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
武帝纪
《武帝纪》是《三国志》的第一篇,记述的是魏武帝曹操的事迹。陈寿全面而详尽地记述了曹操不平凡的一生。曹操是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以他的雄才大略,叱咤风云数十年,统一了我国北方,同时也奠定了曹魏王朝的基业。曹操将汉献帝控制在手中后,令由己出,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也是他被后人称为奸雄的原因,但他自己并没有废掉汉帝自立。他的儿子曹丕代汉后,追尊他为武皇帝。曹操是大乱世造就的大英雄,他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成就霸业,是因为他具备成就大事的条件。他目光远大,有治平天下的雄心壮志,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有清醒的头脑和恢弘的气度。他精通兵法,用兵如神,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他壮心不已,一生几乎都在征战之中,直至在征途中去世。曹操又是个文采风流、多才多艺的人。他喜欢读书,在军中三十余年,手不释卷,“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开创了慷慨悲凉的一代诗风,他的文章清峻整洁,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善书法,可与当时的书法名家张芝、张昶相媲美;善围棋,能和当时的高手山子道、王九真一较高低。陈寿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确实不是过誉之词。
太祖武皇帝(1),沛国谯人也(2),姓曹,讳操(3),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4)。桓帝世(5),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6),封费亭侯(7)。养子嵩嗣(8),官至太尉(9),莫能审其生出本末(10)。嵩生太祖。
【注释】
(1)太祖武皇帝: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定庙号为太祖。
(2)沛国:王国名。治今安徽濉溪西北。谯:县名。治今安徽亳州。
(3)讳:古代对帝王及尊长不能直呼其名,故称讳,以示尊重。
(4)相国:丞相的尊称。参:曹参,西汉大臣,曾任相国。
(5)桓帝:汉桓帝刘志,公元146—167年在位。
(6)中常侍:宦官名。掌管传达诏令及宫中文书,权力很大。大长秋:官名。东汉时多由宦官担任,为皇后近侍,掌管传达皇后旨意及宫中事务。
(7)费亭侯:封爵名。侯爵的一种。东汉封侯,根据功劳大小分为县、乡、亭侯,各享有数目不同的食邑。
(8)嗣:继承。
(9)太尉:官名。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事,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10)审:了解,明白。
【译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代。汉桓帝世,曹腾任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曹腾的养子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官至太尉,没人能搞清楚他的来历。曹嵩生下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1),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2)。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3),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4),除洛阳北部尉(5),迁顿丘令(6),征拜议郎(7)。
【注释】
(1)行业:品行学业。
(2)梁国:王国名。治今河南商丘南。桥玄:东汉大臣,官至太尉,以知人名世。南阳:郡名。治今河南南阳。何颙(yóng):东汉大臣,曾与王允等人谋诛董卓,后忧愤而死。
(3)命世之才:安邦济世的人才。
(4)孝廉:汉代察举科目之一,被举之人须孝顺父母,行为廉洁。察举为汉代选举制度的一种。郎:郎官,汉代中郎、侍郎、郎中等官的统称。掌管皇帝侍从宿卫,并可参议朝政。
(5)洛阳:东汉都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部尉:官名。汉代县设县尉,为县令长之副手,掌管纠察盗贼,维护地方治安。县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洛阳为东汉都城,设尉不止一人,故有北部尉。
(6)迁:升职。顿丘:县名。治今河南清丰西南。令:县令,官名。汉代县之主官,万户以上县称县令,万户以下县称县长。
(7)征:征聘。汉代选举制度之一,由朝廷直接征聘。拜:任命。议郎:官名。郎官的一种,属光禄勋,掌管参议朝政。
【译文】
太祖从小机警,富有权数计谋,行侠仗义,放荡不羁,不大注意培养自己的品行学业,所以当时人不很看重他;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对他非常赏识。桥玄对他说:“天下将要大乱,非安邦定国之才不能挽救,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您了!”二十岁时,太祖被举荐为孝廉,入朝任郎官,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升任顿丘县令,朝廷又征召他入朝,任命他为议郎。
光和末(1),黄巾起(2)。拜骑都尉(3),讨颍川贼(4)。迁为济南相(5),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6),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7),奸宄逃窜(8),郡界肃然(9)。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10);不就,称疾归乡里。
【注释】
(1)光和:汉灵帝年号(178—184)。
(2)黄巾:黄巾军,东汉末农民起义军。
(3)骑都尉:官名。掌管皇帝侍从宿卫,属光禄勋,位次低于将军。
(4)颍川:郡名。治今河南禹县。贼:指黄巾军,是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诬蔑称呼。
(5)济南:王国名。治今山东济南东。相:官名。汉代王国由朝廷委派国相一人,掌管王国政务,地位同于郡太守。
(6)长吏:指县令长。
(7)淫祀:指未经官方准许的祭祀。
(8)奸宄(guǐ):违法乱纪之徒。
(9)郡界:指济南国境内。国与郡为同级行政单位,封王于其地则为国,未封则为郡,故以郡称国。
(10)东郡:郡名。治今河南濮阳西南。太守:官名。汉代郡之主官,又称郡守。
【译文】
光和末年,黄巾军起事。太祖被任命为骑都尉,率军攻打颍川黄巾军。升任济南相,济南国下辖十余县,各县的县令长大多巴结讨好权贵,贪赃枉法,声名狼藉,太祖于是上奏朝廷,罢免了其中八个县的县令长;又在境内禁绝淫祀,违法乱纪之徒纷纷逃窜,境内安定,秩序井然。过了很久,太祖被朝廷征还,任为东郡太守;他没有去赴任,称病返回家乡。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1),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2)。会灵帝崩(3),太子即位(4),太后临朝(5)。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6),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7),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8),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9),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10)。出关(11),过中牟(12),为亭长所疑(13),执诣县(14),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15),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16),是岁中平六年也(17)。
