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史天象记录考证(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晋书

本纪
(卷一至十)

晋代天象,载于《晋书·天文志》和《宋书·天文志》,日食载于《宋书·五行志》。东晋月五星记录《天文志》很多,但本纪通常只记日食,偶有彗星、流陨。一些时期,《天文志》天象记录的篇幅甚至超过本纪的全国大事!

1.(泰始二年)冬十月丙午朔,日有蚀之。(第54页第14行)

《晋志》同,《宋书·五行志》不载。十月丙午朔不误,但无日食。显然系当年七月丙午晦(266.9.16,《宋书·五行志》、《晋志》、《晋书》本纪均有载)日食所衍。

2.(泰始九年)秋七月丁酉朔,日有蚀之。(第63页第3行)

《晋志》同,《宋书·五行志》不载。七月初一丁酉(273.8.1),日月不合,无日食。

3.(咸宁)四年春正月庚午朔,日有蚀之。(第68页第12行)

《晋志》同,《宋书·五行志》不载。正月初一庚午(278.2.9)日食,中国不可见,当为不准确的计算结果。

4.(咸宁三年正月)有星孛于西方。……(三月)有星孛于胃。……(五年三月)有星孛于柳。夏四月,又孛于女御。……秋七月,有星孛于紫宫。(第67页第7行—第70页第5行)

《晋志》:“咸宁三年正月,星孛于西方。三月,星孛于胃。四月,星孛女御。五月,又孛于东方。七月,星孛紫宫。五年三月,星孛于柳。四月,又孛于女御。七月,孛于紫宫。”(第391页)

《宋志》:“咸宁三年(277年),星孛于胃。四月,星孛女御。五月,又孛于东方。七月,星孛紫宫。五年(279年)三月,星孛于柳。”(第693页)

对比三条,本处的记载比较可信:三年正月彗星昏见西方,三月该彗星行至胃宿,晨见东方。五年,另一颗彗星,三月在柳,四月至轩辕女御。七月在紫宫的可能又是一颗。《宋志》将五年的四月女御、五月东方、七月紫宫误置于三年。《晋志》则将前两者当作独立的记录分别收录。这里可以看出三种文献传承关系的线索。

5.(太康四年)三月辛丑朔,日有蚀之。(第74页第9行)

《晋志》、《宋书·五行志》同。校勘记[三四]云,三月庚子朔,辛丑初二。“朔”字疑衍,或“庚子”误为“辛丑”。计算表明,辛丑(283.4.15)晨,日食可见,原记录不误。

6.(太康)九年春正月壬申朔,日有蚀之。(第78页第5行)

《晋志》同,《宋书·五行志》不载。正月初一壬申(288.2.19),无日食。疑为八年正月戊申日食之误衍。

7.(永康元年正月)己卯,日有蚀之。(第96页第1行)

《晋志》同,《宋书·五行志》不载。正月十七己卯(300.2.23),无日食。

8.(永康元年)夏四月辛卯,日有蚀之。(第96页第4行)

《晋志》、《宋书·五行志》同。四月初一辛卯(300.5.5)日食,中国不可见。

9.光熙元年春正月戊子朔,日有蚀之。(第106页第9行)

《晋志》、《宋书·五行志》同。正月初一戊子(306.1.31)日食,中国不可见。

10.(光熙元年)十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第116页第4行)

《晋志》、《宋书·五行志》同。十二月初一壬午(307.1.20)日食,中国不可见。

11.(永嘉元年)冬十一月戊申朔,日有蚀之。(第117页第10行)

《晋志》、《宋书·五行志》同。十一月戊申(307.12.12)日食,中国不可见。按陈《表》,十一月丁未朔,戊申是初二,与文献不符。

12.(永嘉)二年春正月丙午朔,日有蚀之。(第117页倒1行)

《宋书,五行志》同,《晋志》丙子非朔。正月初一丙午(308.2.8),无日食。

13.(永嘉六年)二月壬子,日有蚀之。(第124页第2行)

《晋志》、《宋书·五行志》同。二月初一壬子(312.3.24)日食,中国不可见。

14.(永嘉六年)秋七月,岁星、荧惑、太白聚于牛斗。(第124页第5行)

校勘记[二六]云,多种文献均为四星,此处“镇星”脱漏。按,六年七月(312.8.19—9.17),火、木、土、金四星昏见西方,相距尚远(90°—60°),排列于房、心、箕、斗。逐渐接近,至九月底、十月初,四星相聚在斗、牛、女,最近时(九月廿五日,312.11.10)距离26°。九月或十月误系于七月;“镇星”脱。

15.(建兴五年)夏五月丙子,日有蚀之。(第131页第13行)

《晋志》同,《宋书·五行志》不载。校勘记[四五]云,五月无丙子。按,此条疑为下条误衍。

16.(建兴五年)冬十月丙子,日有蚀之。(第132页第2行)

校勘记[四七]:“宋本作‘十一月丙子’,《天文志中》同。《通鉴》九〇作‘十一月己酉朔,日有蚀之’。《通鉴考异》谓《长历》是月己酉朔。”《宋书·五行志》不载。十月无丙子,十一月廿八丙子。十一月初一己酉(317.12.20)日食,中国不可见。

17.(咸和六年)三月壬戌朔,日有蚀之。(第176页第4行)

《晋志》同,《宋书·五行志》不载。三月初一壬戌(331.4.24)无日食。二月初一壬辰(331.3.25),日食可见。疑“二月”误为“三月”,“壬辰”误为“壬戌”或“二月”误为“三月”,干支后补。

18.(咸康元年)冬十月乙未朔,日有蚀之。(第179页第12行)

《晋志》、《宋书·五行志》同。十月初一乙未(335.11.2),无日食。

19.(咸康)八年春正月己未朔,日有蚀之。(第183页第7行)

《宋书·五行志》同。《晋志》“己未”作“乙未”。正月初一己未(342.2.22)日食,中国不可见。

20.(永和二年)夏四月己酉朔,日有蚀之。(第193页第1行)

《晋志》同,《宋书·五行志》不载。四月十六己酉(346.5.22)凌晨月偏食,食分0.46。月食误为日食。

21.(永和)七年春正月丁酉,日有蚀之。(第197页第2行)

《晋志》、《宋书·五行志》同。七年正月初一丁酉(351.2.13)日食,中国不可见。

22.(永和)八年春正月辛卯,日有蚀之。(第198页第3行)

《晋志》同,《宋书·五行志》不载。八年正月初一辛卯(352.2.2)日食,中国不可见。

23.(隆和元年)三月甲寅朔,日有蚀之。(第206页倒1行)

《晋志》同,《宋书·五行志》不载。校勘记[二四]云三月壬辰朔。按,三月廿三甲寅(362.5.3),不可能日食。

24.(太元元年)十一月己巳朔,日有蚀之。(第228页第3行)

《晋志》、《宋书·五行志》皆不载。十一月无己巳。误。

25.(太元四年)冬十二月己酉朔,日有蚀之。(第230页第7行)

校勘记[一五]:“十二月乙卯朔,《天文志中》作‘闰月己酉朔’,是。”按,闰十二月己酉朔(380.1.24),日食可见。“闰”字脱漏。十二月己卯朔,校勘记误作“十二月乙卯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