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晏婴的哲学观点
晏婴是齐国的一个有名的开明政治家。《晏子春秋》这部书据说是他所作,但实是晚出的,不能作为讲晏婴思想的根据。这里所讲的关于晏婴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左传》的材料。《左传》记载说,齐国的国君生了病,认为是祝史祷告鬼神没有效果,想责罚祝史。晏婴指出,国君“斩刈民力,输掠其聚”,过分剥削人民。祝史祈祷,只能说谎,当然不会有好效果。他说:“民人苦病,夫妇皆诅。祝有益也,诅亦有损。……虽其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左传》昭公二十年)他反对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劳动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主张减轻剥削和压迫,反对倚赖鬼神,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左传》还记载他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在第一章里,我们已讲到郑国史伯讲“和”的一段话。晏婴的这一段话,也发挥这个思想。他指出“和”与“同”不同;同是简单的同一,这不会有丰富的内容。晏婴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水再加水,还只是水的味道,在味道上说,是简单的同一。琴声再加琴声,还是琴的声音,就声音说,也是简单的同一。“和”是集合许多不同的对立面以得一个新的统一。晏婴说,“和”譬如厨师做的汤,其中有鱼,有肉,有各种的作料,加上火力烹调,这样就可以“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就是说,其中个别的味道有不及的,在新的统一中得到补充,有太过的,在新的统一中得到调节。音乐也是这个样子,必需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相成”、“相济”,才能成为一个乐章。一个人的见解,不会整个的全都正确,也不见得整个的全都错误。正确和错误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照晏婴说,臣对于君,如果“君所谓可”臣亦说可,“君所谓否”臣亦说否,这就是“同”。应该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也是“相成”、“相济”(同上)。不同的意见,在一起得到一个新的统一;这就叫做“和”。晏婴的这种思想,对于对立面的统一的辩证的关系有相当的认识。但是,也和第一章所说的史伯一样,他还是没有看到对立面的矛盾而只看到对立面的统一。他对于统一的了解也还只是调和;这就是所谓“和”。晏婴关于“和”与“同”的理论,反映了一部分开明贵族的改良的观点,企图用这种说明,限制国君的专断,调和君臣的矛盾和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