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瓜饭楼”斋名的由来
冯其庸先生,名迟,字其庸,号宽堂。
公历1924年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江苏无锡前洲镇冯巷,一个农民家庭里,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就是后来成为学术艺术大家的冯其庸。因为几代都是农民,只靠零星的几小块田地,艰难地维持生计,所以,冯其庸风趣地说自己出身于“稻香世家”。
冯家长年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每到夏秋之交青黄不接的时候,为了填饱肚子,有时用麸皮、青菜煮锅粥,或者是把八九成熟的稻穗割下来,焙干脱壳煮成稀饭;更多的时候,是用南瓜,加上几把米充饥。但因为人口多,自家的南瓜常常不够吃,多亏了好邻居邓季方家,常常送南瓜周济,有时还送一点点米,才勉强度过了几个秋天。冯其庸后来回忆的时候说,南瓜是他家“救命的瓜”,靠了它,才勉强度过了那段饥饿的岁月。由此,他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瓜饭楼”。晚年画画,也常常画“南瓜图”,就是为了不忘记当年吃南瓜度日的苦难经历,也是为了不忘记好邻居的深情援助。
这样的家庭,要供孩子念书,实在太难了。而母亲却抱定了一个信念:就是要饭,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读书,成人。冯其庸九岁入学,每到交学费的时候,都是母亲最作难的时候。一次,冯其庸看到母亲因为几天都没张罗上学费,急得直流眼泪,懂事的他也悲痛起来,母子俩哭在了一起。他因此几次提出不想去上学的想法,都被母亲断然拦住了。最后,终于在母亲艰难的东挪西借中,勉强读到小学五年级。五年中,母亲哭过多少次,流过多少泪,冯其庸想象得到,而母亲的每一次哭泣流泪,他都痛在心上,铭记脑海,这也成了他“虽万劫而不灭求学之心”的不竭动力。
冯其庸的母亲像
冯其庸的父亲与侄儿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