圣人不以自己的地位名誉不高为可耻,却因为大道理不能实行而感觉着惭愧;不为自己生命的长短耽心事,只忧虑着大众的贫穷。因此,禹为了整治洪水,在阳盱河上祷告求神时,曾发誓把生命献出来;汤为了旱灾,在桑林边上求雨,也把自己的身体当作祭品。”“神农的面色枯焦萎缩,尧身体瘦弱,舜皮肤黄黑,禹手脚长着厚茧皮。这样看来,圣人为着百姓担忧出力,也就到了顶了。所以皇帝也好,老百姓也好,凡不从事体力劳动,又不开动脑筋,居然能把事情办好,能满足生活要求,是不曾听见有过的。”“所以,耕田的人不努力,粮仓不会充满;指挥作战的人与总理政事的人不努力,不会作出成绩。”仲长统说:“自然准备了时令,我不去努力从事农业活动,也不能取得五谷。春天到了,下过适时的雨,开始耕种,最后能将食物盛在碗里。懒惰的,只收上六斗多些,勤劳的,收到六十多斗;要是不劳动,还能有得吃吗?”《谯子》说:“早晨一起出发去拾野菜,晚上在不同的时候回来休息;勤快的,才可以寻到满筐满筐的菜。没长羽毛,不织布,便没有衣穿;不能单吃草喝水,不耕种便没有粮食吃。自己不努力怎么可以?”
0.5 晁错曰[29]:“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30];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刘陶曰[31]:“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陈思王曰[32]:“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千金尺玉至贵,而不若一食短褐之恶者,物时有所急也。”诚哉言乎!
【注释】
[29]晁错(前200—前154):西汉初著名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坚持“重本抑末”,强调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根本大计。主要政论有《论贵粟疏》等。
[30]耕而食(sì)之,织而衣(yì)之:食,给……吃。衣,给……穿。
[31]刘陶:字子奇,一名伟。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桓帝时为孝廉,多次上书要求改革内政,反对宦官专权,为宦官所害,灵帝时下狱死。此处出自他的《改铸大钱议》。
[32]陈思王(196—232):曹植,字子建。三国时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这是他所上表中的几句话。
【译文】
0.5 晁错说:“圣明的人作帝王,老百姓就不会冻死饿死,并不是帝王能耕出粮食来给他们吃,织出衣服来给他们穿;只是替他们开辟利用物力的道路而已。”“冻着的人,所需要的并不是轻暖的衣服;饿着的人,所需要的并不是味道甘美的食物。冻着饿着时,就顾不得廉耻。一天只吃一顿,便会挨饿;整年不作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着没有吃的,身体冻着没有穿的,慈爱的父母不能保全儿子,君王又怎能保证百姓不离开他?”“珍珠、玉、金、银,饿时不能当饭吃,冻时不能当衣穿……小米、大米、粗布、细布……一天得不到,便会遭受饥饿与寒冻。所以贤明的帝王,把五谷看得重,金玉看得贱。”刘陶说:“百姓可以整百年地没有货币,但不可以有一天的饥饿,所以粮食是最急需的。”曹植说:“受冻的人,不贪图径尺的宝玉,而想得到一件粗布短衣;挨饿的人,不希望得到千斤黄金,而认为一顿饭更美满。千斤黄金和径尺的宝玉,都是很贵重的,反倒不如粗布短衣或一顿饭,事物的需要紧急与否是有时间性的。”这些话,都非常真实。
0.6 神农、仓颉[33],圣人者也;其于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赵过始为牛耕[34],实胜耒耜之利;蔡伦立意造纸[35],岂方缣牍之烦[36]?且耿寿昌之常平仓[37],桑弘羊之均输法[38],益国利民,不朽之术也。谚曰:“智如禹汤,不如尝更[39]。”是以樊迟请学稼[40],孔子答曰:“吾不如老农。”然则圣贤之智,犹有所未达;而况于凡庸者乎?
