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咳嗽
肺为华盖,其气清肃下行。外感内伤累及于肺,肺失宣降,多发咳嗽。《内经》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明·张景岳:“咳症虽多,无非肺病”。咳嗽虽然是一种轻症,但最为难治。所以不少医者认为“咳嗽无正方”。一般情况多因伤其肺气则令人咳,动其脾湿则嗽,不止于肺,不离于肺。《脉经》说:“浮紧风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治则以清痰理气为主,寒热分导,肺胃并调,旁及脏腑,使肺气清而咳嗽不作,脾气和而痰症不生。总的原则是润肺、祛痰为主,肺润痰清则咳嗽自愈。有些医者,见咳止咳,留疾于肺,实为错误的治法。至于久咳,蕴痰已无,再行止咳。
肺主气,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司呼吸,外合皮毛。外邪入侵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卫受感,肺气不宣,失于肃降,影响肺之呼吸,因而引起咳嗽,这类咳嗽,多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人体感受外邪不同,因而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别,有风热、燥热之分。风为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多随风邪入侵,先伤肺系。外感之咳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还未在肺。陈修园认为:“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虚,吸之则满,只受本脏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唉。”
风热咳嗽,一般多咳而不爽,痰盛稠黏,头胀咽痛、口渴、身热、恶风、有汗、舌苔薄黄、脉浮数,此即当今常说的“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这样的咳嗽,用药不必过重,因为轻可去实。吴鞠通说过:“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这是临床经验。
夏令外感,暑多挟湿,见证较为夹杂,咳嗽多伴胸闷,有时有热而无汗,鼻塞声重,咳声如雍,湿犯中焦,胃失和降,仍以轻可去实为治则,祛痰湿,宣清肺里。
有些咳嗽主要以咳痰为主,痰盛,时清稀时浓浊,治疗的原则是清金化痰为主,治痰先清气,气降则痰自清。治痰以二陈汤为主,有些医者常于方中加入贝母,以求止咳,盖贝母与半夏同方,润燥有别,不适宜同用。
咳嗽之症,尚有湿痰咳嗽、凉燥咳嗽、痰燥咳嗽等辨证之分。掌握上述原则便可以了。临床随证增减即能应对。当然阴虚肺劳的咳嗽,肾不纳气的咳嗽,应另作考虑。
总而言之,不管什么性质的咳嗽,第一要润肺,第二要祛痰,任何时候不应放弃这个原则,肺润痰去,何愁咳嗽不止。
处方:射干15g,荆芥10g,桔梗10g,白前10g,紫菀10g,枇杷叶10g,青天葵15~20g,龙利叶15~20g,黄芩6g,大青叶15g,甘草3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两次内服。
加减法:初期可加浙贝母10g,顽咳久咳加百部10g,咳而带喘加麻黄5g、紫苏子10g,痰盛加茯苓20g、半夏10g,并发气喘者,尚可加入吉祥草20g,有气肿者加水松枝30~40g,肺积液者加葶苈子15g、大枣10g、茯苓20g。
本方适用于各种咳嗽,效果确切而疗效快,非其他治咳方可比。小儿的咳嗽,无特殊并发症者,只用青天葵、龙利叶、桔梗三药加蜜枣2~3枚,即使缠绵日久的百日咳,连服数天,也可药到病除。这是一首广谱治咳嗽的有效方剂。现已作为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院内制剂使用多年,用量为首,疗效深得广大群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