【注释】
(1)金城:郡名。治今甘肃永靖西北。刺史:官名。西汉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以诏书六条察问郡县,本属监察官,东汉后权力加大,成为郡之上的一级行政长官。此处指凉州刺史耿鄙,金城为凉州辖郡,凉州治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区。郡守:指金城太守陈懿。
(2)典军校尉:官名。东汉灵帝时为加强军事力量,设置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即其中之一。
(3)会:恰巧,赶上。灵帝:汉灵帝刘宏,公元168—189年在位。崩:皇帝去世称崩。
(4)太子:即汉少帝刘辩,公元189年在位,后被董卓废黜杀掉。
(5)太后:即何太后,少帝的生母,后被董卓杀掉。
(6)大将军:官名。东汉将军的最高称号,位在三公之上,掌管统兵征伐并执掌朝政,权力极大,不常置。何进:何太后的异母兄长,官至大将军,灵帝死后专断朝政,与袁绍等人谋诛宦官,事泄被杀。袁绍:东汉末群雄之一。
(7)董卓:东汉末祸国权臣。
(8)献帝: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少帝刘辩的异母弟,公元189—220年在位,他在位时东汉已名存实亡。
(9)表:上表举荐。骁骑校尉:官名。统领京师禁卫军,掌管京师宿卫。
(10)间行:取小路悄悄走。
(11)关:此指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12)中牟:县名。治今河南中牟东。
(13)亭长:官名。汉代乡间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负责当地治安等事务。
(14)执:捉拿,拘捕。
(15)陈留:县名。治今河南开封东南。
(16)己吾:县名。治今河南宁陵西南。
(17)中平:汉灵帝年号(184—189)。
【译文】
金城人边章、韩遂杀掉凉州刺史和金城太守叛乱,聚集部众十余万人,天下惊扰不安。朝廷征召太祖入朝出任典军校尉。正好赶上汉灵帝去世,太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宦官,何太后不肯听从。何进便征召董卓率军进京,想以此胁迫何太后答应,董卓还没有到达,而何进已先被杀害。董卓到京城后,废黜少帝刘辩为弘农王,另立献帝刘协,京城大乱。董卓上表举荐太祖为骁骑校尉,想和他商议政事。太祖于是改换姓名,从小路向东悄悄返回家乡。出虎牢关,途经中牟时,一个亭长对太祖产生怀疑,把他抓起来送到县城。县城里有人暗中认出了他,便为他向县里求情,结果太祖被释放。这时董卓在京城杀掉何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到达陈留,散出家中的财物,聚集义兵,准备凭借这支军队消灭董卓。冬十二月,太祖开始在己吾起兵举义,这一年是中平六年。
初平元年春正月(1),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2),众各数万,推袁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3)。
【注释】
(1)初平:汉献帝年号(190—193)。
(2)后将军:官名。与前、左、右将军为四将军,掌统兵征伐,地位很高。袁术:东汉末群雄之一。以下韩馥等人都是东汉末群雄。冀州:州名。治今河北临漳西南。牧:州牧,官名。汉代各州或置州牧,或置刺史,二者职位相同而州牧稍重。豫州:州名。治今安徽亳州。兖州:州名。治今山东金乡西北。河内:郡名。治今河南武陟西南。勃海:郡名。治今河北南皮东北。山阳:郡名。治今山东金乡西北,为兖州治所。济北:王国名。治今山东长清南。
(3)行:代理。奋武将军:官名。汉杂号将军,掌统兵征伐。汉代杂号将军名目繁多,不常置,因事临时而设,战事结束则罢。
【译文】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讨伐董卓,各有部众数万,推举袁绍为盟主。太祖代理奋武将军,加入联盟。
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1)。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2),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3)。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4),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5),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6)。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7),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8),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注释】
(1)长安:西汉都城,在今陕西长安西北。
(2)酸枣:县名。治今河南延津西南。
(3)邺:县名。治今河北临漳西南。
(4)向使:假使。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
(5)二周:指战国时西周、东周两个小国。西周位于今河南洛阳西,东周位于今河南洛阳东。
(6)成皋:县名。治今河南荥阳西北。
(7)荥阳:县名。治今河南荥阳东北。
(8)从弟:堂弟。
【译文】
这年二月,董卓闻知袁绍等人起兵,便将献帝迁徙到长安,以长安为都城。董卓自己率军留驻洛阳,于是纵火焚烧洛阳的皇宫。当时袁绍驻军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等人驻军酸枣,袁术驻军南阳,孔伷驻军颍川,韩馥驻军邺县。董卓兵力强盛,袁绍等没人敢率先进军。太祖说:“我们起义兵来诛灭暴乱,大军已经聚合,诸位还迟疑什么?假使董卓闻知山东起兵,依仗皇家的权势威望,据守洛阳东西两边的险要之地,向东进军以控制天下,那即使他的行为不合道义,也还是足以成为祸患。现在他却焚烧皇宫,劫持迁徙天子,海内震动,人们不知道去归附谁,这是上天灭亡他的好时机啊。只须一战就可安定天下,这个好机会不能失掉。”便自己领兵西进,准备占据成皋。张邈分出一部分将士交与手下将领卫兹统领,派遣他跟随太祖进军。军至荥阳汴水,遇到董卓的将领徐荣,太祖与之交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被流箭射中,所乘战马受伤,他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战马给他乘骑,他才得以乘夜逃走。徐荣见太祖所率领的军队数量很少,却能够力战一整天,认为酸枣不容易攻下,便也率军返回。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1),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2),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3),塞辕、太谷(4),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5),入武关(6),以震三辅(7):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8)!”邈等不能用。
【注释】
(1)责让:责备。
(2)勃海:指袁绍。孟津:黄河渡口。位于今河南孟县西南,设有关隘。
(3)敖仓:大粮仓名。位于今河南郑州西北。
(4)辕:关名。位于今河南偃师东南。太谷:关名。位于今河南洛阳东南。
