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硖石才子 闻名遐迩

割肉疗亲的孝子

1894年对年仅13岁的蒋方震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

这是大清光绪二十年,岁在甲午,于国于家都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于国,有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冲击的中日甲午战争,于家,则有父亲的因病去世。对蒋方震来说,真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忧心。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在朝鲜正式爆发。消息传来,举国震动,蒋方震所在的硖石镇也不例外。从上海和杭州归来的人不断传来有关战争的最新动态,使蒋方震对数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有了大概的了解。他和张宗祥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找报纸,查地图,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希望本国军队能大获全胜,像明代大将军戚继光横扫倭寇一样把日本鬼子赶到海里去。当时,蒋方震的堂兄蒋方泰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为增加对时事的了解和认识,方便答题,蒋方泰从别人那里借来《申报》阅读,遇到重要的文章,就叫蒋方震替他抄写下来。这为蒋方震了解国内外大事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他眼界大开。

在此之前,他的目标只是科举仕途: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他师从倪勤叔,苦读圣贤之书,勤练八股文章,为的是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以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但是,甲午战争和《申报》带给他极大的震动,使他认识到大清已今非昔比,世界已非中国独尊。通过《申报》这个窗口,他才知道“有所谓外国学问者”[1]。这为他后来放弃科举,执意出洋留学埋下了伏笔。

战争期间,平壤、牙山、大东沟、九连城、威海卫、刘公岛等地名,经常挂在蒋方震的嘴边。他还在一个邻居的家里看见过一张大地图,对中日进行大搏杀的东北地区有了初步的认识。

由于清军在战场上连连失利,国内舆论大哗,主持战争大局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首当其冲,遭到国人的猛烈抨击。蒋方震在《申报》上看到一篇大骂李鸿章的文章,使他吃惊不小。李鸿章何许人也!李氏进士出身,是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功臣”,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心腹大臣,其在当时的名誉和地位如日中天,居然有人敢公开骂他,的确使少年蒋方震大长了见识。

就在蒋方震为国事忧心的时候,海盐传来了父亲病危的消息。蒋方震匆忙赶赴海盐,在父亲的病榻前侍疾,亲奉汤药,以尽人子之孝。父亲生来身弱,加上郁郁不得志,竟至一病不起,把自己未曾实现的心愿都寄托在独子蒋方震身上。父亲只有43岁,正值盛年,遽尔离世,留下孤儿寡母无依无靠,众亲友闻知,皆不胜唏嘘。方震母子,更是哭得死去活来。

蒋方震扶父亲灵柩归葬硖石祖茔后,与母亲在老家安顿下来。他们仅靠数量不多的地租为生。生计虽然艰难,母亲却没有让方震辍学,而是一面督责方震努力学习,一面替人修补竹衫贴补家用。母亲并不因方震是独生子而溺爱放任,相反,她对儿子的任何过错都不轻易放过。方震的言行凡有不当之处,她必痛加斥责,使他真心悔过,事后母子二人往往抱头痛哭。蒋方震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做事认真,勇于承担责任,且两袖清风,不尚奢华,与母亲的教导不无关系。

蒋方震办理完父亲的丧事回到学堂后,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战场上的清军节节败退,大局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早在上年10月下旬,日军即已占领朝鲜全境并攻入中国境内,攻城掠地,如入无人之境。1895年1月,日本海陆军分路合击威海军港。2月12日,威海卫失守,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遭受到了空前的失败。朝野虽有主战之士,战场已无善战之将,清廷见大势已去,斗志全失,只求苟安维持,乃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求和。主持战局者是李鸿章,主持和局者还是李鸿章。世上之事,原本就难说得很。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朝鲜的完全独立和自由;(2)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2亿两;(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可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上述口岸搭客装货;(5)日本臣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设立工厂、输入机器,等等。

消息传来,舆论哗然,普天同愤,皆指李鸿章为卖国贼,人人可得而诛之。聚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反应尤烈。5月2日,康有为召集1300多名举人在松筠庵开会讨论此事,会后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割地弃民赔款的严重后果,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以挽危局而救国家。他们提出四项救亡图存的良策:(1)下诏鼓天下之气;(2)迁都定天下之本;(3)练兵强天下之势;(4)变法成天下之治。他们还提出了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和教民之法三项变法建议。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蒋方震通过伯伯蒋学焘的来信获悉了京城的许多事情。蒋学焘是光绪庚寅年(1890年)恩科进士,1895年恰好赶赴京城补行殿试,知道“公车上书”的来龙去脉。他还写了一篇文章,但没有被举子们采用。他写来的家信蒋方震都看过。战败求和与“公车上书”等事件对蒋方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成年后弃文从武,终生致力于中国的国防建设,其动机实肇始于此。

过了一个多月,倪勤叔先生的案头就摆上了《公车上书记》和《普天忠愤集》两本书。两书都与刚刚结束的中日甲午战争有关。等倪先生出去或者睡午觉时,蒋方震就翻看这两部书,由于古文已有了很好的基础,他很容易读懂书中的内容,这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了。

就在蒋方震怀着丧父之痛发奋读书时,母亲又得了一场大病,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他肩上的担子又平添了几分重量。

母亲病得不轻,数次延请良医诊治,均不见效。看到母亲一天天消瘦下去,蒋方震的内心十分痛苦。父亲已离世,如果母亲再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将成为无父无母的孤儿,何以自立于人世!然而,医药无效,如之奈何?蒋方震决心仿古人割肉疗亲的故事,以至诚感动上苍,挽救母亲的生命。他读过《孝经》,熟知二十四孝的故事,对曾祖母马太安人割肉疗亲的往事也有耳闻。祖先能做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做呢?

他悄悄到厨房里,忍着锥心刺骨的巨痛从左臂上割下一块肉来,放到锅里熬成肉汤,侍候母亲喝下。他的一片孝心没有白费,自从喝了肉汤,母亲的病大有起色,日见好转。方震在读书之余,还劈柴挑水,烧火做饭。由于年幼,他没有包扎好左臂上的伤口,致使伤口感染化脓,疼痛异常。他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强忍不说。过了几天,母亲见他左臂不能伸展自如,且面现痛苦之色,强行将他的衣服脱去看视,才知道了真相。母亲感其孝心,抱子痛哭,方震也忍不住大哭一场。母亲赶紧为方震请医用药,包裹创口,才得以治愈。

从此,“神童”蒋方震又得到了“孝子”的称誉,蒋方震割肉疗亲的故事遂在海宁和海盐传扬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