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诗经》
终南·玄关·伏藏谷
——终南何有?一座山对一座城的启示
邢小俊
以城市为参照,居山修行者是逃离者,因为他们逃离了世俗的“主流标准”;对居山修行者来说,城市里的人似乎才是逃离者,因为城市人被断绝了与自然的脐带,远离了大自然、山、水。
到底谁是逃离者?
金鱼在缸里,鲨鱼在海里,各有自己的天地和景观……
终南何有?
山与山不同,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座巨山!她是中国脊梁,中华龙脉,中华父亲山。
曾经,随政治中心的转移,终南山被秦岭这样的自然地理名称取代,成为秦人的祖山,世人多知秦岭而不知终南。自此,终南山只指秦岭中段的核心部分,就区域面积大小来论,秦岭大,终南山小。就得名的先后顺序而言,却是终南山在前,秦岭在后,“终南山”后来慢慢被湮没了。广义的终南,道家认为包括昆仑、崆峒、太白、华山、武当、嵩山等山,从长安南连接葱岭万余里。云:万里终南,八百里秦岭。
我更偏重于历史人文的终南山,她雄起于青藏高原东部,纵横于黄土高原南缘,收官于华北平原西陲。由青海东部而河南西部,峰回路转数千公里。以山川水系为丝,将中国大西北、大西南,以及华中、华北、华东紧密抟为一体。
她是黄河与长江——中国两大母亲河的分水岭,平地而起,雄浑浩荡,南水归长江、北水归黄河,面积广大,气势赫赫;她是中国南方与中国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其居于南北气候分界线,文化意象上为阴阳相生之太极,寓意收藏与生发的地方。
她又名中南山,意为居天地之中,帝都之南。她是中国中央地带的巨大山系,居地理之中,耸国之脊梁。她是联结中国大陆三大阶梯、东西南北四大方位的核心板块,高山仰止,风骚独领。
她被誉为天赋的“中国中央公园”,她是中国的生态命门,她是野性的天堂,生灵万物的庇护所。仁者乐山,仁者寿。终南山承载着古今中国人无数的美好寄托。其物华天宝,存高、深、博、大之厚质。文脉渊远,兼汉、唐、宋、明之史迹。
她自古就是一座隐山,一直被认定为佛教的策源地、道教的发祥地、隐士的集聚地,亘古以来就有隐逸之气和加持力!她博大幽深,很容易找到清净的地方,适合修炼,成为天下少有的“隐士天堂”。她灵异神秘,修行人容易获得非凡的体验和证悟,千百年来一直是修行者心中的圣山。陶渊明所说的南山即指终南山,当时商山四皓也叫南山四皓,四皓所隐居的商山本属于终南的一部分。陶渊明深为敬仰四皓,因而于诗中用典南山。终南山的文化意象从古至今都有着一个很清晰的传承脉络,那就是道统。
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她给了生存其上的人类以巨大的自信和雄心。她是生存其上的人类的心理屏障,是深层次的依靠。你想象一下,没有这座大山,放眼望去,一马平川,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自信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
有隐士乎?
终南山是大地智慧的“额头”,荟萃各种思想,传承不同文化流派的精神家园,终南山的隐士也从来没有消失过。
把这个秘密告诉中国人的,是一个美国人!
