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六十二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8章 安抚王室

齐桓公三十四年,也就是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周惠王饮恨驾崩。

周天子一死,那么谁会是下一任天子就变成了当时天下诸侯最关心的事了。

每当到了权力交接的时候,总是最人心惶惶的时候,周王室也不例外。远在齐国的齐桓公早就已经闻到了一股来自洛阳的腥风血雨,不过,首先传到齐桓公耳朵里的并不是周惠王驾崩的消息,而是王室太子郑的求救信息。

当周惠王快要驾崩的时候有一个人正蠢蠢欲动,这个人就是太子郑的弟弟也就是周惠王最喜欢的儿子王子带。

得到太子郑的求援信后,齐桓公意识到了周王室的危机,于是在第二年春天就号召诸侯举行了一次会盟,他这次会盟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讨论如何安抚王室。

当然,齐桓公每次号召诸侯举行会盟从来不是真正的为了讨论,因为讨论是没有结果的,只有齐桓公的态度才是结果。

这次齐桓公的态度很清晰,那就是全力拥护正统嫡系继位。

齐桓公一出手,天子宝座有没有,答案是肯定的。

天下的诸侯都看到了齐桓公大力的支持太子郑,本来谁做天子跟他们也没多大的关系,但是现在齐桓公既然支持了,那么我们也就跟在后面吆喝一下了。

有了天下诸侯的支持,那么太子郑的优势就变成压倒性的了。

王子带本以为凭借着父亲的喜爱可以逆转登基,但是现在他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于是太子郑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很顺利的就继承了天子之位,他便是周襄王。

周襄王的顺利登基代表着王子带在京城是肯定待不下去了的,为了活命他必须离开这里。

但王子带不想出去流亡,他不想像条丧家之犬一样到处祈盼着人家收留他,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完全败了,他还要去寻找能够帮助到自己的力量,哪怕是一丝机会也不能放过,他还要卷土重来。

但是在中原,齐桓公的态度代表了所有诸侯的态度,在这里有谁会愿意帮他呢。

王子带想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素来与中原为敌,他们是不会看齐桓公的眼色行事的,它就是戎狄之地。

当王子带来到戎狄之地的时候,他不觉得自己是逃命而来的,他想的是又朝一日携戎狄之兵反攻周襄王,很快他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

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在周王室的新都城洛阳又一次上演了一出当年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兵攻入镐京的一幕,这一次把戎人带到京城来的正是王子带。

王子带想凭借着戎狄的力量赶走周襄王自己做天子,而戎人则想着借助王子带的旗号名正言顺的大肆抢掠一番。

只是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一次不会那么幸运了。因为他们现在面对的周王室虽然没有那一年强大,但是现如今的诸侯各个比当初的周王室还要强大,即便霸主齐桓公不出马,戎人也在这里占不到多少便宜,洛阳周边的秦国和晋国就把他们打发了。

得到秦国和晋国驰援的周王室这一次虽然没有多大的损失,但是冷汗还是吓出了不少,其中周襄王的胆汁都吓出来了,当然,结局还是好的。

秦国和晋国把戎人赶走了,那么现在就该收拾王子带了,而失去了所有依靠的王子带只能只身外逃。

再回戎狄那里已经不现实了,把人家骗过来在秦国和晋国手里吃了个大亏,人家还会上你第二次当吗。

戎狄不能去了,那么中原的诸侯有谁会愿意收留他呢?没有齐桓公的点头又有谁敢收留他呢?

想到齐桓公控制着这一切,王子带便有些心灰意冷,但顿时他又多了个念头。

既然齐桓公这么尊重周王室,那为何我不直接去找齐桓公呢,虽然现在的处境都是齐桓公造成的,但就光凭自己身上流的这王室的血统,想他齐桓公断然也不会加害于自己。

王子带知道齐桓公在乎的只是天子之位的名正言顺而不是真要把自己置之死地,抱着这样想法他来到了齐国。

事实证明,王子带所想是正确的,齐桓公不仅没有把这个带着戎狄来扰乱王室的人就地处决,反而是好好的招待他。

齐桓公对王子带很客气,但是周襄王可不这么想,当初王子带就像一把悬挂在自己头上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要自己的命,曾经的他让自己担惊受怕,没有一日不是提心吊胆的,好不容易把苦日子熬到头了,没想到他又带着戎狄来差点杀了自己,这口怨气怎么吞得下。