【注释】
[33]仓颉(jié):又作苍颉。黄帝时史官,相传为汉文字之祖,汉字由他创造。
[34]赵过:籍贯和生卒年不详。西汉农学家。汉武帝时任搜粟都尉。赵过曾教民牛耕,并提倡代田法。
[35]蔡伦(约61—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州)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
[36]方缣(jiān)牍(dú)之烦:蔡伦所造的纸张,与之前所用的密绢和木板相比省事得多。方,比。缣,双丝的细绢。牍,写字用木片。
[37]耿寿昌:生卒年不详。西汉天文学家,理财家。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在西北创设常平仓,用以稳定粮价并为国家储备粮食。
[38]桑弘羊(前152—前80):西汉洛阳人。历任治粟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他主张盐铁酒官营业专卖,统一铸币权,设立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均输法:汉昭帝时,桑弘羊建议,每郡设一个均输官,凡属某一处应当纳给政府的税贡,都用土产中丰富的物品缴纳,让当地的时价平稳。政府收得这些土特产后,运到另外的地方出卖。这样,纳税的人和政府都方便,而且政府可以从运卖中得到一些利润。
[39]尝更:曾经经历过。
[40]樊迟:孔子的弟子。他向孔子请问如何种庄稼,孔子回答说:“吾不如老农。”这段故事,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
0.6 像神农、仓颉这样的圣人,仍有某些事是做不到的。所以赵过开始役使牛来耕田,就比神农的耒耜有用得多;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比用密绢和木片书写省事多了。像耿寿昌所倡设的常平仓,桑弘羊所创立的均输法,都是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不朽的方法。俗话说:“哪怕你有禹和汤一样的聪明才智,还是不如亲身经历过。”因此,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耕田的时候,孔子因为没有亲身经验便回答说:“我知道的不如老农。”这就是说,圣人贤人的智慧,也还有尚未通达的地方;至于一般人,更不必说了。
0.7 猗顿[41],鲁穷士;闻陶朱公富[42],问术焉。告之曰:“欲速富,畜五牸[43]。”乃畜牛羊,子息万计。九真、庐江不知牛耕[44],每致困乏;任延、王景[45],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岁岁开广,百姓充给。炖煌不晓作耧、犁[46],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47],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48]。又炖煌俗,妇女作裙,挛缩如羊肠[49];用布一匹。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赀[50]。茨充为桂阳令[51],俗不种桑,无蚕、织、丝、麻之利,类皆以麻枲头贮衣[52]。民惰窳羊主切[53],少粗履[54],足多剖裂血出,盛冬,皆然火燎炙[55]。充教民益种桑、柘,养蚕,织履,复令种纻麻[56]。数年之间,大赖其利,衣履温暖。今江南知桑蚕织履[57],皆充之教也。五原土宜麻枲[58],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59]。崔寔为作纺、绩、织、纴之具以教[60],民得以免寒苦。安在不教乎?