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研究目的
笔者在研读《楚辞》尤其是屈辞的过程中,产生颇多困惑,特别是屈辞中一系列古地理名词,更是阻碍着我对屈辞的深度理解。但是,历来楚辞研究者的注疏中却找寻不到解决困惑的现成答案。例如,屈辞诸多地理名词如“昆仑”是神话虚构还是现实地名?如果是现实地名,“昆仑”又是哪座大山?屈原的游踪为什么要以“昆仑”为中心?以“昆仑”为中心坐标的“流沙”“赤水”“不周”,甚至“西海”“崦嵫”“西极”“黑水”“三危”等地名是神话地名还是现实地名?如果是现实地名,它们具体所指又是哪里?为什么历来楚辞注疏者对这些地理语词的注疏如此分歧?分歧的原因何在?为什么置注家们的注疏于屈辞文本,屈辞不能有前后照应的逻辑关联?是屈原创作的逻辑混乱还是注家们的注疏存在偏误?如果承认屈辞逻辑上有比较清晰的方位秩序,那么注家们注疏的失误又在哪里?楚辞注疏者为什么总是将视域锁定在楚国或者中国?屈辞中到底有没有外来文化因素?如果有,它又以什么面目呈现出来?屈辞诸多难解的古地理语词是否完全只关涉楚境或中国?可不可能会与域外有关联?如果关涉域外地理地名,这些外来地理素材有没有进入屈辞的可能?它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屈原的视野?屈原使用这些外来地理素材有无特别的思想情感寄托?是屈原无意识的选择还是反映了屈原自觉的世界地理观念?这些地理素材在屈原以前或同时的典籍中是否也有遗存?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屈原的地理观念去认识先秦的时代特征?屈原利用域外地理素材创作的旷世绝响为后世乃至中华文化又留有怎样的启示?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笔者的困惑,本论题之研究目的即为试图解答这些疑惑。通过梳理屈辞古地名以及先秦汉初典籍所涉屈辞同类地名,笔者发现屈辞古地名的注疏混乱异常,本论题的研究即试图回答造成淆乱的原因所在。在相关学科的启发之下,笔者得出这样的推论:先秦甚至更古的史前时代,华夏民族一直都与外界保持着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器物文化层面上的,也少不了思想观念的层面。屈原正是这个时代较为特出者,表现于屈辞,大量外来地理地名的使用即为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