在周襄王的心理他恨不得把王子带剁吧剁吧吃了,但是齐桓公显然没有感受到周襄王内心的这一份激情彭拜,于是为了表现出对周王室的尊重和对王子带的关心,齐桓公决定派出他最重要的人前往京师洛阳调解周襄王和王子带的关系。

这个最重要的人便是管仲。

管仲带着齐桓公给的这份艰巨而伟大的任务走上了前往周王室都城洛阳的路,来到京师和稀泥能不能成功是管仲不知道的,在这里会遇到什么也是他不知道的,所以当他受到周襄王特殊招待的时候,管仲有点受宠若惊。

管仲此次进京的目的是什么,周襄王显然已经知道了,但是王子带给周王室带来祸乱的这口气周襄王是咽不下去的,可是他又不能拒绝管仲。因为拒绝管仲就代表着拒绝齐桓公,而拒绝齐桓公就代表着周王室将会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是周襄王不愿意看到的。

周襄王不想原谅王子带,但他又不能拒绝管仲调解他跟王子带的关系,所以周襄王在管仲到达京师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应对的策略,他要让管仲有口难说。

当管仲来到京师见到周襄王时,周襄王立马用招待诸侯上卿的礼仪来招待管仲。

这让管仲心里开始犯嘀咕了,虽说自己在齐国多少也算个功大劳大,但有一点他还是知道的,自己在齐国的卿位是齐桓公封的,而诸侯上卿的爵位是需要得到周天子颁发的许可证的,很明显自己没有拿过这个许可证。

也就是说,管仲虽然在齐国很有地位,但论爵位,他只是个下等卿,根本没有资格享受天子给予的上等卿士待遇。

周王室是个讲究礼仪的地方,管仲知道这个规矩,周襄王就更不用说了,但他突然来这么一套,这就让管仲进退两难了。

在齐国,管仲因为巨大的功劳和齐桓公的信任导致他比齐国的几位有齐公室血统并且还有周天子颁发的上卿许可证的大夫地位还要高,但是出了齐国论资排辈,管仲的地位低于他们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这个最讲究等级礼仪的天下京师。

所以在这里接受周襄王的上卿礼仪,是管仲不敢的。

骑虎难下的他只好辞让的说:“我只是齐国一个低级别的卿士,跟我一起来的好几个人都是天子亲自任命的上卿呢,我怎么敢冒犯。”

管仲的托词让周襄王松了一口气。

既然你管仲不敢接受上卿的礼仪,那么事情就好办了。接下来就轻松多了,周襄王只要把这个戏演下去,保证他管仲开不了口。

于是周襄王对管仲说:“你功劳那么大,德行又那么好,现在来到我这里履行职责,那就不要违背我的命令了。”

周襄王一步一步的把管仲推到自己设定好的位置,管仲只能一点点的放低姿态跟周襄王讲话。

而当管仲在周襄王面前卑微到尘土里去的时候,他才想起来自己到洛阳是代表齐桓公来调解周襄王和王子带的关系的,可是现在自己把自己说的这么地位低下,连天子安排的礼仪都不敢接受,那还有什么资格开口调解天子和王子的矛盾呢。

周襄王的目的达到了,管仲在他面前毫无招架之力,更没有勇气开口提王子带。于是,管仲在接受下卿礼节和招待后就匆匆忙忙的回到齐国了。

在周襄王面前,管仲是狼狈的,他只能灰头土脸的回到齐国。

当在临淄城看到一脸丧气的管仲时,齐桓公知道要想把周襄王和王子带这稀泥和好可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然他并不打算就这么放弃。