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着——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
南山最高峰有3767.2米。不论多么陡峭的山势,都有山路可寻,小径、石阶,或搭溪崖间的木板“天梯”和系在崖石缝的铁链,表明有人在此神秘地行走过。历代的人,在高渺崔巍的终南山中,都窥觅到仙人的踪迹,仙人便是民间的老者们给予隐士美化之后的称谓。
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著有作品《空谷幽兰》。到2001年该书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更多的国人才知广阔的终南山里潜藏的哲思。
狭义的概念里,秦岭的西安段,我们称为终南山,柔弱的水,居然能变成一把凌厉的刻刀,在山的北麓上裂割成如此巨大的72个裂口,隐士们就匿身其中。
近几年,终南草堂创始人张剑锋做了大量工作,探访了近千位隐士,功不可没。媒体上有的说有五千,有的说有三千,经过长期采访,我的推测是各种类型的应该有两千人。他们中有僧人、道士、尼师、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纪,也有毕业于佛学院和各个大学的年轻人。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此外,还有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修行者。这些隐士有的是来学佛问道,有的是为了练气养身,有的仅仅是找一处清净的地方读书做学问。
一座山的智慧适合千百万的人们,无论其宗教信仰为何。这个固有和丰富的传统,至今仍然存在着,并不断地向世人敲击着灵性的钟声。
传说有人曾经几次看到黄河水清了又浊,黄河水几万年才清澈一次,黄河水清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在哪里,但是那些始终隐藏在山泽中的人也许看得到。
比尔·波特在书中说:“他们是我遇见的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比尔·波特对美国人介绍,中国的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自己精神觉醒的硕士学位。
为何钟情终南?
为什么他们钟情于终南山?
答案有多种:有说法是终南山自古有隐居的传统,在此修行能得到加持;有说法是终南山气候不冷不热,山脉丰富;有说法是终南山距城市距离恰好,显隐自由,进退方便等。都是答案。
其实,一个深层次的答案是——人们自脱离母体,一生都在寻觅最安全的地方,寻寻觅觅,最终却发现财富、职位、声名都带不来内心真正的安宁和安全感,只有在土地上,在山上,在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中,在大地和云气的阴阳交互中,才有可能找到与母亲子宫频率接近的地方……而终南山可能提供了这些需求。
山是远离尘埃离天最近的所在,像大地的额头一样代表着神圣和智慧。在中国古代,文人们不管得意或是失意都会走向大山和田园,幽居林下。那些洞悉天地奥秘、道德高尚的人喜欢住在大山里。终南山的山谷、茅屋、洞穴之间的炊烟从未断绝。
很多人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进了山再没有出现,因为这座山的美德,选择隐居在这里的人们通过接近山而感受道德的存在,很少有哪座山像终南山这样厚重、博大、包容、神秘。
修行者隐居在终南山中,他们的生活异常简朴甚至清苦,芒鞋、衲衣、饮露、食草,与白云做伴,过着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他们住茅蓬山洞,不接待生客,敲门需要暗号,不用手机;他们寄身竹林,用回归自由的方式游离于芜杂的世俗之外,没有丝毫名利心、功利心、私欲心,只是自然。
在道教典籍中秦为大地的肺部,这或许也是无数隐士选择这座山的原因之一。
人一旦学会了欣赏自然的奥秘,他的意识将随着感官而受到自然界的吸引。这种灵魂激荡的经验,可以从河流的涟漪、徐徐的林风、树叶的奏鸣声及雷雨的怒吼之中体会出大自然动人的旋律。待一切束缚全部解除,自性光明自然显现。
他们时常会在查看星斗、冥想经典、成就信仰的闲暇之余,从容地走上山顶,面朝长安,在缭绕的暮霭和明澈的晚霞中,向喧嚣的红尘凝望。有人一生隐居林泉不入市井半步,他们舍弃了红尘,直接归于生命的终极。
隐士分几种?
居山的修行者大致分为三类:佛教徒居山、道教徒居山、文化人居山。他们中大部分上了年纪,但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时时有微笑在脸上,他们据说是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隐士首先是饱学之士。“能被人见到并称为隐士的,只是做了一件想隐的事。”一位隐者说,“何为隐,就是我站在你对面你永远不知道我是谁……”
还有一种类型,就是纯粹地喜欢山水环境的回归者。本书中,我重点要写的是这种现象和趋势,值得社会学家关注和研究。
没有故事不居山。从城市来到山上的人,虽各有各的问题和故事,虽然他们背景、心态以及隐居生活的取向与修行的方式不同,但目的都在寻找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他们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和蓖麻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
在这座巨山40公里外的城市,过上了衣食无忧生活的现代人,在劳碌浮躁的生活中,却始终无法安顿自己的心。于是,他们常常萌发拔身而出的冲动,这种拔身而出可能实现的一种办法就是登山。一到周末,城市人纷纷涌进北麓的七十二峪口里。
“寻隐者不遇”是很多人的经历,有不少读过《空谷幽兰》的读者有过去终南山寻访隐士一无所获的经历,既没有看到隐士,也没有看到隐士居住的茅蓬。
因为不了解隐士文化,很多“驴友”在隐士的居所附近野餐、露营,然后扔下一地垃圾,他们还随意采摘果实和蔬菜——隐士们一年到头仅有的收成。因此,隐士们不得不搬到人迹罕至的更深的山里。
并不是所有的隐士都不欢迎到访者,有的修行者准备出山,他或许希望和到访者结缘。
隐士在深山里获得了什么?
