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国学知识浩如烟海,国学书籍汗牛充栋。面对宏伟幽深的国学大厦,人们不禁会问:锻造什么样的钥匙,才能打开国学大门?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才能进入国学殿堂?是啊,对于初学者及大多数人而言,怎样学习国学,确实是一个大问题。路径选择正确,方能事半功倍。
陆游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有余暇,焚香闲看玉溪诗。”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以陆游诗警示自己,即使工作再忙,也不忘了读书写作,总是在工作之余、节假日和夜深人静的时候学习国学、品读经典,以增加知识,陶冶性情。近年来出版了《论语与人生》《品读国学经典》和《老子与哲学》,对于怎样学习国学,有了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愿意呈献出来以飨读者,就教于方家。
现代人们对待国学不外是学习和研究两个取向。研究国学属于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职责,而一般社会成员,主要是学习国学,而不是研究国学,以利于正确掌握国学的基本知识和义理,培育和提升人文素养。学习国学也有普及和提高两种情况,现在很多人不会看文言文,阅读国学书籍和文章有一定困难,最好从普及性学习入手,先学会走路,循序渐进,再学习跑步,进入提高性学习。普及性学习,是学习国学的正确选择,起好步、开好局,学有余力,兴趣盎然,才能进一步研读国学。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修身,是指修身养性、完善人格,按照儒家的设想,就是做一名君子;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国学说到底是教人如何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学问。围绕修身学国学,是很重要的选择,有利于明确方向和目标,把握国学义理和知识。
清代桐城派做学问主张义理、辞章和考据的统一。义理是学问的内容,也就是思想观点;辞章是学问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框架;考据是学问的实证性研究。其中,考据贡献材料,辞章设定方法,义理整合内容。清末学者王先谦认为:“义理为干,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文以载道,义理是最为重要的,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义理,就没有必要撰写;一门学问如果没有义理,就不能称之为学问。聚焦义理学国学,也是很重要的选择,即使阅读辞赋诗词和文学作品,也要注意把握形象思维和情感模式背后所蕴含的义理。
国学义理主要聚集于儒道两家的学说之中。学习国学最好的办法是学习儒道经典,研读儒道概念。经典是中华民族最好的书和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儒道的基本经典是《老子》《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概念是人们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认识和反映,儒道的基本概念是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这五本书、十个词集中而系统地展示了儒家和道家的义理,内聚着中华文明的全部基因密码。围绕修身,聚焦义理,普及性学习国学,就是要求学好五本书,读懂十个词。
《国学要义》的主要任务是解读品评这五本书和十个词。本人秉持一以贯之的研究方法,这就是解构、建构和以文注文、以人注人,尽量真实、立体和形象地展示国学义理的丰富内容。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运用解构的方法,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经典的作者、文本、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思想特色的角度,分别对五本书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篇运用建构的方法,形成一个整合系统,从概念的历史起源、社会背景、诸子观点和儒家论述的角度,分别对十个词进行解读和品评。无论上篇还是下篇,无论解构还是建构,都是为了帮助读者学习和掌握国学义理。但愿作者有效提供了打开国学大门的钥匙,正确择定了进入国学殿堂的路径,对于读者会有所帮助和启示。
近代以来,国学与我们分离的时间太久了。学习国学,开头肯定会碰到许多困难,但只要不畏难,不放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打开国学大门,步入国学殿堂。一旦登堂入室,就会感受到国学的无穷乐趣。在国学的殿堂里,我们似乎遨游在思维的王国,感觉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我们似乎穿越在历史的隧道,和历史人物一起呼吸,探寻他们的活动踪迹,体悟他们的心路历程;我们似乎漫步在文艺的百花园,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真善美,在恨中鞭挞假丑恶。更重要的是,学习国学,就是在维护中华民族家园,延续中华民族血脉,弘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
作者谨记于丁酉年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