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地之生,人为贵——人何以最尊贵
“天地者,生之本。”人和万物皆由天地所生,而人为万物之灵。人本于先祖,自然注重慎终追远,缅怀祖先;人是需要秩序和教化的,而君、师是国家治理、社会和谐和人文教化的根本。
1.天地者,生之本——人是大自然的杰作
在我国传统的婚礼上,新郎、新娘一般都要拜天地。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拜天地的礼仪似乎陌生了许多。明代传奇《金雀记》第九出“成亲”就载有生动的传统婚礼场面:
【净】一对新人牵出来!【末】怎么说?【净】丝幕牵红,同上花毡,先拜天地三界!【拜介】拜!兴。次拜泰山高堂!【拜介】夫妻对拜!礼毕,请揭方巾。
当前,这套仪式仍然出现在不少农村传统的婚礼上:“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
百姓重视“拜天地”,帝王对此也极为重视。北京城里的天坛、地坛便是祭祀天地的场所。古代成功的帝王还会专程奔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是祭天,禅是祭地,通过“封禅”来祈求天地的庇佑。
天地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诠释着我们的感情。日常语言的丰富性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欢欣若狂时,人们叫欢天喜地;悲痛欲绝时,人们叫呼天抢地;转危为安时,人们叫谢天谢地;感人至深时,人们叫感天动地;成就大事时,人们叫惊天动地;有担当的人,人们称其为顶天立地……
“天地者,生之始也。”(《荀子·王制》)天地是生命的起始和根本。“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礼论》)天地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以天地为基础的。“天地缊(yīn yūn),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天与地相互作用交感,万物得以化育成形。万物内含阴阳精气,二气交合,万物化育,繁衍生息。星辰运转、日月升降、四时循环往复、阴阳交错变化,云气飘行,雨水普施,万物各自获得产生的条件,从中汲取营养,开始滋生创始。天地中的万物,包括人,都是由天地自然化育而来,而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尊贵的。
《孝经》中记载了孔子之言:“天地之性人为贵。”《孔子家语》中有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人是万物之中最尊贵的。孔子有一次游览泰山,偶然遇到荣声期。这位山野老农,衣衫褴褛,穿着一件破皮衣,腰间系着一条绳索为带子,一边唱歌,一边弹瑟。孔子问他:“先生,为什么这么高兴啊?”荣声期回答说:“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孔子家语·六本》) 有很多事情都值得我高兴,第一件事是老天爷虽然造就了天地间的万物,但只有人是最尊贵的,而我恰好生为一个人,怎么能不高兴呢?
人,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文解字·人部》)。对此,古人从人为万物之灵、人有仁义道德、人兼有万物之功能等方面都有所说明。
万物之中,唯有人禀赋天地之精,成为万物之灵、万物之首。“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天地化育万物,好像生育子女的父母。人则禀赋天地之灵,成为万物之首。周敦颐《太极图说》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人得阴阳秀气,是万物之中最灵的。天覆地载,万物产生,唯独人类得其秀而最灵。用《礼记·礼运》的话说,人是“五行之秀气”的凝结,是天地间最有价值的生灵,是天地自然造化的功德,是阴阳相交相合的产物,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精粹之气,是天地神奇而又珍贵的力量相融合产生的精品。
人是怎样成为万物之灵的呢?曾子从阴阳二气演化的角度进行了说明。属于兽类的“毛虫”和属于鸟类的“羽虫”是阳气化生的,而有甲壳的“介虫”(如龟)和长鳞的“鳞虫”(如龙)则是阴气化生的,“唯人为倮匈而后生也,阴阳之精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人没有羽毛鳞甲,是由阴阳二气之精华和合而成的,是自然演化的最高成就,是天地之间最优异的物种。王充也说:“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没有羽毛鳞甲的三百六十种动物,人是它们的首领。天地间有生命的东西,人是最为尊贵的,人的尊贵在于人有智慧。“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论衡·辨祟》)人是万物中最灵秀的,所以他是最尊贵的。
人有仁义道德,这也是人最尊贵的重要原因。孔子认为,人的基本特征是有“仁”的品德,“仁”和人具有直接的统一性。“仁”在,人就存在;仁德完全丧失,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中庸》载有孔子之语:“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就是为人之道,要从最重要的方面——孝敬父母开始。
荀子通过水火之物→草木之属→动物→人的层层提升,论证了有“义”的人是最尊贵的。荀子认为,水和火是由“气”构成的,但是没有“生”(生命);草木有“生”,但却没有“知”(通“智”,意为智慧);动物有“知”,但是不讲“义”;人则是由“气”构成,有“生”,有“知”,也讲“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荀子把人之生命与水火、植物、动物相比较,人有义、有知,得出人“最为天下贵”的论断。
另外,人能利用自然,兼有万物之功,无所不能,这也是人最尊贵的重要方面。宋代思想家邵雍说:“惟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如禽兽之声,以其类而各能得其一。无所不能者人也,推之他事亦莫不然。……人之生,真可谓之贵矣。”(《皇极经世·观物外篇》)邵雍认为,禽兽只是具有某方面的功能,而人则兼有万物的功能,无所不能。禽兽不能利用自然,而人则能充分利用自然,所以人特别高贵。
“天地合而万物生”(《荀子·礼论》),天地和合,万物就产生了,人是万物之灵,是大自然孕育的杰作!