一个人到山上后,就像一滴水回归了大海。
念书、祈祷、音乐、参拜、心灵交流,凡是美好的事物总是出自安静的地方。安静与和平几乎是同义词,安静的地方是灵魂的智库,美的诞生地。
原终南大茅蓬住持德三说:“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精神上的修炼,为此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这座山很安静。”
面对俗世的喧嚣,居山修行的人,或是为了得到更高的修行,或是为了体验一种常人未见的生活方式,就决然摆脱世俗的纠缠和污染,最多拥有半亩菜地,几株果树。
每年都会有人来山隐修,找寻就近的水源,围砌起半亩菜地,或依山洞,或折竹搭建结实的茅蓬;或砌起石屋,独自静悄悄地修心、修性、修习。这些人中有出家师父,也有学者和来自高等学府的年轻人,生活都清一色地简单、纯粹、清苦。除过虔诚的宗教式的修行,也有为了学问与感知生命及等待时机的,寻个清净的地儿来潜心。
道家说,山是最好的老师。进山可以保养先天真性,入得山来便学呆,所有人学会了沉入静谧。
居山修行的人,他们首先是获得了生存环境的安静,获得了心灵的纯洁和宁静,再通过修行得到内心的安宁,了悟生命和自然的真谛,使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
最后,他们获取大智慧。
采访隐士最大的是耐心
中国人比喻那些德行高尚的人为龙,龙大可以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小可以藏之于芥子,隐士是东方的龙,他们有龙的德行。而现实中的这些隐士,有在云海、松涛下种菜、读书、弹琴……拜访这群人难度很大,机缘、运气都很重要。
滇悟法师,他一个人在太白山深山的一个石洞中隐居15年之久,之前曾步行走遍全国。从太白山口回洞,以他矫健的脚力,需要向深山中走两个日夜。颇具故事性和传奇色彩的是——他与一只400多斤重的大熊在洞中和谐相处了10余年,据说大熊智力相当于7岁儿童的水平。滇悟法师和我的好友——企业家李国梁相识多年,每过几个月,会由法师主动联系,然后国梁开车去山口接法师下山处理杂务。
滇悟禅师个子不高,面容清瘦,眼睛很犀利。特点是手很大,超出一般身体的比例。除过太白山的石洞,他在终南山七十二峪的石砭峪里新建了“阿含精舍”。从石砭峪峪口驱车近一个小时,到达山腰上一户人家,门口的柴垛子整整齐齐地码着木柴,一个中年女居士,还有一个声音甜脆、眉清目秀的比丘尼。滇悟法师暂住在这里,朝上攀缘半个多小时,就会看到正在修葺的“阿含精舍”。
正在修葺的“阿含精舍”是一间几乎接近山顶的土房,里边一个土炕,上边简单的铺盖,再无他物。土房子有小窗,光线纯净地照射进来。土墙上贴着一张《剃度法语》:辞亲割爱,志求圣乐,剃发染衣,悟人达本,名为出家。
“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物质就能生活?”这是我看到“阿含精舍”时想到的一个问题。房子正对的是一个粗大的杏树,硕果累累,树下是一扇很大的石磨盘,周围是四个小的磨盘作为凳子。法师在此研读《阿含经》。
遗憾的是滇悟法师在石砭峪住了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太白的深山里了,无法联系,也无法寻觅,只能和国梁兄等他出山才能做进一步的采访,这一等就是整整三年。
采访真正的隐士,机缘很重要。有时,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心怀逃离城市的情愫?
