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穀梁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关于《春秋》

春秋时期,“春秋”是各国史书的通称(个别国家的史书有自己的专称,如晋国的史书称作《乘》,楚国的称作《梼杌》),仅《墨子》一书中就出现了“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等在春秋之前冠以国名的说法,《左传》对于鲁昭公二年的记载也出现了“鲁春秋”的说法,可见“春秋”的确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其是一种标题新闻式、编年大事记式的史书。

为何以“春秋”二字作为史书的名称,历来说法甚多,有研究者认为以春、秋纪年并作为史书称呼是沿袭殷商时的说法,殷商时期人们只将一年分为春、秋二季,故以之纪年,周初仍沿用之,进而以之称呼史书。但为较多人所接受的是西晋杜预的说法,他说:“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也就是说于一年四季之中交错选择春、秋二季来代表一年,大概是因为“春为万物之始,秋为成物之终”,进而“春秋”也就成了历史的代称了。据现有的研究,以“春秋”作为史书的称呼,应该是起于西周时期。

鲁国史书并不像晋、楚有自己的专称,大约是随着儒家势力的壮大,鲁春秋也为更多人所研习,逐渐地,“春秋”也就成为了鲁国史书的专名。

我们今日所见的《春秋》已不是鲁国史书原本的样子了,历来都认为孔子在鲁国史书或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或编纂工作,使之成为了我们今日所见的《春秋》。孟子认为《春秋》为孔子所作,他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司马迁也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这是说孔子依据原有的史书作了《春秋》,同时还说孔子作《春秋》的办法是“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也就是对原有的史书有增补,有保留,有删改,如此形成的《春秋》尽善尽美到了一字不易的程度,即使高徒子夏也提不出一点意见。

对于孔子作《春秋》的时间也有颇多讨论,有认为孔子作《春秋》始于鲁哀公十一年(前484)自卫返鲁之后,这年他68岁。有认为孔子作《春秋》是在“西狩获麟”之后,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孔子71岁时。当然,更有相反的说法,认为“西狩获麟”事件恰是孔子最后搁笔《春秋》的原因,今见《春秋》记事止于“西狩获麟”即是明证。不论取哪种说法,我们都可以认为《春秋》作于孔子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