第二年,齐桓公再一次派出了齐国的上卿大夫前往京师准备把这稀泥和好。可是,换来的结果却是更大的失望。

看着自己的大夫再一次灰头土脸的回来,齐桓公知道了这件事的困难度。并且,这次前去京师的大夫带回来的不仅是失望,还有一个更让齐桓公死心的消息。

从洛阳回来的大夫告诉他,自己根本没有开口跟周襄王提起王子带。因为自己察觉到了,要想让周襄王跟王子带和好那将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本来信心满满的齐桓公换来的只是这样的一个消息,未免不大失所望。不过,虽然这件事做不成,但其他的事还是要做的。就在同一年,为了防御戎人再次入侵,齐桓公召集诸侯由齐国大夫领军前往洛阳戍卫王室。

当初看着满目苍夷的天下,年轻的小白立志驱除鞑虏,当自己扛起一面尊王攘夷的大旗时,他感受到了责任的压力。多少年来,从未放弃过,有时甚至压得自己都喘不过气了,可是他依旧一直在坚持,即便没有一个人理解,哪怕连周王室都不曾真心领情,但是自己尽心尽力戍卫中华的初心不曾改变过。

齐国安抚了王室,驱除了鞑虏,声势达到了滔天的地步。齐桓公也随着这些成就和年龄的逐渐增长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在此凡间已经没有他想要追求的东西了,现在是到了该安静的时候了。

齐国想要安静,但是他们西边的晋国好戏才刚刚拉开帷幕。

齐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就已经按捺不住寂寞了。

看着整个中原只有齐桓公一个人在唱着独角戏,他觉得这不免有些单调,为了给这份大戏增加点观赏性,晋献公决定牺牲自己国君的本色,甘心为这份大戏献上一个配角。

春秋这场大戏虽然演员比较多,舞台也比较多,但演员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要想登上这个舞台还是要有点成就的。恰巧晋献公就达到了这个门槛的要求,所以他在这个舞台上就占据了一席之地,而演员们一旦登上了这个舞台,接下来的就是自由发挥。

显然,晋献公在齐桓公的主角光环下一点也不怯场,他要演的这台戏就叫做假途灭虢。

在春秋之前那个时代,一个诸侯想要让自己的领土变大,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得到周天子的赏赐。

不过随着周平王东迁,这个时候的周天子也穷得叮当响了,他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要去找别人要,哪还有多余的地盘赏给别人。

然而,天子赏赐着条路断了,但是诸侯们的野心却没有消亡,反而是变大了。他们依旧一心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只是现在需要自己想办法了。

当然,办法也是一直都有的,只是不符合周王室礼法而已。

以前周天子会赏赐,所以那些不符合礼法的办法就没有用过,但是现在周天子已经满足不了强大的诸侯们了,所以,他们现在就开始各显神通的为自己扩大地盘,而所谓的神通其实无非就是坑蒙拐骗抢。

周天子强势的时候,这些法子没人敢用,不过现在不一样了,谁有本事谁想干嘛就干嘛。晋献公就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起码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看着晋国在自己的手里日渐强盛,晋献公越发的斗志昂扬,而这可就让晋国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叫苦不迭了。

像齐国和楚国这样的大国晋献公是没有傻到去动他们的地步的,所以受苦的就只有周边一些小兄弟了,首先被晋献公盯上的就是虢国。

虢国在当时虽然不算大国,但虢公的地位还是挺高的,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周王室担任正卿的职位,而正是这个职位为虢国带来了晋献公的仇恨。

当初作为晋国小宗的曲沃多次攻打晋国的大宗,晋献公肯定不会忘记,每次被周王室派过来打压曲沃的人就是虢公。

对虢国来讲,他们只是在履行职责罢了,但对晋国来讲,你好像就是在针对我。所以对晋献公来讲,这就是世仇。

虢国跟晋国有世仇,现在强大的晋国想侵略小国家扩大地盘,虢国刚好又是小国家,所以,不欺负虢国欺负谁呢。

并且,晋献公想打虢国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只是因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摆在面前,才让晋献公一直没有对虢国采取行动。

这个一直困扰着晋献公的问题就是晋国跟虢国没有交界的边境,也就是说,晋国没有直通虢国的路。

没有路,军队就没法到达,因此也就没法动手了,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就有办法解决了。

