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春秋》佚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对于唐宋《春秋》学,近世以来学者已多有研究。其研究大况,概而言之,主要有三:

其一是对关涉唐宋《春秋》学的通代或断代学术史的综合研究。如皮锡瑞《经学历史》(1907),马宗霍《中国经学史》(1936),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1984),章权才《宋明经学史》(1999),吴雁南《中国经学史》(2001),李学勤、朱汉民等《中国学术史》(2001),张立文、祁润兴《中国学术通史》(2004)等著作,此类著述有助于从宏观层面了解唐宋《春秋》学的学术大背景和发展粗线条。

其二是对包含唐宋《春秋》学在内的通代或断代《春秋》学史的专门研究。如牟润孙《两宋春秋学之主流》(1952),宋鼎宗《春秋宋学发微》(1983),杨向奎《宋代理学家的春秋学》(1989),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1992),赵伯雄《春秋学史》(2004),戴维《春秋学史》(2004),江右瑜《唐代<春秋>义疏之学研究——以诠解方法与态度为中心》(2007),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2008),侯步云《北宋春秋学研究》(2009),葛焕礼《尊经重义: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的新<春秋>学》(2011)等论著探讨了唐宋《春秋》学的一些重要学者、著述、学派及其发展特点,有助于考察和建立唐宋《春秋》学的基本观念及其演变架构。

其三是对唐宋《春秋》学重要学者和著述的个案或专题研究,其中最为学者关注的是啖赵学派和胡安国及其《春秋传》。研究啖赵学派者,如张稳《啖赵陆三家之<春秋>学研究》(1999),林庆彰、蒋秋华主编的《啖助新春秋学派研究论集》(2002),而后者更是荟萃了研究此问题的诸多有价值论文。研究胡安国及其《春秋传》者,如罗清能《胡氏<春秋传>研究》(1989)、简福兴《胡氏春秋学研究》(1997)、宋鼎宗《春秋胡氏学》(2000)等专著以及卢钟锋《论胡安国及其<春秋传>》(1982)、章权才《胡安国<春秋传>研究》(1995)、浦卫忠《论胡安国<春秋传>的思想》(2001)、王江武《胡安国<春秋传>研究》(2008)等专文都对此问题有较深分析。此外,对其他重要学者和著述亦不断有研究论著出现。如孙复,有林玉婷《孙复<春秋尊王发微>研究》(2001)。刘敞,有罗清能《刘敞春秋学研究》(1987)、冯晓庭《宋人刘敞的经学述论》(2000)、张尚英《刘敞春秋学述论》(2002)。孙觉,有刘德明《孙觉<春秋经解>解经方法探究》(2004)。程颐,有斋木哲郎《程伊川的春秋学》(2004)。苏辙,有刘茜《苏辙的春秋学与诗经学》(2007)。崔子方,有陈群分《崔子方春秋学研究》(2007)。叶梦得,有姜义泰《叶梦得<春秋传>研究》(2004)。魏了翁,有陈仕侗《魏了翁及其<春秋左传要义>研究》(2000)。朱熹,有蔡方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第十章《朱熹的春秋学》(2004)。吕祖谦,有林建勋《吕东莱的春秋学》(2001)、李解民《<春秋集解>为吕祖谦撰考》(2005)等。这些专人专书的个案或专题研究皆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比较深入地认识唐宋《春秋》学。

综览唐宋《春秋》学的研究现状,应该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积累不少,但也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即:现有研究缺乏对唐宋《春秋》佚著佚说的全面钩沉和整体把握。现有研究对唐宋《春秋》佚著佚说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迄今为止,尚无系统研究唐宋《春秋》佚著佚说的专著。学者不仅未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论题,而且连零散式的附带论及也不多。现有研究多仅凭今传通行著述为据立说,未能在材料上有所增广和突破,故而对唐宋《春秋》学中许多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分析。学界对唐宋《春秋》学佚著佚说的忽视是有原因的,一则唐宋《春秋》著述虽然绝大多数亡佚不传,但唐代仍有十余部,宋代仍有七十余部流传下来,这九十余部著述本身就是规模庞大的《春秋》学文献,材料已复不少,学者们似无暇他顾。二则因为辑佚崇古的心理,学者对于唐代佚著佚说还略有涉猎,对于宋代这样的近古时代有着相当严重的忽视心态,如马国翰、黄奭等人辑佚书即皆不及宋人。故近世以来对唐宋《春秋》学的认识主要也就是以此数十部著述为依托,并且尤其集中于比较重要的一二十位名家,一些通代性或断代性的《春秋》学研究专著以及诸多博硕士论文、单篇论文大率如此。这种研究状况固然有其合理性,毕竟这数十部著述是唐宋《春秋》学中的精华,能够代表唐宋《春秋》学的主要成就,但著述的存佚除了自身品质的原因,也有各种各样偶然的因素,唐宋时代有相当数量曾在当时以及后世发生过重要影响的《春秋》著述亡佚失传,以致湮没了许多学术真相。要使唐宋《春秋》学的研究更充分更深入,还是得尽量占有资料。因此,对唐宋《春秋》佚著佚说的辑考论析就很有必要了。辑考所得新材料的出现,势必会带来新的认识。

