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经济数据和柴米油盐之间不得不说的关系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虽然我们有着摩根、凯恩斯等伟人所可望而不可即的宝贵资源,但大多数人并未利用好这些数据资源。这些人并不知道,在现代社会中,不了解经济数据可能会让只涉及柴米油盐的小日子也变得艰辛起来。
芝加哥大学告诉我们:“科学即是测量”。在经济方面,测量是通过经济指标和数据体现的。什么是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名称及其数值”这么专业的答案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说得出口,但如果让大家举几个经济指标的例子,那么大家一定如数家珍。究其原因,实是因为经济指标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要看国家兴衰,我们可以看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GDP)。要看个人生活,我们可以看个人平均收入、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即CPI)。看投资,我们可以看利率、看股票指数等。
我们虽然都会对这些经济指标有所耳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了解它们。实际上,大多数人看到经济数据也不知道它们究竟表示什么。更糟糕的是,信息发达的今天有着一批又一批能够解读这些数据的精英和专家,这使得本来应该能够获得数据这一优势变为了很多人的劣势。
再遥远的数据对每个人也或多或少会有影响,即使作为平头小百姓的我们生活涉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像传说中的“蝴蝶效应”一样,千里之外的异国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也能让我们的柴米油盐的价格变得不同。在庞大的世界经济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关联性的,而数据正是测量这种关联性的最佳工具。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变化。
当然,有一些数据在经过数十年耳濡目染之后已经是老少皆知,比如我们每年都会听到数次的“老朋友”—GDP。对经济略有了解的人可能也知道,GDP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这些人也许还知道,我们在分析GDP时都会注重两个数值,一个是GDP本身,一个是人均GDP,即用GDP除以一国人口数量所得的数值。GDP本身常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经济表现和经济实力,而人均GDP则被用来测量每个人创造的经济价值究竟几何。
GDP被称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事实是否如此?GDP的数据究竟是怎么收集的,又是怎么计算的?用其来衡量经济状况,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即使使用GDP是无碍的,是否这项数据在某些方面会以偏概全、有失公允?以GDP作为国家发展的指标究竟是对是错,各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GDP和我等一介小民的柴米油盐又有何关系?只有在了解了以上问题的答案后,我们才算对生活的世界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GDP这一数据虽被当做了测量经济发展的最佳指标,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首先,GDP只是关于国民生产的金钱总额,并不关注当地人民究竟是在生产和消费什么。从GDP的角度来看,吸烟和吃维生素片保健是一样的,虽然吸烟会导致大批烟民、大批二手烟受害者得病,吃维生素则能保持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吸烟甚至“更好”。香烟不但更贵,而且得病的人还需要治病,这又促进了消费。仅从GDP分析,我们无法看出经济活动究竟是有效、有益的,还是有害、浪费的。
只关注金钱总额也使得GDP忽略了那些没有包括在市场行为之内的经济活动。天涯社区以及中国许多社区上皆有大量的网友笔耕不辍,撰写着各种各样的作品悦人悦己。但在GDP看来,这种百花齐放的精神生活远不如一个网络“水军”来得有价值,因为网络小说很多是免费阅览,而“水军”至少每发一篇回复就会有报酬。
由于GDP基于金钱价值,因此其无法体现质量的改善。我三年前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是4000元,现在去看,发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还是同样的价格,但其配置和我的老电脑简直就是天上地下。作为消费者来说,我显然是欢迎这样的科技进步的,因为这让我们可以获得更好的商品。但在GDP冰冷的眼中,这样的改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台价值4000元的电脑无论配置如何,都只为GDP贡献了4000元。
除了上述问题,GDP的另一大缺陷就是不能体现出经济体内的不公平。即使平均到每个人,人均GDP也无法客观地体现一个地区内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经济收入。虽然一般来说GDP越高,当地每个人的收入就越多,但GDP本身无法体现出一个地区的贫富差距。如果一个地区住着499个赤贫人员和1个每年创造5000万美元的私募基金经理,那么该地区的人均GDP依然有10万美元。
由于GDP的这种缺陷,因此人均GDP经常被用来“迷惑”普通百姓。在美国,政府一直宣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老百姓的收入在不断提高,大多数老百姓却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穷了。这时政府拿出一个人均GDP来,向老百姓证明他们的收入一直在稳步上升。
人均GDP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07年金融危机之间的60年中几乎是毫无中断地不停上涨,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从中获得了同样的收益。在1950年至1970年,美国人无论贫贱,每年的收入都增加了3%。但在1970年至2000年期间,美国收入最高的1%的人群收入增加了3倍,而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则只增加了不到15%。