没路借路就是了。

晋国要想到达虢国可以向一个叫虞国的诸侯借路,当然虞国虽然是一个小国家,但人家一个正儿八经的诸侯国会不会让你晋国的军队大摇大摆的从他们的土地上经过,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要说很大呢,其实也不大,要是把虞国换成了齐国或者楚国,那问题才大了。你想让自己的军队从他们的领土上路过,基本上是会全军覆没的。

虞国比不了齐国也比不了楚国,所以对晋国来讲他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小国,虞国在晋国面前是没有什么脾气的,并且更重要的是虞国国君脑袋也比不上齐桓公那么好使,这才是重点。

不过话说回来要从虞国借路虽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也不是一句话就能搞定的事,晋国多少还是要动一点脑筋的。

首先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是晋国的大夫荀息,他提议用宝马和宝玉作为礼物贿赂虞国。像虞国那种国小人穷的诸侯,看到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肯定是禁不起诱惑的,一旦他们接受了贿赂,到时候还不是想让他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

荀息出的是一个好主意,但是这么好的主意到了晋献公这里就变得犹犹豫豫了。因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虞国喜欢,可是晋献公更喜欢,要他拿出来却舍不得了。

晋献公舍不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自己的东西拿出去送给别人,不过荀息就不会有什么舍不得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反正这孩子也不是自己,所以荀息就准备要好好的劝一下晋献公了,让他心甘情愿的把宝马和宝玉拿出来。

荀息很清楚这次的目的是向虞国借路行军攻打虢国,不过比起晋献公的只想打虢国,荀息想的更多。

他觉得如果灭了虢国那就还可以顺道把虞国也收入禳中,一旦成功,那么贿赂虞国的宝马和宝玉到时候不就可以拿回来了吗。

所以荀息对晋献公讲:“把宝马和宝玉放在虞国就像是放在自己的仓库一样,到时候还是自己的。”

荀息的理想很丰满,现实也不是很残酷。但晋献公考虑的显然还是要比荀息多一点,因为他知道在虞国的国君身边有一个叫宫之奇的人,这个宫之奇的存在会让晋国的阴谋都化为泡影的,因为这个人可不会像虞君一样糊涂。

晋献公的考虑是有必要的,作为晋国国君的他要为晋国的一切可能负责,宫之奇的存在就是晋献公迟迟不敢做出决定的原因。

不过在荀息看来晋献公显然是多虑了,因为他觉得即便宫之奇可能会出面阻止虞君,但是虞君会不会听他的那就不一定了。

荀息很自信自己对虞君的了解,所以当他信心满满的在晋献公面前保证虞君在宝马和宝玉的诱惑之下是不会听从宫之奇的任何意见时,晋献公被他的态度感染了。

晋献公决定赌一把,他直接让荀息按照计划的去做。

得到了晋献公许可的荀息立马找到了虞国国君,当他提出用宝马和宝玉作为交换条件得到晋国通往虢国的道路时,虞君的反应不仅完全印证了荀息的设想,并且,还让他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虞君在得到晋国的宝马和宝玉后主动提出要为晋国做先导攻打虢国。

对于虞君这种二百五的行为,作为虞国的卿大夫,宫之奇肯定是要站出来阻止的,这一点也完全验证了晋献公的顾虑。

不过接下来就到了验证荀息设想的时候了,一只眼睛里只有宝马另一只眼睛里只有宝玉的虞君果然没有理会宫之奇的阻拦。

国君不理会自己,宫之奇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这让晋国的计划得以继续。

有了虞君的支持,晋国这边立马派出大夫里克和荀息率兵前去跟虞国汇合,就这样晋国的军队肩并肩手拉手的在虞国的领土上大摇大摆的走上了前去攻打虢国的路。

一个晋国就够虢国受的了,现在再加一个虞国,虢国只有认命的命了,很快虢国要塞下阳就成了晋虞联军的嘴下肉。

攻打虢国是很顺利的,虞国因此也尝到了胜利的甜头,跟着晋国混不仅得到了宝马和宝玉,而且还有肉吃。

这晋国简直就是虞国的天使大姐,对待天使大姐是要给出十分的信任的,虞国坚信着着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