黄霸为颍川[61],使邮亭乡官[62],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63];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64],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65],霸具为区处[66]: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龚遂为渤海[67],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68],五母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趣田亩[69],秋冬课收敛[70],益蓄果实、菱、芡。吏民皆富实。召信臣为南阳[71],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72],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73],以广溉灌。民得其利,蓄积有余。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郡中莫不耕稼力田。吏民亲爱信臣,号曰“召父”[74]。僮种为不其令[75],率民养一猪,雌鸡四头,以供祭祀,死买棺木。颜裴为京兆[76],乃令整阡、陌,树桑、果。又课以闲月取材,使得转相教匠作车[77]。又课民无牛者,令畜猪;投贵时卖,以买牛。始者,民以为烦;一二年间,家有丁车大牛[78],整顿丰足。王丹家累千金[79],好施与,周人之急。每岁时农收后,察其强力收多者,辄历载酒肴,从而劳之[80],便于田头树下,饮食劝勉之,因留其余肴而去。其惰者[81],独不见劳,各自耻不能致丹;其后无不力田者。聚落以至殷富。杜畿为河东[82],课民畜牸牛草马[83];下逮鸡豚,皆有章程,家家丰实。
【注释】
[41]猗顿:战国时期鲁国人,出身贫贱。后求教于陶朱公范蠡,经营畜牧致富。
[42]陶朱公: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人。曾与文种共同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灭吴后受封上将军。后辞官至陶,经商成巨富。
[43]牸(zì):能生产幼儿的母畜。
[44]九真:汉代九真郡在今越南境内,河内以南、顺化以北。庐江:汉代庐江郡在今安徽中部。
[45]任延:字长孙,东汉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刘秀时,为九真太守,当地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他教民铸作田器、垦辟农田,百姓充裕。王景(约30—85):字仲通,东汉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时期著名水利工程专家。王景为庐江太守时,百姓不知牛耕,乃率吏民共理芜废,用犁耕田,由是境内丰给。
[46]炖煌:敦煌,今甘肃西北部。
[47]皇甫隆:三国时安定(今甘肃泾川西北)人。曹魏嘉平三年(251),皇甫隆任敦煌太守,改进农业生产工具,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百姓的生活水平。
[48]加五:超出百分之五十。
[49]挛(luán):卷曲不能伸展。
[50]赀(zī):钱财,财物。
[51]茨充:字子河。东汉宛(今河南南阳)人。建武年间任桂阳太守,教百姓种植桑麻,养蚕织履,民得其利。桂阳:地名,汉代置桂阳郡。今湖南郴州。
[52]麻枲(xǐ)头贮衣:用麻纤维代替丝绵(当时没有草棉,只有丝绵可用。)装塞在衣里面,作为御寒的冬衣。枲,此处指麻类植物的纤维。
[53]窳(yǔ):懒惰。
[54]粗履(lǚ):草鞋。
[55]然火燎炙:燃烧明火来烘烤。然,“燃”字本来的写法。燎,有火焰的火。炙,靠近火旁取暖。
[56]纻(zhù)麻:苎麻。
[57]江南:当时南朝所占有的地方。
[58]五原:秦九原郡,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改置五原郡。郡治在九原县,县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
[59]衣(yì)草而出:以草缠身而出。
[60]崔寔(shí):字子真,一名台,字符始。东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汉桓帝时拜为议郎,后任五原太守、辽东太守等职。参编《东观汉纪》,著有《政论》《四民月令》。
