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历史转局是洞察社会发展的理论方法,借助它从社会发展动力的视角来观察近代社会。不同的观察视角与探究方法,常能够引发新的话题,特别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1901—1911年,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剧烈表现期。在这个清末十年里,中国皇帝制度寿终正寝,辐射到社会领域,教育体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型。新式学生在中国崛起并逐渐形成影响力,并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本书选取此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中国浙江一隅,从学生的学业、思想与前程的视野,来探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与进入社会等问题。近代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有许多成长于清末(1901—1911)时期,近代浙江学生是上述风云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段时期浙江学生及其背后的教育转型、社会环境并将之投诸历史长河中,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意义,它从一个新的视角透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近代中国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化的中国,学生群体的价值更多是以个体方式体现。对于蒋方震、蒋梦麟、蒋介石、周树人、马叙伦等学生个例研究,可以更好地溯源近代中国精英的成长。浙江精英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外省与国外教育资源,这是人才培养的悖论,也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清末学生在对社会大转局产生自己影响的同时,与政府的关系变得艰难。与传统教育不同,新式教育容易使大部分学生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学生群体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他们进入社会后的作为。本书借助154人样本库对清末浙江学生的社会进入进行职业、家庭、地域、教育背景等定量、定性分析,探讨了基于学生视角的近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等问题。
在史料上注重使用了研究对象的回忆录、访谈录、校史材料、文史资料、清末报刊档案等第一手资料;在方法上,借鉴社会学、计量分析学等学科方法,确立了154人浙江学生分析样本,以计量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中的一些定量、定性的问题;在思维上,在借助社会大转局的理论框架的同时,从近代社会分析出发,突出视角,用翔实的材料、数据充分表述观点。
如何超越已有的学生史研究框架,跳出区域史、社会史乃至教育史的固有视野来看待学生发展问题,从一个历史长河视野,从学业、革命与前程的角度来看待近代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以及背后蕴含的历史规律和启示,前面没有成熟的范例,本书借助转局理论,通过探究清末浙江学生,尝试构建学生史研究的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