有鉴于此,笔者撰成这本小书,旨在通过辑佚考证,获取唐宋《春秋》佚著佚说之新材料,探究佚著之体例、流传以及所涉学术史上一些为人忽略的重要问题。私心悬揣,这似可为观察唐宋《春秋》学提供一个新视角,有助于为研治唐宋《春秋》学打下更加坚实的文献基础,有助于唐宋《春秋》学者和著述的个案或专题研究,有助于尽量全面认识唐宋《春秋》学发展演变的历史真相。由于现存唐宋《春秋》佚著佚说较多,无法在短时间内作全面辑考,因此笔者考虑到学者和佚著的重要性、影响力以及关联性,选择辑佚考论了十多家曾在学术史上发生过较大影响的佚著。又鉴于“说《春秋》者,莫夥于两宋”,宋代著述远逾唐代的实际情况,辑佚考论以宋代为主,唐代亦专注于中唐以后,一则相对而言中唐之前佚著佚说保存本来不多,二则中唐之后《春秋》学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直接促使了《春秋》宋学的形成,可视为宋学前驱,便于考论主题的相对集中。

本来,辑佚考论比较适合做专人专书的个案研究,但本书所涉及的人物和佚著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些内在关联。因此,笔者依据时代、学派的发展次第和内在逻辑划分了章节。全书共分六章十八节,前有《绪言》,后有《附录》。《绪言》主要考察历代《春秋》著述载录整体情况以及唐宋《春秋》著述存佚情况,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缘由、动态、目的和最终结论。《附录》则载录《唐宋<春秋>著述简目表》,对唐宋时代的《春秋》著作和论文简目作了全面辑录通计,以供学者参考。

第一章《中晚唐新儒》考论中晚唐李瑾、陈岳《春秋》佚著。今辑考李瑾《春秋指掌》佚文凡四十一条,能在今传《春秋左传正义》考知对应来源者有三十八条,且文辞与所据原文基本相同。《春秋指掌》可视为《春秋左传正义》的唐代节抄本。《春秋指掌》佚文颇有衍脱讹误,但亦有足可校正今传《春秋左传正义》者。特别是有三条佚文在今传《春秋左传正义》无对应来源,这三条也应节抄自《春秋左传正义》,而所据原文今传本皆阙脱。陈岳《春秋折衷论》元明以来亡佚不传,今辑考佚文凡二百三十三条,几复原书条目十之六七。原书之体例,是先列经文,次列三传解释,再列作者意见,最后指出三传何者“得其旨”或“失其实”。杜谔《春秋会义》所引佚文颇可校正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所引二十七条之阙脱讹误者。陈岳受到啖赵《春秋》学派的深刻影响,其说经方式、说经内容、说经取向都与之有相近之处。同时陈岳又多有发展,在具体经说上与啖助、赵匡、陆淳解说颇有不同。陈岳对唐宋之际《春秋》学的演变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宋初三先生》考论宋初开风气之先的代表人物孙复、胡瑗、石介之《春秋》佚著佚说。今辑考孙复《春秋总论》佚文凡三十二条。《春秋总论》所论之范围皆《春秋尊王发微》所论及,而且二者绝大部分论说都是义旨相同和互补的,二者高度一致,但有三条论说义旨全然不同。又唐顺之《荆川稗编》、程公说《春秋分记》曾四引“孙复曰”,这四篇文辞均系孙复《春秋》佚论,盖出于亡佚之《睢阳子集》。杜谔《春秋会义》所引“胡氏曰”二十二条、“胡氏论曰”四条,皆系胡瑗《春秋论》佚说。此外,《黄氏日抄》、《春秋阙疑》等书中亦存不少胡瑗佚说,综辑凡得八十二条。胡瑗佚说中有一些与孙复《春秋尊王发微》不仅旨意相同,而且连文辞都相近甚至完全相同,这与胡、孙二人早期同学十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胡、孙二人都受到啖赵学派“舍传求经”新学风的深刻影响。在褒贬问题上胡瑗远较孙复平允实在。石介撰有《春秋说》,今辑考佚文凡八十四条。《春秋说》原书体例大概是先条列所要阐释的经文,再次以解说,形同札记。在具体经说上,《春秋说》佚文与孙复说相同和互补者占据绝大多数,足见二人《春秋》学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不过石介仍然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并非亦步亦趋。