(5)丹:指丹水县,治今河南淅川西。析:县名。治今河南西峡。
(6)武关:关名。位于今陕西丹凤东南。
(7)三辅:西汉武帝时,以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分管京师长安附近地区,称三辅。
(8)窃:敬词,私下。
【译文】
太祖回到酸枣,那里的各路军队十余万人,天天置办酒宴聚会作乐,不谋划进攻董卓的大事。太祖责备他们,并趁便为他们谋划说:“诸位请听我的计策,让勃海太守领河内的军队迫近孟津,酸枣的诸位将军镇守成皋,占据敖仓,阻断辕关和太古关,完全控制险要之地;让袁术将军率领南阳的将士进军丹水、析县,进入武关,以威慑三辅地区:各路军队都高筑壁垒,深挖堑壕,不与敌人交战,多设疑兵,显示出有利于我军的天下大势,以正义讨伐叛逆,可以立刻平定。现在我们以正义起兵,却心存疑虑不敢前进,令天下人大失所望,我私下为诸位感到羞耻!”张邈等人没能采纳太祖的计划。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1),杀任城相郑遂(2),转入东平(3)。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4)。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5)。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购求信丧不得(6),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7),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注释】
(1)青州:州名。治今山东淄博东北。
(2)任城:王国名。治今山东济宁。
(3)东平:王国名。治今山东东平东。
(4)领:兼任。
(5)寿张:县名。治今山东东平西南。
(6)购求:悬赏寻求。丧:遗体。
(7)冬:指初平三年(192)冬。
【译文】
青州黄巾军上百万人进入兖州,杀掉任城相郑遂,转头进入东平。刘岱想进兵攻打他们,鲍信劝谏说:“现在贼众有百万人,百姓全都震惊惶恐,士卒没有斗志,抵挡不住他们。我看贼众有老小家属跟随,军中没有辎重,只靠劫掠来供给军用,现在不如积蓄将士们的力量,先据城固守。敌人想要交战没有机会,攻城又攻不下来,势必会分崩离散,到那时我们挑选精锐,占据要害之地,再发动进攻,就可以将他们打败了。”刘岱不肯听从,与黄巾军交战,果然兵败被杀。鲍信便与州吏万潜等人到东郡迎接太祖,请他兼任兖州牧。太祖于是进军,在寿张东与黄巾军展开激战,鲍信临阵战死,太祖军竭尽全力才勉强把黄巾军打败。悬赏寻找鲍信的遗体,没能找到,于是大家用木头刻成鲍信的像,哭着祭奠他。太祖追击黄巾军到济北。黄巾军请求投降。这年冬天,收纳黄巾军降卒三十余万,男女人口一百余万,挑选出其中的精锐士卒组成军队,号称青州兵。
建安元年春正月(1),太祖军临武平(2),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3)。太祖将迎天子(4),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5),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6),洪不得进。
【注释】
(1)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
(2)武平:县名。治今河南鹿邑。
(3)陈相:陈国国相。陈国治今河南淮阳。
(4)将迎天子:当时天子汉献帝久经颠沛流离,暂居于安邑县(治今山西夏县西北)。曹操准备将汉献帝接到自己身边,以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5)荀彧、程昱:都是曹操的重要谋士。
(6)卫将军:官名。统领京师禁卫军,掌管京师及宫廷宿卫,权位稍逊于三公。
【译文】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至武平,袁术设置的陈国相袁嗣投降。太祖准备去迎接汉献帝,众将中有人怀疑这件事,荀彧、程昱二人则极力赞成,太祖于是派遣曹洪率军西进迎接献帝。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领苌奴凭险阻挡,曹洪无法前进。
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1),奉别屯梁(2)。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3)。天子假太祖节钺(4),录尚书事(5)。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6)。九月,车驾出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7)。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8)。
【注释】
(1)杨奉、韩暹:都是东汉末军阀混战中的群雄。
(2)梁:县名。治今河南临汝西。
(3)遁走:逃走。走,跑,也特指逃跑。
(4)假:借,此处为授予之意。节:符节,皇帝授予臣子行使权力的凭证。钺(yuè):古代兵器,状如大斧,常作为仪仗表示王权,这时又称黄钺。大臣假黄钺者,表示代表皇帝征讨四方,有权指挥全国军队。
(5)录尚书事:总领尚书台事务。东汉尚书台是实际的行政中枢,录尚书事者无所不总,实即独揽朝政,后录尚书事成固定官职。
(6)许:县名。治今河南许昌东。
(7)武平侯:封于武平县的县侯。
(8)宗庙:皇帝祭祀祖先的处所。社:祭祀土神的祭坛。稷:祭祀谷神的祭坛。以上为古代帝王必设之制。
【译文】
汉献帝任命太祖为建德将军。夏六月,太祖升任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七月,杨奉、韩暹护送献帝返回洛阳,杨奉另率一军驻扎梁县。太祖于是进军洛阳,捍卫京师,韩暹逃走。献帝授予太祖符节黄钺,使太祖录尚书事。洛阳已经残破不堪,董昭等人便劝太祖将都城迁至许县。九月,献帝出辕关向东进发,任命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从献帝西迁长安以来,朝廷上下日益混乱,到这时,宗庙社稷等祭祀制度才开始建立起来。
天子之东也,奉自梁欲要之(1),不及。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于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2),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3),行车骑将军(4)。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5),始兴屯田(6)。
【注释】
(1)要(yāo):半路拦截。
(2)班:等级,位次。
(3)司空:官名。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及水利工程,为三公之一。
(4)车骑将军:官名。统领京师禁卫军,掌管京师及宫廷宿卫,地位很高,位次同于三公。
(5)枣祗、韩浩:都是曹操手下的重要将领,二人建屯田之议。
(6)屯田:指曹操建立的强制百姓屯田制度。屯田制度的成功推行,保证了曹操的军粮供应,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译文】
在献帝东迁许县的时候,杨奉从梁县进军准备拦截,但没能赶上。冬十月,曹公进军征讨杨奉,杨奉向南去投奔袁术,曹公进攻他设在梁县的营屯,攻克。于是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因这个官职位次在曹公之下,认为是耻辱,不肯接受。于是曹公坚决推辞,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献帝便任命曹公为司空,并代理车骑将军。这一年,曹公采用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开始实行屯田制度。
吕布袭刘备(1),取下邳(2)。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注释】
(1)吕布:东汉末群雄之一。刘备:东汉末群雄之一。
(2)下邳:县名。治今江苏睢宁西北。
【译文】
