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的一生
孔子行教像(明 佚名)
一提到孔子,人们的脑海里可能马上就会出现一个弓腰驼背、相貌丑陋、不苟言笑、保守落后的老头形象,其实这是人们对孔子的误解。如果仔细读一读《论语》等有关孔子的古代典籍你就会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个善良、开明而且幽默风趣的学者。
人们之所以对孔子产生误解,一方面是因为一百多年来对孔子的批判、丑化,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孔子的生平事迹不够了解。孔子虽然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名人,但人们一般只重视他的思想,不大重视他的生平事迹。而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历史上可以采信的文献又确实很少。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孔子作传,名称就叫《孔子世家》。在《史记》中,帝王的传记叫“本纪”,诸侯的传记叫“世家”,而著名人物的传记只能叫“列传”,按照这个标准,孔子的传记应该叫“列传”。司马迁非常推崇孔子,他将孔子的传记命名为“世家”,把孔子的级别提高了一级。但是《孔子世家》关于孔子的记载也不够详细,从政以后的记载比较多,大多没有确切的时间,而从政以前几乎是略而不述。所以记载孔子事迹的历史文献虽很多,但除司马迁《孔子世家》和《左传》外的记载外,学者们大多不敢采信。近年,由于在出土的西汉竹简中发现了《孔子家语》,学术界才不认为《孔子家语》是东汉王肃伪造的,但学者们往往又不太重视《孔子家语》的价值,所以要想系统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还是不容易的。
孔子晚年自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以下凡《论语》引文均只注篇名)他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奠定了事业的基础,已经能够自立于社会;四十岁通达事理,不会被迷惑;五十岁了解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任何话语都能明白贯通;七十岁以后随心所欲,任何行为都不会违反礼仪规矩。
其实,孔子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空有远大的抱负和治理国家的才干,虽然在鲁国从政三年小试牛刀,但受制于鲁国执政的三家大夫,并没有展现出自己的全部才能。辞职周游列国,在国外席不暇暖,栖栖遑遑,奔波了14年,到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解救世人苦难,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前后奔走了近10个国家,但并没有哪一个国君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为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的舞台,结果饱受艰难困苦,最后不得不黯然回归鲁国。晚年的孔子知道已经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也就失去了往日从政的热情,为了能将自己的思想流传下去,他集中精力整理古代文献,七十三岁时赍志而终,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根据孔子的自述和他一生的形迹,结合《论语》记载,梳理一下孔子的一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