2.先祖者,类之本——祖宗给予我们人身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得我们言未出泪先流,再也难掩岁月沧桑、父母老去的丝丝幽愁。
子女的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而父母的生命又源自于先祖。“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礼记·郊特牲》)天地是万物存在的根源,祖先是个体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所以祭天祀地的时候以祖先来配享。对于天地的祭祀,正是体现了人们对报本反始的尊崇。
作为万物中最为灵秀的人,秉承天地生生的特性,人类不断地繁衍生息,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天地是生命之本,先祖是个人生命之源。饮水思源,报本反始,受恩思报,在接通我们生命本源的同时,活出生命的色彩并延续生命的篇章。
子女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而父母的生命又源自于先祖。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终追远,直至始祖。
对于近祖,人类表达宗族关系的亲疏远近,有“五服”的说法,在中国农村,很多地方现在依然保留着这个观念。比如,当人们谈论到两家的关系时,往往会说:我们两家已经出了“五服”。换言之,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至少已经是五代以前的。“五服”这个词,既是计量单位,又是古时丧服制度规定的五种服饰。作为计量单位使用的时候,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而服丧时的“五服”是依据亲疏关系为差等分出来的五等服饰,“五服”之外,基本上就不用穿丧服了。亲者丧服重,疏者丧服轻。因此,“五服”代表了宗族关系中的亲疏远近。
对于近祖的报本反始,“五服”做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表述。而慎终追远,则是对生命本源的宗祖乃至始祖的感恩。
以前,老百姓都有自己的宗庙,祭祀的时候,人人心念至诚,态度恭敬,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最真挚的感情,同时也将族人有力地聚集在一起。凝聚人心的方法有很多,宗庙的效果却是最好的,因为只有最诚的人做出的事,才能激发最多的人。现在,时代虽然不同了,祭祀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其中的精神却是相通的。
祖宗,是民族的本源,是我们共同的根。尊祖,能使整个宗族凝聚起来,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展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条长河中的一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人吵架吵急了,会脱口而出,骂你十八辈祖宗。其实,所谓的“十八辈祖宗”指的是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在我之前有父母,有爷爷奶奶,有祖祖辈辈;在我之后有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上有源头,下有延续,作为历史链条中承前启后的一环,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决定了它的力量和作用。“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菜根谭》)如果要问祖先是否给我们留有恩德,看看我们现在生活享受的程度就知道了,同时还要怀念祖先累积恩德的不易。如果要问子孙将来是否能够生活幸福,那就要看我们给子孙留下多少德泽,并且还要想到子孙将来可能无法守成而使家业衰败。我们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继承下来的父母之志,我们现在的道德修为,都是下一代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只有我们立好自己,德业双修,才会成为下一代最好的榜样。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如果家族是棵树,那么千枝万叶同出一根;如果家族是条河,溪流百川同为一源。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祭祀这种方式,使得同根连气的家族体系一脉相承,更进一步加强了宗亲之间的认同。一个人背井离乡,出门在外,乡关万里载千愁,断难休。若是遇到同姓之人,一般也会尊称一声“本家好”,让人感到亲切无比,感情便又近了三分。
当我们把一粒小石子投进水中的时候,水面会泛起圈圈涟漪,人亦是如此,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人类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同禀太虚之灵气,有着共同的先祖,人人都是兄弟姐妹,对整个人类的爱要像爱自己的同胞手足。
“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一年过了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不管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忘不了我们共同的家——“华夏”;不管我们去向何方,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
3.君师者,治之本——人是社会性存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的根本是什么呢?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
礼有三个根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这两方面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君和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人类得以和谐生存的保障,所以“君师者,治之本也”。
在孔子以前,君师并不分家,君王本身便承担着师的角色,这个时候师的作用并不是特别明显。《白虎通义·圣人》中说:“何以知帝王圣人也?《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又曰:‘伏羲氏殁,神农氏作’,‘神农氏殁,黄帝、尧、舜氏作’。文俱言‘作’,明皆圣人也。”由此可见,帝王(君主)就是圣人,圣王是合一的,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本身就起着老师的作用,如伏羲发明了结网打鱼,神农尝百草等等,然后他们再将有关的知识教给民众。有人认为,圣王合一的理想只存在于三代之治。