吕布进军袭击刘备,攻占下邳。刘备来投奔曹公。程昱劝曹公说:“我观察刘备这个人,具有雄才大略而深得人心,终究不会屈居他人之下,不如趁早将他除掉。”曹公说:“当今正是招纳英雄的时候,杀掉一个人而失去整个天下的人心,不能做这样的事。”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1),兼四州之地(2),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秋八月(3),公进军黎阳(4),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5),留于禁屯河上(6)。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7)。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8),封列侯。十二月,公军官渡。
【注释】
(1)公孙瓒:东汉末群雄之一。
(2)四州:指青、冀、幽、并四州。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
(3)八月:指建安四年(199)八月。
(4)黎阳:县名。治今河南浚县东北。
(5)齐:王国名。治今山东淄博东北。东安:县名。治今山东沂水西南。
(6)河:古代专指黄河。
(7)官渡:地名。位于今河南中牟东北。
(8)张绣:东汉末群雄之一。张绣曾投降过曹操,后因曹操处置不当复反,这时再次投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接纳。
【译文】
这时袁绍已经消灭公孙瓒,吞并了他的地盘,兼有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拥有士众十余万,就要进攻许都。众将都认为袁绍势大难以抵挡,曹公说:“我了解袁绍的为人,志大才疏,色厉内荏,妒忌刻薄而缺乏威严,兵士众多而指挥混乱,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他土地虽然广阔,粮食虽然富足,却正好作为奉献给我们的礼物。”建安四年秋八月,曹公进军黎阳,又派遣臧霸等人率军进入青州,攻占齐国、北海、东安,留下于禁率军驻扎在黄河岸边。九月,曹公返回许都,分派兵将把守官渡。冬十一月,张绣率众投降,被封为列侯。十二月,曹公进军官渡。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1),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2),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3)。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昌豨叛为备,又攻破之。公还官渡,绍卒不出。
【注释】
(1)方:将要。
(2)郭嘉:曹操的重要谋士。
(3)禽:同“擒”。
【译文】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的密谋败露,全部被杀。曹公准备亲自东征刘备,众将都说:“与您争夺天下的人,是袁绍。现在袁绍就要来进攻,您却丢下他去东征,假使袁绍乘机从后边袭击我们,怎么办?”曹公说:“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去进攻他,一定会成为后患。袁绍虽然胸怀大志,但他对形势的判断却很迟钝,一定不会有什么动作。”郭嘉也极力劝曹公进军,于是曹公东征刘备,将他击溃,生擒他的将领夏侯博。刘备逃走投奔袁绍,曹公俘获了他的妻子儿女。刘备的将领关羽驻扎在下邳,曹公又进军攻打关羽,关羽投降。将领昌豨反叛帮助刘备,曹公又进军击败了他。曹公率军返回官渡,在此期间,袁绍始终没有出兵。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1),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2):“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3),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4),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5),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6)。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7),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8),复白(9):“骑稍多(10),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11)。关羽亡归刘备。
【注释】
(1)白马:县名。治今河南滑县东。
(2)荀攸:曹操的重要谋士。
(3)延津:黄河渡口。位于今河南汲县东。
(4)掩:偷袭。
(5)趣:奔赴,趋向。
(6)逆:迎,迎接。
(7)阪:山坡。
(8)有顷:不久。
(9)白:禀告。
(10)稍:逐渐。
(11)阳武:县名。治今河南原阳东南。
【译文】
二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率军进攻驻扎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袁绍自己率军至黎阳,准备渡过黄河。夏四月,曹公率军北进救援刘延。荀攸劝曹公说:“现在我们兵少无法抵敌,一定要分散敌人的力量才能成功。您到延津后,做出好像要渡过黄河袭击敌人后方的态势,袁绍一定会西向应战,然后派遣轻装部队突袭白马,攻其不备,就可以捉住颜良了。”曹公采纳了荀攸的建议。袁绍听说对方要渡黄河,立即分兵向西应战。曹公于是率领军队兼程前进,直趋白马,到离白马十几里时,颜良才听说,大吃一惊,赶来迎战。曹公命令张辽、关羽先与敌接战,击败敌军,斩杀颜良。于是解除白马之围,迁出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这时渡过黄河来追赶曹公的军队,到达延津以南。曹公部署将士在南面的山坡下安设营垒,然后派士卒登上营垒瞭望,士卒禀告说:“大约有五六百名骑兵追来了。”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逐渐增多,步兵多得数不过来。”曹公说:“不用再禀告了。”于是下令骑兵解开马鞍,放战马休息。这时,从白马运送辎重的车队已经上路。众将认为敌人骑兵众多,不如让辎重车队退回营垒坚守。荀攸说:“这是用来引诱敌人的,怎么能退回去!”袁绍的骑兵统帅文丑与刘备率领五六千名骑兵先后赶到。众将又禀告说:“可以上马迎敌了。”曹公说:“还不可以。”过了一会儿,敌人骑兵到达的越来越多,有的便四散跑开去抢辎重。曹公说:“可以上马了。”于是众将士全部上马。当时曹公骑兵不到六百人,纵兵突击,大败敌军,斩杀文丑。颜良、文丑都是袁绍军中著名的将领,两次交战,都被杀死,袁军上下大为震惊。曹公撤军返回官渡,袁绍进至阳武据守。关羽乘机逃回到刘备军中。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1),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2)。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3),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注释】
(1)塠:同“堆”。
(2)机:事情的关键。
(3)神武:神明威武。
【译文】
