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鸿儒纪昀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志怪小说,也是他唯一面向大众的一部通俗作品。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纪昀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乾隆十九年(1754)中甲戍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历任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福建学政、翰林院侍读、贵州都匀知府、《四库全书》总纂官、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兵部侍郎、内阁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嘉庆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谥号文达。
《阅微草堂笔记》记录了作者本人和亲友的家庭轶事,记载了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以及道听途说的各种新奇故事,包括官场见闻、炎凉世态、风土人情、京师风尚、边地民俗、奇闻轶事,从作者号称的“原生态”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对鬼神的态度,对婆媳关系、主仆矛盾的看法,窥见“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为官之道、做人技巧、处世哲学等等。作品也顺理成章透露了纪昀的博学。
作为朝廷的一个高官,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各种稀奇古怪故事,着眼于民间的家长里短,并非是他个人的审美趣味低下,他一向反对偷窥,也告诫官员不要参与民众围观。在《阅微草堂笔记》里,他显得婆婆妈妈,小家子气十足,实际上,是想通过讲述这些故事以及对这些小故事的评点,表现纪昀的另外一种努力。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式微时期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儒者,纪昀对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怀着深深的焦虑。正如他自己再三强调的那样,是为了对民众进行伦理教化,才顺应当时民众的阅读需求,写了这样一本书。《阅微草堂笔记》传达了纪昀颇为艰辛的思考:完美意义上的人是什么样的,又有着什么样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作为社会人应该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又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仰?
《阅微草堂笔记》描述了当时一些人的沉沦之状:把眼前的功名利禄看得高于一切,把美色、金钱、名誉、地位看得至高无上,怀着这种生活理想,一些人为了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追名逐利,为切身利益可能遭到侵犯而整天提心吊胆,终日、终月、终年甚至终生都陷入因此带来的烦恼与疲惫之中不能自拔。于是这一类人丧失了清醒的自主意识,无论是人生收获颇丰的,还是穷途潦倒的,都带着困惑、遗憾和痛苦走完人生。《阅微草堂笔记》的许多故事,表现了人们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对空虚的恍然,对曾经犯错的内疚和自责。纪昀试图让读者明白,比死更值得害怕的,一是活得没有意义,二是活得没有希望。纪昀意在鼓舞意志,建立信仰。
纪昀激烈抨击讲学家,指责他们热衷于宣扬儒学教义,其实他们本身并没有掌握教义内涵;饱读诗书的儒生们,精神生活浅层化;那些“质美而未学”的善良百姓,却懂得生活的深层涵义。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流露出焦灼的情绪,原因是:他深知,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同时具备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可是他所面临的,是社会转型道德失范;很多人无视底线伦理,社会的基本稳定几乎都成了奢望。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鬼神无所不能,冥界清正公明。纪昀这样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更重要的一方面,纪昀是想借冥间鬼神,让人们时时感受到对于死亡的恐惧,启发人们从“恐惧”和“死亡”出发扪心自问;通过反思唤醒自己,从沉沦中醒来,回到本真状态;自我决定生存方式,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避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相对超脱的境界,不再靠尔虞我诈维持相互间的关系,不需要靠吹嘘粉饰确立自己的地位,保持独立人格,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这表现了纪昀对人的灵魂归宿全方位的关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着对死亡的遐想,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人生意义的悟解等等,体现了儒学精神对人们的终极关怀。
纪昀的思考,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底线伦理这个做人的基本维度,社会就能正常运转;每一个有道德价值的人愿意为自己生活和生存的群体奉献力量,付出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就能实现全部社会的整体和谐。
事实上,纪昀所处的时代,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和传统的伦理纲常已经无法行之有效地控制社会各阶层,也威慑不了群体和个人;随着明中叶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种种伦常隳落的现象层出不穷。尽管《阅微草堂笔记》堪称是儒学伦理的普及教本,面对毁灭这个社会制度的熊熊大火,纪昀几滴泪水的作用,可以被直接忽略。
《阅微草堂笔记》是志怪小说,大量篇幅描述鬼狐精怪。纪昀用“神道设教”作为小说创作所追求的宗旨,显然是为服务于统治阶级巩固社会制度、整饬社会秩序的需要。虽然纪昀一直在究竟有鬼无鬼这个问题上痛苦纠结,左右摇摆,但为了迎合时尚,吸引读者,《阅微草堂笔记》还是以鬼狐精怪故事为主,不过纪昀写鬼写狐原因更复杂一些:有时是作者觉得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更为便利,有时是为了避嫌,有时是出于
无奈。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中国现代民众对纪昀的第一次误读历时较长,自建国以来,纪昀一贯被认为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是皇帝的御用文人。可是近年来,纪昀忽然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这种知名度来自于热播的电视剧以及与纪昀相关的通俗出版物。通过取自于主要是野史笔记的历史素材,加上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渲染,纪昀被演绎成为正义的化身,他机敏绝伦、刚正不阿,敢于讥讽皇帝、鞭笞佞臣,充满睿智,不仅铁嘴钢牙、铮铮傲骨,还多情风流。这实际上是对纪昀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第二次误读。
纪昀写作《阅微草堂笔记》,不厌其烦地一再讲述各种各样的家庭故事,传播当时的社会奇闻,似乎是放低了身段;他试图通过讲述和评点,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进而转变社会风气,又很有点充老大的意思。不过,无论是对民众意愿的僭夺,还是对统治思想的僭越,对于那样一个行将没落的帝国,都无济于事。而这本书之所以对于今天社会公众道德建设能够产生积极意义,是因为全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并不是纪昀的人格魅力亦或是说理技艺的高明。
本书是《阅微草堂笔记》的选本。注释和译文注意了严谨的学术精准,也注意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与以往选本的不同之处是,这个选本仍然按照纪昀原著的框架,根据原作者在各卷的侧重点所选,因此,依然保存了《阅微草堂笔记》原著的基本风貌。囿于本人的水平,译注难免有疏漏或谬误,希望得到读者和方家的教正。
韩希明
乙未年孟夏于扬子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