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文化产业无疑将是21世纪最具活力与潜力的产业,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正逐步驱动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轨道。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正在不断扩大,新兴文化业态如雨后春笋涌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新增长点和重要支撑点。作为一个新的支柱性产业,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积极探索中勾画着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图景。不过,美好中也有不和谐音符,比如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供给不足、网络文化产业的乱象丛生、创意产业园区的经营不善等,这些现象都在提示我们:管理,依然是一个现实难题。
所谓管理,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人、财、物、信息和时空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人与资源之间的配置,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与资源之间的耦合。文化产业管理,是将现代管理理论引入文化产业管理活动,目的在于助力文化产业协调各类资源,有效规避产业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文化产业运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创造和提升文化产业价值。如何建立一个科学、高效、协调的文化产业管理体系和机制,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大发展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文化产业管理学学科诞生的时代条件。研究文化产业管理理论,建构文化产业管理理论体系,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可资借鉴的模式和范本,这对提高文化产业管理水平,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惟其年轻,才充满着创造性朝气;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科,其研究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政治学、传播学、法学、国际关系等学科领域,研究方法和手段错综复杂。惟其复杂,才为文化产业管理理论的建构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多种可能性。国外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最具启示意义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以及美国文化产业理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是建立在深刻的批判立场上,认为文化产业所生产的大众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衰退的标志,是一种严重的异化行为。这一观点显然是时代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学术倾向性。在批判的同时,法兰克福学派从现代工业生产的视角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和分析,堪称运用经济学方法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的先驱。与此相反,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则对“文化工业”进行了重新定位,肯定了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美国文化产业理论则对上面两种观点进行了扬弃,既有对两种理论观点的继承,也有结合实践经验进行的创新。我们认为,美国文化产业理论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中国的文化产业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以来迅速发展,诸多学者著书立说,文化产业管理理论成果产出日益丰富。整体而言,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管理研究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微观研究居多,思辨性不够,缺乏全面的宏观分析;二是定量研究多,定性分析不够,鲜有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文化产业管理理论的著作;三是研究内容较为单一,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尽管存在不足,但先行者孜孜不倦的耕耘,为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开掘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蜿蜒曲折,且荆棘丛生,却一直倔强地延伸至无尽的远方。前辈的拓荒为文化产业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但深耕文化产业管理理论,完善文化产业管理理论体系,应对新兴文化业态中出现的新问题,后来者依然任重道远。
基于以上思考和分析,本书确立了从宏观角度出发,站在战略高度的写作宗旨,拟定了文化产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文化产业资源管理——文化产业业态管理的基本写作框架。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上编:文化产业管理概述,包括第一、二、三章,首先综括了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理论体系;其次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内容、原则以及中国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进行了概述;最后对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思辨性分析。第二部分为中编:文化产业资源管理,包括第四、五、六章,围绕文化产业管理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重要资源,分别讨论了文化资源管理、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本部分的探讨凸显了文化产业资源管理的特殊性与必要性。第三部分为下编:文化产业业态管理,包括第七、八、九、十、十一章。新文化业态的出现,在给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加大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管的难度。考虑到现有论著对传统文化业态管理的探讨较为充分,本书主要对新兴文化业态的管理进行研究,选取了网络文化产业管理、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动漫产业管理、表演艺术业管理、文化产业园区管理进行研究。
本书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一方面可以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业界人士系统学习文化产业管理理论,提升文化产业管理水平的实践需要。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理论性。立足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广泛汲取经济学、艺术学、法学、传播学和政治学领域的理论精髓,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和文化业态管理的独特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第二,创新性。鉴于传统文化业态管理的探讨已比较充分和成熟,本书着力探究近年来兴起的以网络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的管理,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视野,丰富了文化产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前瞻性。重视对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捕捉、分析和解决,更注重中国文化产业管理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究与思考。这对于文化产业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引导、协调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其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学术理论体系,在厘清主导理论的前提下,兼收并蓄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为我所用,是本书的又一大特色。
第五,实用性。整体而言,本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撰述的基本指导思想,既突出学理层面的探索与创新,又重视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指导意义,因而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艺术学、新闻传播学、艺术管理、国际文化贸易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是文化产业研究者、政府管理者、文化产业从业者和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黄永林
2016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