八月,袁绍连营逐步向前推进,依靠沙丘修筑营垒,东西延伸数十里。曹公也分头修筑营垒与之相对,双方交战,曹公没有取得胜利。当时曹公的将士不到一万人,其中带伤的还有十分之二三。袁绍再次向前逼近官渡,堆筑土山,挖掘地道。曹公也在营垒内堆筑土山,挖掘地道,与敌针锋相对。袁绍军向曹公军营中射箭,箭像雨点一样落下,营内的人走动全都要用盾牌遮蔽身体,众将士都极为恐惧。当时曹公军粮缺乏,就给荀彧写信商议,想要撤军返回许都。荀彧认为:“袁绍将他所有的兵力聚集在官渡,要与您一决胜负。您以最弱的兵力抵抗最强的对手,倘若不能制服对方,就一定会被对方乘此机会打败,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况且袁绍只是凡人当中的豪杰,能够聚集人才却不能使用他们。凭借您的神明威武、聪明睿智,做什么事情能不成功呢!”曹公听从了荀彧的意见,没有退兵。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1),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2),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3),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4)。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5)。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6)!”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及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
【注释】
(1)乘(shèng):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后用以指一辆车。
(2)比:接连,屡次。
(3)却:退,后。
(4)贾诩:曹操的重要谋士。
(5)陈:同“阵”。
(6)固:本来,当然。
【译文】
这时,袁绍有数千辆运粮车来到,曹公采用荀攸的计策,派遣徐晃、史涣率军截击,大败敌人的押送部队,将袁绍的运粮车全部烧毁。曹公与袁绍相持数月之久,虽然接连交战斩杀敌将,但人少粮尽,士卒疲乏。曹公对运送辎重的人说:“十五天后我就给你们打败袁绍,不再劳累你们了。”冬十月,袁绍派遣车辆运送粮食,派遣淳于琼等五人率领兵众一万余人护送,住宿在袁绍大营以北四十里的地方。袁绍的谋士许攸贪财,但袁绍不能满足他,许攸便来投奔曹公,于是劝说曹公袭击淳于琼等人。曹公身边的将士都怀疑许攸,而荀攸、贾诩二人却极力劝曹公听从许攸的计策。曹公便留下曹洪守卫大营,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乘夜进发,天亮时到达。淳于琼等人看见曹公兵少,在营门外摆开阵势迎战。曹公指挥将士发动猛攻,淳于琼退至营中坚守,曹公随之攻打敌营。袁绍派遣骑兵前来救援淳于琼。曹公身边有人说:“敌人骑兵渐渐逼近了,请分兵抵挡。”曹公大怒说:“敌人到了身背后,再禀告!”将士们都拼死搏战,大败淳于琼等人,将他们全部斩杀。袁绍刚听说曹公袭击淳于琼等人时,对他的长子袁谭说:“就算他们打败淳于琼等人,我攻占他的大营,他就无处可回了!”便派遣张郃、高览进军攻打曹洪。张郃等人听说淳于琼被打败,便来向曹公投降。袁绍的部众分崩溃散,袁绍及袁谭丢下军队逃走,渡过黄河。曹公派军追赶没能追上,缴获了袁绍全部的辎重及图书珍宝,俘虏了他的部众。曹公在缴获的袁绍文书中,发现了许都及军中很多人写给袁绍的书信,他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冀州所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
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1),夏五月死(2)。小子尚代,谭自号车骑将军,屯黎阳。秋九月,公征之,连战。谭、尚数败退,固守。
【注释】
(1)欧:同“呕”。
(2)夏五月:指建安七年(202)夏五月。
【译文】
袁绍自从军队被击溃后,发病吐血,到建安七年夏五月死去。小儿子袁尚接替了他的权位,袁谭自称车骑将军,驻扎黎阳。秋九月,曹公征讨他们,双方接连交战。袁谭、袁尚多次战败,退入黎阳城固守。
八年春三月,攻其郭(1),乃出战,击,大破之,谭、尚夜遁。夏四月,进军邺。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
【注释】
(1)郭:外城。
【译文】
建安八年春三月,曹公挥军攻打黎阳外城,袁谭、袁尚出城迎战,曹公进击,大败袁军,袁谭、袁尚乘夜逃走。夏四月,曹公进军邺县。五月返回许都,留下贾信驻扎黎阳。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1),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2)?”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3),兼戎狄之众(4),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5)?”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注释】
(1)辑:成功。
(2)足下:敬词。
(3)燕、代:都是古国名,代指今河北北部一带。
(4)戎狄:古代泛称西部少数民族为戎,泛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此指当时西部羌族及北方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
(5)庶:或许。
【译文】
当初,袁绍与曹公一同起兵,袁绍问曹公说:“假若事情不能成功,那什么地方可以据守?”曹公说:“您的意思认为哪里可以?”袁绍说:“我南面据守黄河,北面以燕、代之地为险阻,兼有戎狄部众,向南去争夺天下,或许可以成功了吧?”曹公说:“我任用天下富有智慧和能力的人,用道义来驾御他们,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成功。”
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1),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天子以公领冀州牧,公让还兖州。
【注释】
(1)罹(lí):遭受。
【译文】
九月,曹公下令说:“黄河以北地区遭受了袁氏带来的灾难,现在命令这个地区不用交纳今年的田租赋税。”又加重惩治豪强兼并土地的法令,百姓们非常高兴。献帝命曹公兼任冀州牧,曹公便辞掉了兖州牧的职务。
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1),作玄武池以肄舟师(2)。汉罢三公官(3),置丞相、御史大夫(4)。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注释】
(1)公还邺:在此之前,曹操先后消灭袁谭、袁尚等袁氏残余势力,远征乌桓大获成功,平定北方地区,这时还师返回邺县。
(2)肄(yì):习练。
(3)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公为全国地位最高的官员,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司徒掌管全国民政,司空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及水利工程。
(4)丞相:官名。全国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天子,总理朝政。此时曹操废除三公,复置丞相,是为了自己独揽朝政。御史大夫:官名。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监察、执法及国家文书档案等。
【译文】
建安十三年春正月,曹公回到邺县,修建玄武池以训练水军。汉朝廷撤消三公之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献帝任命曹公为丞相。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1)。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2)。九月,公到新野(3),琮遂降,备走夏口(4)。公进军江陵(5),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6)。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7),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8),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9)。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10),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11),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12),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13)。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注释】