中等收入者不愿被落下,这使得他们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到了2007年,美国一般家庭的工作时间比1950年要长很多,而且现在的家庭一般是夫妻二人都在工作而非丈夫一个人养家糊口。然而,这并未缩短这些中等收入者和高等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因为高等收入者的收入增长速度比中等收入者要快很多。
和60年前相比,美国的中产阶级确实比之前的收入要高很多,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更辛勤的劳动而非美国经济的水涨船高。与此同时,这些中产阶级被高收入者落得愈来愈远。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非问题,因为人们应该对比自己的进展而非和他人攀比,所以中产阶级应该庆幸于自己收入的提高。
任何对人们心理有所了解的人都该知道,人们的幸福并非完全来自于和自己的对比。实验发现,一个人得到1000美元的快感和看到竞争对手丧失1000美元的快感是相同的。除了这种竞争心理之外,人对公平也有天生的渴求。
在一个名为“通牒游戏”的实验中,科学家找来两个实验者,并拿出100元钱由甲方决定这笔钱该如何在两人之间分配,但乙方有权抗议。如乙方抗议,则双方都得不到任何钱。如果按传统经济学去分析,那么甲方的最佳策略是给乙方1元钱,因为甲方能够留下最多的钱,乙方也会接受,因为对于乙方来说这是聊胜于无,总比一文不得好。实验结果证明,甲方给乙方1元是不智的,因为乙方会因为不公平而宁可自己一文不得,这也让甲方前功尽弃。结果显示,即使甲方提议是七三分成,也有50%的可能性会被乙方拒绝。
因此,美国普通老百姓的感觉是没有错的,虽然他们的人均GDP确实有所增加,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也在加倍,而且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公平。这些问题使得一般美国老百姓的生活确实变得大不如前。
除了数据内在的缺陷之外,GDP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只能测量和体现经济发展,但不能体现没有市场价值却同样重要的东西。比如,环境对于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但GDP并不考虑环境,因此无法辨别环保企业和污染企业。在GDP看来,这两者唯一的差别就是哪个企业能够产生更高的价值,却无法体现污染企业对社会的间接伤害。
由于GDP的种种问题,用GDP作为经济的唯一指标是不明智的,因为强调GDP既不能保证经济能够健康的成长,还会导致过度迷信于GDP的国家领导将注意力完全投向经济发展,从而忽略了幸福生活的其他重要因素。如果国家发展真正的目标是能够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更开心,那么目前的GDP指标明显不够注重老百姓的健康、教育、环境、幸福、社交及政治参与度等方面,因此无法真正地体现一个地区的生活水平。
由于存在许多问题,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只依靠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很难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GDP不等于健康、不等于快乐、不等于生活质量。也就是说,GDP高了不代表每一个人都能活得好。因此,即使GDP真的能够真实全面地展现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它也不应该成为全部焦点的所在。在关注GDP的同时,经济增长应该是一个国家的唯一目标吗?我们是否应该打造一个更完美的数据来反映一个地区人民的真实情况以及发展水平?
了解GDP这样的经济指标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我们走向通过经济数据了解生活和世界之路的第一步。即使我们不去了解别的指标,只去了解GDP和我们生活之间的各种联系,都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更多的经济数据,比如上述的个人平均收入、消费者物价指数、股票指数、利率等,那么自然更佳。了解经济数据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和保存更多的财富和价值,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
深入了解经济数据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不容易被他人“忽悠”。如同美国谚语“枪不杀人,人杀人”说的一样,经济数据再重要也不过是一个工具。如果我们自己不去了解经济数据的含义,那么难保不会有“一小批别有用心的人”企图用经济数据来误导我们。虽说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如果有人通过混淆经济数据让我们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结果,那就变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本书的宗旨即是告诉大家这些可望而不可即的经济数据究竟是什么。报纸、电视还有网络上漫天飞的各种数据中,到底哪些是重要的。之后,我们将探讨这些数据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为什么会有无数英雄为其折腰,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又该如何从中获益。
鉴于几乎每个经济数据都影响到诸多利益方,我们将着重解释三方面,即这些数据究竟是如何影响到政府政策、公司运营和小百姓生活的。虽然分为三方面来写,但实际上各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相互影响。对于这些关系和影响,我们也将介绍些和我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部分。
最后,我们将讨论能够在这些数据身上耍的“鬼把戏”。只有在知道如何在这些数据上动手脚,我们才能知道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数据是否被动了手脚,以及如何通过被动了手脚的数据还能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了解身边的世界和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全书的结尾,我们将讨论经济和经济数据的意义。是否真的是GDP越高,我们的生活就越快乐?在这些形而上学的讨论之前,我们必须知道GDP和CPI这样的英文缩写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将是本书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