第三章《庆历诸家》考论庆历新经学重要参与者李尧俞、孙觉、黎錞之《春秋》佚著佚说。李尧俞《春秋集议略论》早佚不传,今辑考佚文凡一百五十三条。原书之体例与陈岳《春秋折衷论》相似,但在论说中时时涉及其他相关经文,实际上有着通论的功用。而为了避免重复累赘,李尧俞往往用“互见法”。原书每卷字数较少,篇幅不大,完整的每论盖二百字左右,多要言不烦。与宋初诸儒深受啖赵学风影响一样,李尧俞也是评骘诸说,辩驳得失,对于三传及诸家注说皆有取有弃。值得注意的是李尧俞“采陈岳《折衷》”。孙觉《春秋经社要义》成书后不久即为杜谔《春秋会义》所征引,可见此书在当时受到相当地重视。今辑得佚文凡五十七条。原书体例大概是先分门别类,再悉列同类例相关经文,然后加以综合解说。孙觉受到啖赵学派影响,于三传、啖、赵以及胡瑗、孙复皆有取有弃。《春秋经社要义》与《春秋经解》分别代表孙觉青年和中年两个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其间有延续,有深化,也有改易修正。黎錞以《春秋》学知名士林,其《春秋经解》自明之后亡佚不传,今辑考佚文凡二十三条。“以经解经”是黎錞《春秋》学最大特色,这是对前代特别是啖赵学派以来解经新风的继承和发展,在宋代新的学术环境下尤具有方法论的启迪意义。南宋《春秋》名家赵鹏飞就受到黎錞的深刻影响。

第四章《程颐及其门人》考论伊洛学派之程颐及其门人刘绚、杨时之《春秋》佚著佚说。李明复《春秋集义》征引程颐《春秋》学说三百余条中有十六条原文逸出《二程集》之外,当系程颐《春秋》佚说。其中有九条在《二程集》有类似的说法,甚或文辞亦有相近者,其他七条则在《二程集》找不到类似的说法,这是值得重视的新材料。佚说中有数条与今《二程集》文字有所出入,或可补正阙误,或可两说俱存。李明复《春秋集义》所引《程氏学》与《程氏杂说》皆系刘绚《春秋传》佚文,今辑考凡得一百八十四条。单从著述完成先后来看,程颐撰作《春秋传》应该还参考了刘绚《春秋传》,而不是相反。刘绚《春秋传》对程颐《春秋》学主要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绍述其说,二是推广其义,三是补其未及。刘绚对程派《春秋》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胡安国《春秋胡氏传》明标称引刘绚之说的例子不多,大量的是参考吸收后进一步发挥与深化。杨时《龟山集》多有论及《春秋》者,卷八《经解·春秋义》尤为集中。今辑考杨时《春秋》说见于《龟山集》者凡二十四条,其他佚说凡十七条。杨时对胡安国“元即仁”说和“夏时冠周月”说进行了最早批评。程颐将传统《春秋》学纳入到其理学体系,刘绚、胡安国也沿此路数推而广之,而杨时则甚少见此以“天理”、“人欲”为范畴的程门理学色彩。