(1)刘表:东汉末群雄之一,时任荆州牧。荆州治所在襄阳,即今湖北襄樊。
(2)樊:即樊城,与襄阳隔汉水相望。
(3)新野:县名。治今河南新野。
(4)夏口:汉水入长江处,即今湖北汉口,古时汉水襄阳以下称夏水。
(5)江陵:县名。治今湖北江陵。
(6)更始:重新开始。
(7)江夏:郡名。治今湖北鄂城。
(8)益州:州名。治今四川成都。刘璋:东汉末群雄之一。
(9)合肥:县名。治今安徽合肥。
(10)巴丘:山名。在今湖南岳阳境内。
(11)赤壁:地名。一说在今湖北蒲圻西北。
(12)大疫:瘟疫流行。
(13)此是一种隐讳的说法,其实曹操撤军是因为打了大败仗,疫病不是退军的主要原因。
【译文】
秋七月,曹公南征刘表。八月,刘表去世,他的儿子刘琮接替了他的职位,驻扎在襄阳,刘备驻扎在樊城。九月,曹公率军进至新野,刘琮于是率众投降,刘备逃至夏口。曹公进军江陵,向荆州的官吏百姓颁布命令,与他们一起开始新的生活。于是评定荆州官员归顺朝廷的功劳,封以侯爵的有十五人,任命刘表的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让他继续统带原来的兵将,任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人。益州牧刘璋开始接受朝廷下达的征调命令,发遣士卒补充曹公的军队。十二月,孙权为帮助刘备进攻合肥。曹公自江陵进军征讨刘备,抵达巴丘,派遣张憙率军援救合肥。孙权听说张憙到来,撤军返回。曹公军至赤壁,与刘备交战,失利。这时瘟疫流行,将士中很多人病死,曹公便撤军返回。刘备于是占据了荆州地处长江以南的几个郡。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1),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2)!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3),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4),不可以为滕、薛大夫’(5)。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6)!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7)?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8)?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9),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10)。
【注释】
(1)受命:秉受天命。中兴:衰而复兴。
(2)曷尝:何尝。
(3)曾:竟,乃。闾巷:里巷。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里门称闾。
(4)孟公绰:春秋时鲁国的大夫。赵、魏:指春秋时晋国的大夫赵氏、魏氏。老:春秋诸侯国大夫的家臣。
(5)滕、薛:皆为春秋时的小国。大夫:春秋时各诸侯国掌管国政的大臣。以上两句话出《论语·宪问》。
(6)齐桓: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他任用有不廉名声而具杰出才能的管仲,得以成就霸业。
(7)被褐怀玉:喻指处贫贱地位而有杰出才能的人。褐,用粗毛布和粗麻制成的短衣,是贫贱者所穿的衣服。钓于渭滨:指吕尚。吕尚于渭水垂钓,周文王访贤得之,委以重任,后辅周灭商建立周王朝。
(8)盗嫂受金:指西汉大臣陈平的事情。西汉初,魏无知向汉高祖刘邦举荐陈平,这时有人说陈平在家时与嫂子私通(盗嫂),任职时收受贿赂(受金),刘邦听从魏无知的劝谏,对此不加理会,反而对陈平更加信任,后陈平成为西汉名臣。无知:即魏无知。
(9)二三子:诸位。明扬仄陋:这是《尚书·尧典》中的话,意思是说推举处于民间而名声未显的人才。
(10)铜雀台:楼台名。在今河北临漳西,楼台依邺县西部城墙而建,台高十丈,修有殿舍百余间,台顶置有一丈五尺高的大铜雀。曹操后又修金虎、冰井二台,也皆雄伟可观,号称三台。曹操一生力倡节俭而耗费人力物力修筑三台,大约是出于政治目的,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当时有“天子有三台”的说法。
【译文】
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秉受天命以及使王业中兴的君主,哪一位不是得到了贤才君子与他们一同治理天下呢!等到他们得到贤才,却没有离开里巷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这难道是因为幸运他们才相遇吗?是上面的人早先没去寻求罢了。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这正是大力寻找贤才的时候。孔子说‘孟公绰做赵氏、魏氏的家臣则绰绰有余,却没有才能来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得到廉洁的人之后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用什么来称霸于世!现在天下该不会有地位贫贱才智突出而在渭水边垂钓的吧?又该不会有像陈平那样盗嫂受金的才士却没遇到魏无知来举荐的吧?诸位要帮助我访察推举那些埋没在民间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可以举荐,使我能够任用他们。”冬天,修筑铜雀台。
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1),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2),公敕诸将(3):“关西兵精悍(4),坚壁勿与战。”秋七月(5),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津(6),据河西为营。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7),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循河为甬道而南(8)。贼退,拒渭口(9),公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
【注释】
(1)关中:古称函谷关以西地区为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繇:指钟繇,时任司隶校尉统领关中众将。
(2)潼关:关名。位于今陕西潼关东北。
(3)敕:告诫。
(4)关西:即关中。
(5)秋七月:指建安十六年(211)秋七月。
(6)蒲阪:县名。治今山西永济西,县西有黄河渡口,即蒲阪津。
(7)校尉:官名。位次在将军之下,有名目不同的各种称号,统领军队,掌京师宿卫、外出征伐等。
(8)甬道:为保证行军安全,两边用战车、长木等列成栅栏,如同甬道,即下文所说的“连车树栅,为甬道”。
(9)渭口:渭水入黄河处,位于今陕西潼关东北。
【译文】