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人一脸愁容?
经济数十年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得社会和城市出现各种问题,关系到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城市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乡村人口不断从农业生活中解脱出来,更多的人口迁入城市,人似乎要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内的物种。如果搭乘地铁或者公共汽车深入城市的终点站,或进入城市深处最隐秘的角落,随处可以见到城市为了应付这一切进行的手忙脚乱的改变——忙碌拥挤、凌乱污染以及种种临时拼凑的建筑和措施。在城市的膨胀中,大多人生活在新世界的中心,每个人都深陷于一直身不由己的奋斗中而不能自拔。
城市里浮荡着劳碌的气质,熙熙攘攘、攘攘熙熙,充满焦虑和不安。缺乏信仰、本能攀比、对美好的事物不敏感、不懂得施舍、单调而规律的生活缺少热情与娱乐、按部就班,使得无数中国人也无时无刻不处在焦虑之中。焦虑社会不公、焦虑没钱没权、焦虑物价依然飙升、焦虑食品不安全、焦虑子女教育、焦虑环境污染……似乎总有焦虑不完的事。只有无忧无虑的人才会快乐。总在忧虑,哪有时间快乐?现实种种,让“心安何处”叩问温饱之后的中国人,嗡然震颤每个渴望幸福的灵魂。
在城市里,黑压压的人群总让人感到渺小,他们的脚步总是很快,脸上总是充满了匆忙和焦虑。不能静下心来,成为目前中国社会的普遍心态。流动的水不能照镜子,人一样需要静下来。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小孩子最清净,慢慢长大了,有思维了,会讲话了,看到的东西多了,想得到的东西多了,起心动念,有了虚妄,心里“君王”的灵性失掉了,人心就被“强盗”占领了,而现代的人们将古老的智慧丢掉了。
芸芸众生,人人都需要慰藉。这个慰藉可以是金钱和名望,可以是天伦和热爱,但真正的是回归于道与自然,获得内心的安宁。
山林文化、乡土文化、都市文化是我们依赖的不同文化形态,我们求助于乡土,寻找精神的家园。但是乡土已经瓦解了,我们只有去山林寻找。举目全国的名山大川都太有局限性,往往都变成了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唯有终南山是纯粹的,一切本来的面目都在。
在终南山里,大自然经常让人感到渺小,而这种渺小让人学会珍惜和敬畏。在山中我们先找到自己,找到先天的真性,山是最好的老师。修真不是修其他的,不管你做什么,闲下来的时候一定是让自己的心休息,大多数人一直到死都没有让自己的心休息过。
被割断与自然的脐带,是多数都市病的根源。人们找寻来自源头之爱的渴望,在远古时期已消失。现代人不知道去学习欣赏自然界美好的音乐和重视她的美。要获得宁静并且使精神清洁,物质要简朴,食物也要做得接近自然,清淡的饮食使人的心灵清静。
社会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总是循序渐进的,当人们对幸福的看法日趋朴实时,在这个静不下来的社会里,逃离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精英的心理需求……其中,一些人开始思考,开始公开质疑物质主义价值观,有人远离璀璨灯光和大都市,在主流社会之外,远离都市,隐入深山,常年居住在山上,过上最简单的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与群山、清风为邻。
终南山上仁慈友善的隐士们只有一个理念,对自然之爱,对生物之爱,对万物之爱。他们懂得尊重泥土和大地,看生命在四季生发,欣赏自然之音,聆听花朵、鸟儿甚至是草木树林传来的音乐,冰冻的河流,覆满百合的山谷,满布花朵的树林及在光彩中不停诉说的星辰——每件事情里都蕴藏着无尽的美。
谁是逃离者?
是居山修行者逃离了城市,还是都市人逃离了自然?到底谁是逃离者?