第五章《程门后学》考论程门后学胡安国、王葆、程迥之《春秋》佚著佚说。《四库全书》本《豫章文集》卷一六《附录下》载有《答罗仲素书》,此乃胡安国佚信。此信可以证实胡安国与罗从彦存在着学术交往。李明复《春秋集义·纲领》卷中引述《论宋氏<春秋驳议>书》,反驳了宋氏《春秋驳议》对啖、赵、陆的过分诋毁,当系胡安国佚信,所驳“宋氏”应该就是宋祁。又《春秋集义·纲领》卷上引述胡安国《论<春秋传序>书》、《论贼不讨不书葬书》、《论叔孙婼公孙归父卫辄父子书》,亦皆为胡安国佚信,皆曾收载于胡安国《文集》。诸信文义多可与《春秋胡氏传》相关内容相互参证。王葆《春秋集传》实为其毕生心血所在,今综辑佚文凡一百七十五条。王葆说经既有全局观,又重数据,论说明确,洞明世事,富有说服力。兼之工于考证,说事细密,时有精邃之论。王葆推崇程颐、胡安国,在说经宗旨、方法上受到二人影响,但在具体经说上则多有修正补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葆与胡安国之异同,陈振孙称“其说多用胡氏”。应该说,王葆对《胡传》地位的上升起了一定促进作用。《宋史·程迥传》所载程迥“寓居鄱阳之萧寺”,韩淲所称程迥之“归老鄱阳”,其实是依“女家”终老。程迥《春秋传》与《春秋显微例目》自明以后亡佚不传,今辑考佚文凡三十五条。程迥《春秋》学有其师承渊源,其学博采三传及诸家注说,而多断以己意,善辨析书法义例,精于考据,思虑缜密,往往于事件发生年月之差互中侦获真相,富有洞察力,见事敏锐明通。

第六章《浙东学人》考论浙东学派之项安世、薛季宣、吕祖谦之《春秋》佚著佚说。项安世《项氏家说》自明初以后渐佚不传,今传本乃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裒辑成编。《项氏家说》原本当有《春秋》卷,而今传本无之,实整卷缺佚。元时曾有《春秋家说》别本单行。今辑考佚文凡得二十八条。项安世说《春秋》多洞察隐情,明彻深刻,保持了浙东学术的“通世变”的本色。薛季宣《春秋经解》和《春秋指要》二书自明以后亡佚,今辑考佚文凡得一百七十二条。薛季宣解《春秋》多用问答体,采用了“以经解经”的路数。薛季宣“通世变”的解经宗旨,奠定了永嘉学派《春秋》学之基础,至其弟子陈傅良遂发扬光大,《宋史·陈傅良传》言“得季宣之学为多”洵为不虚。吕本中和吕祖谦二人皆撰有《春秋集解》。《春秋胡传附录纂疏》引“东莱吕氏曰”凡七条,其中六条都能够确定是引自吕祖谦的《春秋集解》,但这六条论说全不见于今传《春秋集解》。这充分证明宋元诸儒援以为据的吕祖谦《春秋集解》与今传《春秋集解》不是一书,吕祖谦《春秋集解》已经失传,今传《春秋集解》作者是吕本中。今传《春秋集解》屡屡可见的“吕氏曰”引自吕本中《春秋解》。又今传《春秋集解》所引数条“东莱吕氏曰”来历有问题。

对于佚著佚说的移录与整理,较好的做法是像清儒如马国瀚、黄奭那样编辑成专书,以便学者参考引证。笔者在本书撰写中,本来也想将辑考整理的佚著佚说编辑成附录部分,但考虑到这样的辑佚汇编篇幅太大,作为附录不大合适,而如果编入正文,则又有损于行文体例,不便于考论的展开。因此对于佚著佚说的处理,笔者考虑再三,决定采用现在这个折衷的方法,不移录全部原文,只编制佚文条目表,指明出处来源,并附以简要备注,这种移录方式似可称为辑目式。辑目式一则简便,二则直观,篇幅不大,信息不少,检索方便,学者自可按图索骥。同时又在行文中节省了大量篇幅,使往下的考论不至于被佚文材料所淹没,便于研究主题的相对集中。因为笔者关注的不仅仅是佚著佚说的辑考,而且更是希望通过辑考所得新材料,对作者和佚著本身的成书、体例、著录、流传、与相关著述和学派之关系,以及所涉其他问题进行考论,揭示并探究长久以来唐宋《春秋》学研究中一些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当然,笔者也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将这些佚著佚说整理编辑成专书单独出版。

这本小书是笔者对“唐宋《春秋》佚著佚说”这一课题的初步研究结果,还有大量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由于此课题牵涉深广,笔者囿于水平和时间,辑证考论或有未逮,诬谬不足之处,尚祈方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