这时关中的众将怀疑钟繇要袭击他们,马超便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人反叛。曹公派遣将领曹仁率军进讨。马超等人驻扎在潼关,曹公告诫手下众将说:“关西的士卒精锐强悍,你们坚守营垒,不要与他们交战。”秋七月,曹公率大军西征,与马超等人隔着潼关相对。曹公指挥将士攻打马超紧紧牵制住他,而暗中派遣徐晃、朱灵等人乘夜从蒲阪津渡过黄河,占据黄河西岸安下营寨。曹公从潼关北西渡黄河,还没渡过时,马超率军赶到岸边猛攻曹军。校尉丁斐于是放出牛马引诱敌人,敌人转头乱抢牛马,曹公才得以渡过黄河,随后沿着河边的夹道向南进军。敌人撤军,退至渭口坚守。曹公于是设置大量疑兵,偷偷用船运送士卒进入渭水,建起浮桥,夜里,分出军队在渭水南岸扎下营寨。敌人乘夜来攻营,被埋伏的将士击败。马超等人驻军渭水南岸,派人来送信,愿割让黄河以西的地方请求和解,曹公不答应。
九月,进军渡渭。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1),公用贾诩计,伪许之。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2),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与克日会战(3),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4),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5),关中平。
【注释】
(1)任子:作为人质的儿子。
(2)侪(chái)辈:同辈。侪,同类的人。
(3)克日:约定日期。
(4)虎骑:曹操麾下有虎、豹骑,皆为精锐骑兵。
(5)安定:郡名。治今甘肃镇原东南。
【译文】
九月,曹公进军渡过渭水。马超等人屡次挑战,曹公又不肯应战;马超再三请求割让地盘,又请求送儿子来做人质,曹公采用贾诩的计策,假装答应了他。韩遂于是请求与曹公相见,曹公与韩遂的父亲是同一年的孝廉,又与韩遂是同辈人,于是见面时二人马靠着马交谈了很久,没有言及当时二军交战的情况,只是回忆京都中那些旧事故交,说到高兴时拊掌大笑。二人见面结束后,马超等人问韩遂说:“曹公都说了些什么?”韩遂说:“没说什么正经事。”马超等人对韩遂产生怀疑。另外一天,曹公又给韩遂写去书信,故意在书信上多处涂改,好像是韩遂改过的一样。马超等人更加怀疑韩遂。曹公这才与他们约定日子决战,交战之初先用轻装军队挑战,双方混战了很长时间后,才出动精锐骑兵夹击,结果大败敌军,斩杀成宜、李堪等人。韩遂、马超等人逃往凉州,杨秋逃奔安定,关中平定。
诸将或问公曰:“初,贼守潼关,渭北道缺(1),不从河东击冯翊而反守潼关(2),引日而后北渡(3),何也?”公曰:“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4),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5);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有二将之军也。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6),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7)。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適主(8),一举可灭,为功差易(9),吾是以喜。”
【注释】
(1)缺:缺口,指敌未设防。
(2)河东:郡名。治今山西夏县西北。冯(píng)翊:即左冯翊,汉三辅之一,治今陕西大荔。
(3)引日:拖延时日。
(4)西河:指今山西、陕西间自北向南流向的一段黄河。
(5)擅取:极为顺利地攻占。
(6)为不可胜:造成敌人无法取胜的态势。语出《孙子·形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7)辄:总是。
(8)適(dí)主:嫡主,统一的主师。
(9)差易:较为容易。
【译文】
取胜后众将中有人问曹公说:“当初,敌人据守潼关,渭北一线防卫空虚,您不从河东进击冯翊却反而守在潼关,拖延一段时间后才向北渡过黄河,这是为什么?”曹公说:“敌人据守潼关,我们如果进入河东,敌人一定会回军扼守黄河各渡口,那样一来黄河就难以渡过去了,所以我先用大军指向潼关;敌军都跑到南面来防守,北面黄河一线的守备就空虚了,所以徐晃、朱灵两位将军才能轻易地渡过黄河;然后我再率领大军向北渡过黄河,这时敌人已不能到北面阻止我渡河的原因,是因为有徐晃、朱灵两位将军的军队在那里接应掩护。连接车辆,树立栅栏,形成夹道向南推进,既是要形成使敌人无法取胜的态势,而且可以示敌以弱。渡过渭河之后修筑坚固营垒,敌军来到不出来应战,是为了使敌人骄傲;所以敌人不修筑营垒而请求割地讲和。我顺着敌人的话答应他们,附和他们意愿的原因,是要使他们自觉安全而不加防备,乘此机会积蓄我方士卒的力量,一下子发起攻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用兵千变万化,本来就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开始的时候,敌军每有一部开到,曹公脸上总是露出高兴的样子。敌军被击败之后,众将问其中缘故,曹公回答说:“关中地域辽阔,假若敌人各军凭借险阻自守,我们再用兵讨伐,没有一二年的时间是无法平定他们的。现在他们全部聚集一处,兵众虽多,却不相服从,军中没有一个统一的主帅,一战就可消灭他们,这样的情况成功比较容易,所以我高兴。”
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1),入朝不趋(2),剑履上殿(3),如萧何故事(4)。
【注释】
(1)赞拜:古代臣子朝拜时,司仪官要高声呼叫朝拜者的姓名,称赞拜。
(2)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3)剑履上殿:允许穿鞋佩剑上殿。古时臣子朝拜不能穿鞋佩剑,以上给予曹操的都是超出礼制的特殊待遇。
(4)萧何: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汉高祖刘邦给予他很多特殊待遇。故事:过去的事例。
【译文】
建安十七年春正月,曹公回到邺县。献帝颁下诏令,曹公朝拜时司仪官不用称呼他的名字,入朝时不用小步疾行,上殿堂时可以佩剑穿鞋,如同西汉时萧何的事例一样。
五月丙申(1),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2)。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庙。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3),少者待年于国(4)。九月,作金虎台,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5)。冬十月,分魏郡为东西部(6),置都尉(7)。十一月,初置尚书、侍中、六卿(8)。
【注释】
(1)五月:指建安十八年(213)五月。丙申:古代干支计日,旧历初十日。
(2)策命:古代帝王给臣子封土授爵时的简册文书。魏公:爵位名。东汉异姓最高封爵为列侯,曹操封魏公也是特殊待遇。
(3)贵人:东汉嫔妃名,位次低于皇后。
(4)待年:等待长大。
(5)白沟:古水名。位于今河南浚县西,后经曹操修治,成为今河北一带的水运干道。
(6)魏郡:郡名。治邺县,位于今河北临漳西南。魏郡为曹操封地,辖区扩大,故分为东西部。
(7)都尉:官名。汉代郡设都尉,辅助郡太守掌管本郡军事事务。
(8)尚书:官名。东汉行政大权归于尚书台,尚书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侍中:官名。皇帝近臣,掌侍从皇帝左右,应对顾问。六卿:汉代朝廷置九卿,王国规模稍减,置六卿。曹操为魏公,大约即比附王国设置六卿,六卿为哪些说法不一,一种说法为:光禄勋、太仆、大理、少府、中尉、大司农。
【译文】
建安十八年五月初十日,献帝派遣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封曹公为魏公。秋七月,魏国开始建立宗庙社稷等祭祀制度。献帝聘魏公的三个女儿为贵人,年纪小的留在魏国等待成年后再完婚。九月,修筑金虎台,开凿水渠引漳河水进入白沟以连通黄河。冬十月,划分魏郡为东西两部分,设置都尉进行管理。十一月,魏国首次设置尚书、侍中、六卿等官职。
三月(1),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2)。
【注释】
(1)三月:指建安十九年(214)三月。
(2)金玺、赤绂(fú)、远游冠:以上三种都是东汉诸侯王所佩用的物品,曹操时为公,已享受王之待遇。玺,帝王的印章。赤绂,系印玺的红色丝绳。
【译文】