[61]黄霸(前130年—前51):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颍川: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置。郡治在阳翟,今河南禹州。
[62]邮亭:当时官道驿站的办事处。乡官:乡区政府。
[63]鳏(ɡuān):成年无妻或丧妻的人。寡:单身或丧失配偶的女人。
[64]孤:没有父母的小孩。独:没有亲戚同族的单身人口。
[65]乡部书言:乡府衙门用书面报告说明。乡部,乡官的衙门。书,写书面报告。言,说明。
[66]具:完全。区处:计划处理。
[67]龚遂:字少卿,为山阳郡南平阳县(今山东邹城市)人。汉宣帝即位不久,渤海郡饥荒。龚遂被任命为渤海太守。龚遂在渤海开仓赈灾,劝民农耕,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当地百姓逐渐富裕。渤海:郡名。西汉设置。今河北、辽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68]彘(zhì):猪。
[69]趣(qū):赶赴。
[70]课:定出法则,随时依法检查。此处作动词用。
[71]召信臣:字翁卿,西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元帝时任零陵太守、南阳太守,信臣为治宽政爱民。南阳:郡名。秦置。郡治宛,今河南南阳。
[72]止舍,离乡亭:止,停留。舍,住宿。离,离开。乡亭,乡部和邮亭,即乡政府所在地和驿站的房屋。
[73]提阏(è):活动的水闸门。阏,门扇,闸板。
[74]召父:百姓将召信臣当作自己父亲一样尊敬爱戴,称他为“召父”。
[75]僮种:人名。东汉人,又名仲玉子。曾为不其县令,劝民耕织种收。不其:县名。秦置,属琅琊郡。在今山东青岛。
[76]颜裴:生卒年不详。字文林,济北人。被魏文帝任命为京兆太守。京兆:东汉的京兆尹,管洛阳及附近。三国曹魏文帝改京兆尹为京兆郡。
[77]匠:作动词用,即计划、动工,并且技巧地完成。
[78]丁:壮大。
[79]王丹:东汉人,哀帝、平帝时仕州郡,王莽时拒绝出仕。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周济人,劝勉激励努力劳动者。
[80]劳(láo):慰劳,慰问。作动词用。
[81]惰(lǎn):懒惰,懈怠。,懒。
[82]杜畿(163—224):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东北)人。汉献帝时为河东太守,三国时为魏尚书仆射。河东:郡名。秦置。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北。晋移治蒲坂,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83]牸(zì)牛:母牛。
【译文】
0.7 鲁国有一个贫穷的士人猗顿,听说陶朱公很富,便去向陶朱公请教致富的方法。陶朱公说:“要想快快致富,应当养五种母畜。”猗顿听了,回去畜养牛羊,就繁殖得到数以万计的牲口。九真和庐江不知道用牛力耕田,因此困苦贫穷;九真太守任延、庐江太守王景,命令百姓铸出耕田的农具,教会他们垦荒开地,年年扩大耕种面积,老百姓的生活,便得到满足与富裕。敦煌地方不知道制造犁和耧之类,种地时,人工牛工花费都很高,而收获的粮食却又少。皇甫隆教会大家制作犁、耧,省出一半以上的雇工费用,所得的粮食,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敦煌的习惯,女人穿的裙,像羊肠一样,挛缩着作许多襞褶;一条裙用去成匹的布。皇甫隆禁止她们这样作,让她们改良,也省出了不少的物资。茨充作桂阳县令时,桂阳一般百姓不种桑树,得不到养蚕、织缣绢、织麻布等的好处,冬天就把麻纤维装在夹层衣中御寒。百姓们懒惰、马虎,连很糙的草鞋也不多,脚冻裂出血,深冬,只可燃明火来烘烤取暖。茨充让大家加种桑树、柘树,养蚕,织麻鞋,又命令大家种苎麻。过了几年,大家都得到了好处,衣服鞋子,穿得暖暖的。直到现在(指南北朝时期),江南知道种桑、养蚕、织鞋,都是茨充教的。