说居山者逃离了城市,是以城市的主流价值观标准来判断的。那么,对于居山者来说,都市人才是逃离者,因为他们远离了大自然,被割断了与大自然的脐带。
两个群体间的距离很远,又很近。说远是因为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似乎相隔千年;说近,是因为他们之间只需要一个小时车程。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道在何方?门在何方?千百年来,芸芸众生追根溯源,用生命做着实验和追问。中国隐士历来是一个使命感、生命感、命运感极强的群落。他们不只注视着天下人的生活和生存,他们瞩目的总是天下人的生命和未来。或许,他们融入自然是在寻求更为开阔的天下之道。
回归山林是每个人找寻诗意栖居的本能,这是修行者和居山者试图回到幽静、自性和自己被自己支配的惬意中,走进山林和乡野中的共同隐因。真理本身具有的圣洁、高贵和荣耀,散发着真善美的知识,让人们由真理而看到自然的美好。自然造化缔造促发了众生的生命,所有的生命里都携带着自然的基因,蕴含自然的灵秀。这种灵秀悄然地休眠在我们的灵魂里,若是外界的灵秀的诱因已经触发,休眠在我们灵魂里的灵秀的潜意识,则会春草一样醒来,开始它环境充裕的生长。
隐士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几声鸟鸣,一缕山风,人的语言已经多余了。山岚之中自然有天籁,万物都在讲法。
河中的月亮和洗脚盆中的月亮是有区别的。
隐士对社会的价值是什么?
终南山在当代的主要意义所在,是因为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有更系统的继承和发扬。而只有终南山能够承载,能够担当下这一切。某一种意义上来说,终南山应该与黄河、长江、长城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代表。
都市人和隐士,这两部分人,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一规一矩,互相平衡。
在主流社会之外,隐士群体的存在,为快节奏、逐利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平衡的力量,维持社会稳定、平衡和持续发展。并且,这个群体在时时警醒人们放慢脚步,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
另外,从功利的角度,宗教对社会有两大好处:一是教人向善;二是解除对死亡的畏惧,抹去人们对死亡的不安,因为在宗教世界,死亡仅仅是一个驿站。
人在灾难面前才能醒悟,知道反省,但是不知道为何灾难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只是我们不能认识它。太平盛世,大家将道德丢在一边,在大难来临前才想到它。所以,有一部分人用出家的形式在人群的边缘观察着,他们对内心的索求远远大于对现实的索求,所以能清楚地看到社会大部分人的问题和危机。
面对越来越广泛的雾霾,一位隐士说:雾霾的来源不是空气,而在于土地的污染。化肥、农药、工业排污等有害、有毒物质通过泥土,传递到了农作物、地下水、人类身体和空气中……
这位隐士说:科技发展到现在高超阶段,人类对付雾霾,最有效的可能是一场大风。
道是隐的,像金子一样被深埋着,太阳有时被乌云遮挡,但是太阳还在。
大山容纳了所有的生灵。任何一种生物都可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这是山的功德。
活法
话分两头。
在写此书的过程中,我参加一次捐助活动,参观了一个当地农户的养鸡场。一个很小的空间里竟然养了十几万只鸡。饲养者说,每一个小笼子里放进去五只小鸡,随着它们吃合成饲料快速长大,它们在共同铁笼子里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它们只能紧紧地挤在一起,只能这样一动也不能动地长肉、下蛋——鸡蛋会随着一个个管道滑落下来,鸡长到足够的分量,然后被宰杀。如果一只鸡不小心活动一下翅膀,拥挤的空间里可能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不给它合起翅膀的机会。现场的一位佛教徒感叹地说,鸡也是生命,这是人类对动物的摧残,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鸡,它的生命状态会正常吗?人吃了会健康吗?