到了孔子时代,“君师合一”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的角色开始走向独立。《礼记》中记录了君和师区分的思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礼记·学记》)当一个人是国君的老师的时候,国君是不能把自己的老师当作臣子对待的。国家要治理得好,就要让“道”获得尊严;而要让“道”获得尊严,关键是老师要有尊严,老师不能成为官本位的附庸、点缀,甚至牺牲品,老师要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和价值。
要治理好国家,君师缺一不可。君是现实政治的最高统治者,对社会良好运转起着关键作用。师是一个社会真正的精神代表、思想领袖和道德楷模,是国家文化教育系统的核心。
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胜万物,是因为人能合群,物不能合群。人一旦来到这个世上,便与他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成为群体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想拥有幸福的生活,就必须扎根于群体之中,汲取内在的支持和营养,这个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我们也将无所依存,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地万物,人伦关系共同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立体空间,人要在这个社会空间里生存,就必须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大环境,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不到满足,人们的生活也就难以为继,而这个稳定的秩序必须要由国家来进行维护,而君正是国家的代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离了国家而独自存在,脱离了国家而流浪在外的人只能称之为难民。对于他们来说,逃命和追梦仅有一步之遥。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便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奥运史上的首个难民代表团。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当时这样说:“他们不属于任何国家代表队,没有国旗可以挥舞,也没有国歌可唱。我们将以奥运会会旗和会歌欢迎他们。”这就是战火侵袭下的老百姓,流离失所,亡命天涯。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中国女排:面前站着的是凝聚军心、指挥若定的良师——郎平,背后靠着的是由数亿中国人民凝聚而成的坚毅无比的精神力量。在和主场作战的巴西对阵时,全场嘘声四起,面对卫冕冠军,客场作战,中国女排的精神在姑娘们的身上开始生发,毫无畏惧,坚韧不屈,团结一心,越挫越强。半决赛、决赛,女排的姑娘一步一步、一球一球地拼上了冠军的领奖台。她们不仅赢得了冠军,也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赞扬和尊重!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那一刻,铿锵玫瑰灿烂绽放!郎平带领着中国姑娘用行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灵魂!
国家的支持、社会的保障、良师的指导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人总是在特定的国家中过着群体的生活,在群体的生活中获得生命的安顿。人们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就必然有着秩序的要求,君则是国家秩序的象征。
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四统者具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荀子·君道》)
什么是君呢?君就是能够用等级名分把人民组织起来的人。什么叫把人民组织起来呢?答案是:善于养活抚育人,善于治理人,善于任用安置人,善于教育人。善于养活抚育人的,人民亲近他;善于治理人的,人民安于他的统治;善于任用安置人的,人民乐意为他所用;善于教育人的,人民以他为荣。如果这四个方面都具备了,天下就会归顺于他,这就叫作能把人组织成社会群体的君了。
我们除了在自然的天地中生活,还要在人文的世界中不断发展,在使生命得到教化的同时,实现自己个人的生命价值。
人类有着共同的生生之性,这是上天所赋予的,只是在后天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的渲染和熏陶而产生了较大的差别,最终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正如世界上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而师是学问、理想和道德的化身,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法度的存废和人心的善恶。“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国家将要兴盛时,一定尊崇老师和看重师傅;尊崇老师和看重师傅,法制就会得到推行。国家将要衰亡时,必定会贬低老师和看轻师傅;贬低老师和看轻师傅,人们就会放纵性情。人们放纵性情,那么法制就会荡然无存。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
礼,是用来端正人们的行为的;老师,是为了正确地解释礼的。若没有礼,拿什么来端正人们的行为呢?若没有老师,又怎么能知道礼是这个样子呢?
天地、先祖与君师是礼之“三本”,如果缺了某一方面,就不足以安顿人民。天地是类性生命的本源,先祖是人类生命的根本,而君师则是文化生命的根本。只有抱持“报本反始”的情怀,既尽到善事父母、祭祀先祖等家族义务,又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赞天地之化育”的方式而达到“与天地共参”的境界,才是完整而不失偏废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生于天地之间,安身立命于社会之中,是一个社会化的存在。要想将其治理得井然有序,则人要成为君子,社会要有秩序。师教化我们的生命,使我们诚意正心、修身以成;而君则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君王的治理合于天地,应于四时,作用于万物,我们的生活才天清地宁,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