五原的土地,宜于种麻,但是当地的人不知道绩麻织布;百姓冬天没有衣穿,只蓄积一些细草,睡在草里面;政府官员到了,就把草缠在身上出来见官。崔寔因此作了绩麻、纺线、织布、缝纫的工具,来教给大家用,百姓就免除了受冻的苦处。怎么可以不教育大众呢?黄霸作颍川太守时,使邮亭和乡官,都养上鸡和猪,来帮助鳏、寡、贫、穷的人;并且,要努力耕田,种桑,节约费用,累积财富,种植树木。鳏、寡、孤、独,死后无人料理埋葬,只要乡部用书面报告,黄霸就全给计划办理:某处有可以作棺材的木料;某亭上,有可以作祭奠用的小猪。承办人员,依照指示去办,都可得到解决。龚遂作渤海太守,奖励百姓努力耕田养蚕。下命令,叫每人种一棵榆树,一百科薤子,五十科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只大母猪,五只母鸡。百姓有拿着或在衣带中掖着刀、剑之类武器的,就叫把剑卖了去买牛,把刀卖了去买小牛。他说:“为什么把牛掖在衣带里,把小牛拿在手上?”春、夏天必须要去田里劳动,秋冬天评比收获积蓄的成绩,让大家多多收集各种可作粮食用的果实和菱角、鸡头等等。地方在职人员和百姓都富足。召信臣作南阳太守,爱替百姓举办有利的事业,总要使大家富足。他亲自下乡去奖励大家耕种,在农村里来往,住宿时远离邮亭替长官准备的驿站,少有安适的住处。随时在郡中各处巡行,考察水道和泉源,开辟大小灌溉渠道,建造了几十处拦水门和活动水闸,推广灌溉。百姓得到灌溉的帮助,大家都有剩余积蓄。他又禁止办红白喜事时的浪费铺张,努力俭省节约。一郡的人,都尽力耕种。在职人员和百姓,都亲近爱戴召信臣,称他为“召父”。僮种作不其县令时,倡导百姓,每家养一只猪,四只母鸡,平时供祭祀用,遇有丧事时,用作买棺木的价钱。颜裴作京兆尹时,命令大家整理田地,种植桑树和果树。又订出办法,让大家在农闲的月份伐木取材,相互学习作大车的技术。又安排让没有牛的百姓养猪,等猪价贵时出售,用来买牛。最初,大家都嫌麻烦;过一二年,每家有了好车和大牛,整顿丰足。王丹家里有千斤黄金的积蓄,喜欢施舍、救济别人。每年农家收获后,从访问中知道谁努力而庄稼收获多的,就在车上带着酒菜,向他致意慰问,在田地旁边树阴下,请他喝酒吃菜,奖励表扬,并且把所余的菜留下。懒惰的,便得不到慰劳,因此,觉得没有能让王丹来慰劳自己是可耻的;以后,没有不尽力耕种的。因此整个村落都繁荣富足了。杜畿作河东太守,安排百姓养母牛,母马;小到鸡和猪,都有一定的计划数量,家家都丰衣足食。
0.8 此等,岂好为烦扰而轻费损哉?盖以庸人之性,率之则自力,纵之则惰窳耳。故仲长子曰:“丛林之下,为仓庾之坻[84];鱼鳖之堀[85],为耕稼之场者,此君长所用心也。是以太公封[86],而斥卤播嘉谷[87];郑白成[88],而关中无饥年。盖食鱼鳖,而薮泽之形可见[89];观草木,而肥硗之势可知[90]。”又曰:“稼穑不修,桑、果不茂,畜产不肥,鞭之可也;柂落不完[91],垣、墙不牢,扫除不净,笞之可也。”此督课之方也。且天子亲耕,皇后亲蚕,况夫田父,而怀窳惰乎?
【注释】
[84]庾(yǔ):谷堆。坻(chí):原义是河流中的小沙滩,用来形容谷堆,是说明蕃多。
[85]鳖(biē):甲鱼。堀(kū):窟穴。
[86]太公:即姜太公吕尚,名望,字尚父,一说字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后封于齐,是周代齐国的始祖。
[87]斥卤:盐碱地。
[88]郑白:郑国渠和白渠,是秦汉时期关中由泾水开掘出来的两大灌溉渠道。
[89]薮(sǒu):湖泽。特指有浅水和茂草的沼泽地带。
[90]硗(qiāo):指土质坚硬瘠薄。
[91]柂(lí)落:应当写作“杝落”,即篱笆,用树枝编的疏篱。
【译文】
0.8 这些人,真是欢喜作些麻烦扰乱的事,而看轻了人力物力的耗费吗?他们都认为一般人的情形,是:有领导有组织,便会各自努力,让他们自流,便会懒惰马虎。所以仲长统说:“丛林底下,是粮仓谷囤的堆积处;鱼鳖的窟穴,是耕种庄稼的好地方,这都是领袖人物该用心的事。因此太公分封在齐国后,盐地上种上了好庄稼;郑国渠和白渠修成后,关中就没有遭饥荒的年岁。这就是说,吃着鱼鳖时,你可以想到供给水源的洼地和沼泽地的形势;看看野生的草木,可以辨别土地的肥瘠。”又说:“庄稼不整齐,桑树果园不茂盛,牲口不肥,可以用鞭打责罚;篱笆不完整,围墙屋壁不坚固,地面没有扫干净,可以用竹杖打,作为责罚。”这就是监督检查的例子。况且皇帝要亲耕,皇后也要亲自养蚕,一般种田的老汉,可以随便懒惰马虎吗?
