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脏别论篇

本篇主要讨论了奇恒之腑和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及区别,讨论方法与《六节脏象论篇》和《五脏生成篇》均有不同,所以名《五脏别论篇》。所谓“奇恒之腑”即异于一般的腑。中医认为五脏是储藏精气的,故藏而不泻;六腑是传导化物的,故泻而不藏。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从形态上看,中空而类腑;从功能上看,藏储精血而类脏。故称“奇恒之腑”。本篇名言:“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1],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2],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3]。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4]。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六腑[5],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注释】

[1]方士:王冰“谓明悟方术之士也”。这里指医生。

[2]女子胞:即子宫。

[3]奇恒之腑:异于一般的腑。

[4]传化之腑:指五腑,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5]魄门:即肛门。魄,通“粕”。王冰:“魄门谓之肛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中医认为肺藏魄,肺与大肠相表里。ft

【译文】

黄帝问道:我从方士那儿听说,有的把脑髓叫做脏,有的把肠和胃叫做脏,但又有把肠胃叫做腑的。他们的意见不同,却都自以为是,我不知到底谁说得正确,希望听你讲一下。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是感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之厚能盛载万物那样,它们的作用,是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这叫做“奇恒之腑”。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之健运不息一样,所以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叫做“传化之腑”。就是说它们受纳水谷浊气以后,不能久停体内,经过分化,要把精华和糟粕分别输送和排出的。加上“魄门”,算是“六腑”,它的作用,同样是使糟粕不能长久留存在体内。五脏是藏精而不泻的,所以虽然常常充满,却不像肠胃那样,要由水谷充实它。六腑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泻出去,所以虽然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的被充满。水谷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子却是空的;等到食物下去,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的。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6]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肺,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7],适其脉[8],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注释】

[6]气口:诊脉部位,即掌后动脉部位。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的脉气在此表现最为明显,故称气口,也叫“脉口”。又因诊脉部位距掌后横纹一寸,又称“寸口”。

[7]下:指大小便。

[8]适:调适,诊察。ft

【译文】

黄帝问道:诊察气口之脉,为什么能够知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呢?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六腑的源泉。凡是五味入口后,都存留在胃里,经过脾的运化,来营养脏腑血气。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而肺经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之气,都来源于胃,而其变化则表现在气口脉上。五气入鼻,进入肺里,而肺一有了病,鼻的功能也就差了。凡是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问明病人的二便,辨清脉象,观察他的情志以及病证如何。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9];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10];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注释】

[9]至德:医学道理。

[10]至巧:针石技巧。ft

【译文】

如果病人为鬼神迷信所束缚,就无须向他说明医学理论;如果病人厌恶针石,就无须向他说明针石技巧;如果病人不同意治疗,病一定治不好,即使治疗也不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