建安十九年三月,献帝让魏公的位次在诸侯王之上,改授予他金玺、赤绂、远游冠。
夏五月(1),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注释】
(1)夏五月:指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
【译文】
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献帝进魏公的爵位为魏王。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1),二月,进军屯江西郝谿(2)。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3),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夏四月,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4)。五月,作泮宫(5)。六月,以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6)。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7),乘金根车(8),驾六马(9),设五时副车(10),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11)。
【注释】
(1)居巢:县名。治今安徽桐城东南。
(2)江西: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郝谿:在居巢东北。
(3)濡须口:古濡须水入长江处,位于今安徽无为东南。
(4)警跸(bì):古代天子出行的专称,出称警,入称跸。
(5)泮(pàn)宫:古代诸侯国的学宫。
(6)军师:官名。掌参谋军事。
(7)旒(liú):古代天子、诸侯、大臣官帽前悬挂的玉串。天子十二旒,白玉;诸侯三公七旒,青玉。以下递减。
(8)金根车:古代天子专用的礼仪车。
(9)驾六马:古代礼制,天子车驾用六匹马,诸侯以下用四匹马。
(10)五时副车:古代天子出行,车驾外有随行车五辆,按东西南北中五方配以青白红黑黄五色,称五时副车。
(11)五官中郎将:官名。掌皇帝侍从,宫廷宿卫。丕:曹丕,曹操的儿子,后代汉称帝。
【译文】
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魏王率军驻扎居巢,二月,进军驻扎长江以西的郝谿。孙权在濡须口修筑城池固守抵抗,魏王率军迫近向他发动进攻,孙权退走。三月,魏王撤军返回,留下夏侯惇、曹仁、张辽等人驻扎居巢。夏四月,献帝命魏王设置天子所用的旌旗,出入称为警跸。五月,魏王在魏国内修筑泮宫。六月,任命军师华歆为魏国的御史大夫。冬十月,献帝命魏王的冠冕上悬挂十二条白玉串,乘坐金根车,用六匹马驾驶,设置五时副车,立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1),斩音(2)。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3),为备所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4),军遮要以临汉中(5),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
【注释】
(1)仁:指曹操的将领曹仁。宛:县名。治今河南南阳。
(2)音:侯音,魏叛将。
(3)阳平:关名。在今陕西勉县西。
(4)斜谷:古道名。在今陕西眉县西南,为古褒斜道之北口。褒斜道北起斜谷,南至褒谷(在今陕西褒城北),长四百七十里,多为险峻山道,修有栈道。
(5)遮要:护卫沿途险要之处。汉中:郡名。治今陕西汉中东。
【译文】
二十四年春正月,曹仁攻占宛县大肆屠戮,斩杀侯音。夏侯渊与刘备在阳平关交战,被刘备杀掉。三月,魏王率军从长安取道斜谷,大军一路保护住各处险要,进入汉中,到达阳平关。刘备凭借险要之地固守抵抗。
二十四年夏五月,引军还长安。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1)。
【注释】
(1)摩陂(bēi):地名。在今河南郏县东南。
【译文】
建安二十四年夏五月,魏王撤军返回长安。秋七月,魏王以夫人卞氏为王后。派遣于禁率军帮助曹仁抗击关羽。八月,汉水泛滥,淹没于禁的军队,于禁全军覆灭,关羽俘获于禁,于是进军包围曹仁。魏王派遣徐晃领兵救援曹仁。冬十月,魏王大军回到洛阳。孙权派遣使者来上书,请求讨伐关羽以表示自己的忠诚。魏王从洛阳进军南征关羽,大军还没有到达,徐晃进军大败关羽,关羽逃走,曹仁的围困解除。魏王驻军摩陂。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
【译文】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魏王到达洛阳。孙权进攻关羽将他杀掉,通过驿站将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献捷。
庚子(1),王崩于洛阳(2),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3)。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4)。敛以时服(5),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6)。二月丁卯(7),葬高陵(8)。
【注释】
(1)庚子:旧历二十三日。
(2)崩:陈寿在用词上也表现了以魏为正统的笔法,曹操及后来的魏帝,去世皆用天子所专用的“崩”字,吴、蜀二国君主则降魏国君主一格,用诸侯专用的“薨”字或“殂”字。
(3)除服:脱去丧服。
(4)有司:有关官员。
(5)时服:与时令相符的普通衣服。
(6)谥: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去世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称号,以示褒贬。
(7)丁卯:旧历二十一日。
(8)高陵:曹操的陵墓名。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后成为地名。
【译文】
这月二十三日,魏王在洛阳去世,年六十六岁。去世前留下遗令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丧事不能遵循古代制度。安葬完毕,全体人等都要脱去丧服。凡领兵戍守的将领,都不得离开驻地奔丧。有关官员要各尽其职。入殓时用与时令相应的衣服,不要用金玉珍宝殉葬。”谥号叫武王。二月二十一日,魏王被安葬在高陵。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1),揽申、商之法术(2),该韩、白之奇策(3),官方授材(4),各因其器,矫情任算(5),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6),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7),超世之杰矣。
【注释】
(1)鞭挞(tà)宇内:喻指以武力征服天下。鞭挞,鞭打。
(2)揽:引取,采用。申、商:指申不害、商鞅。二人皆战国法家人物,申不害为术派代表,商鞅为法派代表。
(3)该:具备,包容。韩、白:指韩信、白起。韩信为西汉人,白起为战国秦国人,都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家。
(4)官方:设官府,立常官。
(5)矫情:掩饰真情。任算:施用计谋。
(6)皇机:皇朝大权。
(7)抑:语气词。
【译文】
评论说:汉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一时俱起,而袁绍雄踞四州,虎视天下,力量强盛,无人能敌。太祖运筹谋划,显扬武力征服天下,兼取申不害、商鞅的法制权术,掌握韩信、白起的妙策奇谋,设置官位任用人才,让他们施展各自的才干,克制私情深谋远虑,不计较旧日的嫌怨,最终能总揽皇朝大权、成就建国大业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见识谋略最为优秀。可以说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