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史天象记录考证(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史记

本纪、表
(卷一至十五)

本节天象,出自《史记》书中多处,且有重叠,特以事件发生的时间排序,括注《史记》卷名。秦日食,这是唯一出处,故无论记载对错,均在此作出注解。春秋日食的全部考证,见本书《汉书·五行志》。

1.(鲁昭公十年)(四月,日蚀)。(《十二诸侯年表》第651页)

《春秋》37条日食记录,《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了21条,且只记年(少数有月),将日期略去。

此条日食,《春秋》不记。点校本加以圆括号,表示删去此条。昭公十年(前532),我国无可见日食。疑为《春秋》所记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日食(前535.3.18)所误。

2.(鲁昭公十七年)五月朔,日蚀。(《十二诸侯年表》第655页)

《春秋》记十七年六月甲戌朔。以建子计算,昭公十七年六月朔应是前525.4.25乙亥。当年有日食,在8.21癸酉,即十月朔。疑原文为“昭公十七年十月朔日食”,《春秋》传抄误为六月,干支后加。《史记》再误为五月。

3.(秦厉共公)三十四年,日食。(《秦本纪》第199页第3行)

(秦厉共公)三十四年,日蚀,昼晦。星见。(《六国年表》第700页)

计算表明,前443.10.13(厉共公三十四年)日落前后日食,我国各地可见,但肯定不会“昼晦星见”。第一条(《秦本纪》)不误,第二条(《六国年表》)“昼晦星见”误。

4.(秦躁公)八年,六月,雨雪。日、月蚀。(《六国年表》第701页)

计算表明,秦躁公八年(前435)无我国可见的日食。前435.5.6月全食,我国各地可见。“日食”误,“月食”亦可疑。

5.(秦简公)五年,日蚀。(《六国年表》第708页)

计算表明,前410.1.17(简公五年)日食,我国东部可见。

6.(秦惠公)三年,日蚀。(《六国年表》第711页)

计算表明,前397.4.21(惠公三年)日食,我国各地可见。

7.(秦献公)三年,日蚀,昼晦。(《六国年表》第715页)

计算表明,前382.7.3(献公三年)日食,我国北方有可能接近全食,导致“昼晦”。

8.(秦献公)十年,日蚀。(《六国年表》第716页)

计算表明,前375.2.18(献公十年)日食,我国各地可见。

9.(秦献公)十六年,民大疫。日蚀。(《六国年表》第718页)

计算表明,前369.4.11(献公十六年)日食,我国各地可见。

10.(秦昭襄王六年)日食,昼晦。(《秦本纪》第210页第9行,《六国年表》第736页)

计算表明,前301.8.5(昭襄王六年)日食,我国各地可见,但肯定不会“昼晦”。

11.(秦庄襄王二年)日蚀。(《六国年表》第750页)

(秦庄襄王三年)四月日食。(《秦本纪》第219页第14行)

计算表明,前248.4.24(庄襄王二年)日食,我国各地可见。庄襄王三年有一次日食,在前247.9.7,不可能是四月。《秦本纪》记录有误。

秦用寅正,庄襄王二年日食符合“四月”。疑原为“二年四月日食”,《秦本纪》“二年”误为“三年”,《六国年表》“四月”脱。

12.(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秦始皇本纪》第259页第9行)

“三十六年”为公元前211年。经计算荧惑守心在次年(三十七年,即前210年)春天发生(前210.3.26,顺行留尾0度)。《史记》的记载误差一年。

实际上,《史记》本卷关于秦始皇最后出游至死的若干事,都将三十七年误记为三十六年,前人早已指出(1)。笔者对历代“荧惑守心”记录有专门的讨论(2),可参看。

13.(汉文帝二年)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文帝纪》第422页第6行)

十一月癸卯晦(前178.1.2)可见日食不误。十二月不可能再见日食。十二月丁巳望(前178.1.16)月全食可见。“日又食”当为“月又食”。

14.(景帝七年)十一月晦,日有食之。(《景帝纪》第443页倒1行)

点校本改“十二月”为“十一月”。《汉书》纪、志均载十一月庚寅晦(前150.1.22)。该日有日食,可见。此处改“十一月”不误。

15.(景帝后三年十二月)(前139.1.14—2.12),五星逆行守太微。(《景帝纪》第448页第10行)

景帝后三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土星守太微东上相,继而逆行入太微。其他四星均相距甚远,不守太微。“五星”应为“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