0.9 李衡于武陵龙阳汎洲上作宅[92],种甘橘千树[93]。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吴末,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恒称太史公[94],所谓“江陵千树橘……与千户侯等”者也。樊重欲作器物[95],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释】
[92]李衡:字叔平,三国时期襄阳人。汉末入吴国,曾为丹阳太守。武陵龙阳:武陵郡龙阳县,今湖南汉寿。汎(fàn)洲:汎原义为漂浮。大的洲,很像一片浮在水面的陆地,所以称为“汎洲”。
[93]甘橘:柑橘。唐以前,“柑”字常常只写作“甘”。
[94]恒称太史公:平常引用太史公所言。太史公,司马迁。
[95]樊重:字君云,西汉末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光武帝外祖父。善于经营和积累财富,且乐善好施。
【译文】
0.9 李衡在武陵郡龙阳县的大沙洲上,盖了住房,种上一千棵柑橘。临死时,命令他的儿子说:“我家乡住宅,有一千个‘木奴’,不向你要穿的吃的;给你生产每年只要纳一匹绢的租税,其余净收入都是你的,很够你花的了。”到吴国末年,柑橘长成结实之后,每年可以收几千匹绢;这就是寻常引用的,太史公在《史记》里说的“江陵有千树橘……与有一千户人口纳租给他用的侯爵相等”的意思。樊重想制作家庭日用器皿,便先种上梓供给木材,种上漆供给涂料;当时的人都嘲笑他。可是,过了几年,都用上了;从前嘲笑他的人,倒要向他借用了。这就是说,种树是不可少的事情。俗话说:“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粮食;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树木……”正是这个道理。
0.10 《书》曰[96]:“稼穑之艰难。”《孝经》曰[97]:“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论语》曰[98]:“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汉文帝曰[99]:“朕为天下守财矣,安敢妄用哉?”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是以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其义一也。
【注释】
[96]《书》:《尚书》。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时曾对其作过编辑。西汉时,学者曾以经秦火而幸存之29篇(以汉代文字书写)教人,后被皇室立为学官,称为今文《尚书》。同时,汉代又多次发现以先秦古文书写的《尚书》文本,被称为古文《尚书》。此处引自《尚书·无逸》。
[97]《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此处引自《孝经·庶人章》。
[98]《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此处引自《论语·颜渊》。
[99]汉文帝:西汉第三个皇帝刘恒(前179—前157年在位)。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提倡节俭,使生产逐渐恢复发展。
【译文】
0.10 《尚书》说:“庄稼是艰难中得来的。”《孝经》说:“利用天然的道理,凭借土地的生产力,保重自己的身体,节省日常费用,拿来养父母。”《论语》说:“百姓用度不够,君主又如何能得到足够的用度?”汉文帝说:“我替天下老百姓看守着公众的财富,怎么可以乱消费呢?”孔子说:“管理好家庭财产,所得到的办法就可以借用来管理公共事业。”这样,家庭的经济和国家的经济,在原理上只是同样的事;所以家里贫穷,就希望有一位勤俭持家的主妇;国家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一位公忠体国的宰相,道理也是相同的。
0.11 夫财货之生,既艰难矣,用之又无节;凡人之性,好懒惰矣,率之又不笃;加以政令失所,水旱为灾,一谷不登,胔腐相继[100]。古今同患,所不能止也,嗟乎!且饥者有过甚之愿,渴者有兼量之情。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衣。或由年谷丰穰,而忽于蓄积;或由布帛优赡,而轻于施与;穷窘之来,所由有渐。故《管子》曰:“桀有天下而用不足[101],汤有七十二里而用有余[102]。天非独为汤雨菽粟也[103]。”盖言用之以节。仲长子曰:“鲍鱼之肆[104],不自以气为臭;四夷之人,不自以食为异;生习使之然也。居积习之中,见生然之事,夫孰自知非者也?”斯何异蓼中之虫,而不知蓝之甘乎[105]?