人在饥寒交迫时,首先是要活着,为生存而奋斗。温饱之后,他会问:“为什么活着?”今天,中国人开始追求“和谐”和“幸福”了。毕竟,“和谐”和“幸福”不是物质指标可以量度的,它在人的心里。
我又关注到一对来自四川的放蜜蜂的中年夫妇,他们几十年来一直往返在“重庆——汉中——淳化——甘肃”的一条线路上,逐花而居,与世无争。
他们带着几十箱十几万只蜜蜂,春天从南方开始,顺着中国版图上这条斜着的线路,每个地方根据天气和花期停驻半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喜欢花朵和浪漫的夫妇两人拉着手在油菜花、槐花树林里转悠,他们的蜜蜂则以方圆十里的范围铺开,采撷着能给主人换来效益的好蜂蜜,每个停驻点,他们都会收获十几吨的蜂蜜,被当地的生意人抢购。然后,他们雇用几台汽车赶赴下一个采蜜地点。等走到中国的西北,天气渐冷,一年也进入尾声。他们这时回到老家四川,和蜜蜂一起休养几个月,为下一轮逐花而行的浪漫之旅做好准备。他们的生活状态基本上是一种动态的与世隔绝,与世无争,自得其乐。
我第二年采访时,他大学毕业的儿子儿媳,新婚后也拒绝了苛刻的工作和老板,加入了他们父母的浪漫之旅……
玄关何处?一座山对一座城市的启示
伏藏谷,狭义的是指太兴山的一处隐谷。在我理解中,终南山大峪、南五台、石砭峪、西岔、杏园、熊沟等所有伏藏隐士的地方都叫伏藏谷。
“伏藏”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再被发掘出来。《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中记载叙述了伏藏的种类。凡伏藏者有天有神有人。人所埋藏者为人伏藏。鬼神所守名曰神藏,亦名地藏。诸天守护者为天伏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比如藏区的说唱艺人。
红尘滚滚,繁华如梦,生命在大地上疾走,生死歌哭,吃喝尿溺,连肉体也留不下来。人们都认为自己能活很久,墓碑最终表露了生命对时间和空间有限性的无奈抵抗。山本身就是路,在尘嚣外终南山所有伏藏谷中,隐士们在查看星斗、冥想经典、成就信仰;穿行在信仰和各样的隐喻中,看日月升落,四季轮转,各种生命在六道间的轮回,用自己的语言来与山鸟、河流、石头说话……
终南草堂创始人张剑峰个人对终南山的理解是:“终”寓意停止或者收藏,对应北方,季节为冬天,在天为北斗,北斗主死亡;“南”寓意生长与开始,对应南方,季节为夏天,在天为南斗,南斗主长生。
终南山在传说中是“仙界与红尘的分界”,太乙峪翠华山天池群山环峙,入冰洞风洞,巨石乱叠。再上,则有两石夹峙一线蓝天,摩天辟地,如削如攒,石上阴刻“玄关”两字,暗指道教内炼中的突破关口。
玄关者,登堂入室之门也。
流云片片,蒙蒙雾气中,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关”,是启示世人追寻人生终极意义的密码吗?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远古与现代,仙境与凡尘,隐逸与入世,伏藏与显彰,心静如水的隐士与忙碌焦虑的都市人,这些矛盾的概念,似乎都在一个小时的车程里转化与存在。
也许,终南山的山水日月更像一面镜子,能够使每一个匆忙、焦虑的现代人驻足镜前,静静地观照,然后朝着一个圆满的方向重新塑造自己。
这座缄默不语的伏藏山谷和玄关,留给我们现代人的,是无尽的关于生命意义的沉沉思索……
仰望星空的人越多,人类才有希望。
面对着这座美好而隐秘的大山,我知晓我面对的巨大困难。匍匐在她的脚下,我会体会到她的缄默和伟大的灵性智慧。终南山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以我有限的目力和时间只能看见她的某个片段,而永远无法深入她的整体……
一位住山多年的隐士说:如果你对一只蚂蚁说有大象,蚂蚁根本不相信,因为它看不见。他又说:在终南山里我看到很多东西,但是我不愿意说。
在这本书里,我只是一位刚刚开始咿呀学语的讲述者,但终南山,她隐瞒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