【注释】
[100]登:收获。胔(zì)腐:饿死的人,抛弃在野外的残余尸体。胔,骨上黏有肉。
[101]桀:夏代的亡国之君,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102]汤:又称武汤、高祖乙。原为商族领袖,不断积聚力量成为强国,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103]雨(yù):落下来像雨一样。此处用作动词。
[104]鲍(bào)鱼:盐渍鱼。据刘熙《释名》:“鲍鱼,鲍,腐也;埋藏淹之使腐臭也。”即淡淡的腌着,使鱼发生不完全的腐败分解,然后再加盐使分解停止。现在的“白”,就是这样作成的。“鲍鱼”有相当强烈的胺类臭气。
[105]蓼中之虫,而不知蓝之甘乎:蓼是辣的,蓼蓝不辣。吃蓼的虫,以为天下的食物,都是辣的,不知道还有不辣的东西。《楚辞》有“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译文】
0.11 财物的得来,是艰难的,使用起来还不知节俭;人的性情,是喜欢安逸的,又不坚持领导组织;加之政策号令不合时宜,或者水灾旱灾,只要有一种粮食的收成不好,便会不断地有饿死的人。古代和现在都有这样的困难,不能防止,真可叹息!饿着的人,总想吃许多食物,渴着的人,总想喝下够两个人用的水量。饱了,才会看轻食物;温暖了,才会看轻衣服。或者因为当年收成好,忘记了蓄积粮食;或者因为粗细布匹供给充足,随便轻易赠送给人家;贫穷的来源,都是逐渐发展来的。《管子》里说:“桀有着整个‘天下’,还不够用;汤只有七十二里的地方,却用不完。天并没有单独为汤落下粮食和豆子呀!”就是说用费要有节制。仲长统说:“卖腌鱼的店,不觉得自己店里气味是臭的;中国境外的人,不觉得自己的食物有什么不同;这都是从小习惯的结果。在长久习惯的环境中,看着从小来一向如此的事,谁能知道里面还会有错误呢?”正像从小吃辣蓼长大的虫,就不知道还有不辣的蓝也是可以吃的。
0.12 今采捃经传[106],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107],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108]:于文虽烦,寻览差易。其有五谷果蓏,非中国所殖者[109],存其名目而已;种莳之法,盖无闻焉。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木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110],盖不足存。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周至[111],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注释】
[106]捃(jùn):收集。原义是在人家收割庄稼后,到地里去拾人家残余的穗子。
[107]醯醢(xī hǎi):醯,醋。醢,酱,肉酱。
[108]卷首皆有目录:原书,每卷前面,将本卷中各篇的篇名和次第,作成一个表;这就是卷首的“目录”。从前的书,都像画轴一样,裱好后,卷成许多卷;每一卷就是一“卷”。每卷前面,把卷中各篇章的名“目”,汇“录”起来,以便寻找,称为“目录”。
[109]中国:指黄河流域,即北朝统治范围。
[110]匹诸浮伪:相当于浮华作伪的东西。匹,与……相当。
[111]丁宁:再三重复地告诫。
【译文】
0.12 我现在从古今书籍中收集了大量材料,又收集了许多口头传说,问了老成有经验的人,再在实行中体验过。从耕种操作起,到制造醋与酱等为止,凡一切与供给农家生活资料有关的办法,没有不完全写上的。这部书称为《齐民要术》。全书一共九十二篇,分作十卷。每卷前面都有目录:文章虽则烦琐些,找寻材料时,倒比较容易。还有些谷物,木本、草本植物果实,中国不能蕃殖的,也把名目留了下来;栽培的方法,却没有听到过。丢掉生产的根本大计,去追逐琐屑的利钱,贤明的人不肯作的;由一天的暴利富足起来补终年的贫困,正是冻饿的起源。因此,经营商业的事,没有记录。花儿草儿,看上去很美观;但是只在春天开花,秋天没有可以利用的果实,正像浮华虚伪的东西,没有存留的价值。我写这部书的原意,是给家里从事生产的少年人看的,不敢让有学识的人见到;所以文字只求反复周到,每句话都是捉着耳朵面对面地嘱咐,每件事都是直接了当地说明,没有装饰辞句。后来的读者,希望不要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