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打开市场的黑匣子

——《重新发现市场》读后感

法规局 周艺燕

对于现代社会的每个人而言,市场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在以各种方式与各种市场打交道:吃饭、购物、工作以及投资。然而,我们真的了解市场吗?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阅读了约翰.麦克米兰的《重新发现市场》。

这是一本有趣的经济学通俗读物,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了很多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市场:从荷兰的鲜花市场到纽约证券交易所,从易趣网的在线拍卖到卢旺达难民营的原始商业,从日本筑地海产市场到体育赛事转播权竞价等。在讲述这些市场故事的过程中,作者为我们打开了“市场”的黑匣子,解读了市场的奥秘。这里,结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谈三点体会。

一、市场的基础是具有独立决策能力的市场主体

什么是市场?比尔·盖茨说,归根结底,市场就是让卖方找到最合适的买方。《重新发现市场》的作者认为,市场就是实现市场交易的场所。如果有人想买东西而又有人想卖东西,那么市场就出现了。然而,何为市场交易?作者指出,自主决策是市场交易的关键。在市场上,买方和卖方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控制着自己的资源,根据市场规则自主决定资源的使用,自主接受或拒绝一项交易。反之,如果存在权力关系,比如一方管辖着另一方,或者双方同属于一个更高的权力机关,则所发生的交易都不是市场交易。简而言之,独立决策是市场主体的核心要素。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在于,市场经济是通过千千万万市场主体的自主独立决策推动经济运行,计划经济是通过中央指令指导经济运行。简而言之,一个是分散决策,一个是集中决策。为什么分散决策更有效率?因为它可以获得比集中决策更多的局部信息。市场通过有效整合分散在市场中各个参与者的信息,形成供给与需求,依靠价格反馈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市场主体的自主决策是保障信息准确性的关键。因此,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构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改革之前的中国不允许民间资本办企业、国有企业又都按计划经营,几乎不存在合格市场主体,也几乎不存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实现行主体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政府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允许设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1981年开始,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大量出现,通过它们无处不在的生产和交易活动,市场得以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大量国有企业培育成合格的市场主体。经过30多年努力,如今的国有企业已经大体与市场经济相融合,但在切实保障企业自主决策权上,依然还有很多工作。

二、从交易成本看政府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市场交易的支持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试错法演进而来的。通过参与者的不断创新,交易机制自下而上发展起来。可以说,自发的演进是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要把市场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还需要政府的帮助。因为,市场除了需要独立的主体,还要面临交易成本问题。例如,当信息十分匮乏时,如何寻找到合适的交易伙伴可能十分困难,甚至会耗尽交易的全部潜在收益。从最初简单的物物交易到现在的全球贸易,市场规模与复杂程度不断提升的背后,是各种交易成本的不断降低。

交易成本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一是产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只有存在财产的地方才可能产生市场。然而,产权保护并非越严格越好。在特殊情况下,较弱的产权保护反而是有利的。二是信息能否自由流动。信息是市场活力的源泉。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两种成本,其一是信息收集的成本,要知道商品的种类、地点和价格,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其二是评估成本,买方评价商品质量的成本。三是承诺能否得到遵守。任何商业交易都包含有诚信的要素。信任的缺失会限制交易的范围,从而限制企业的发展。设计良好的市场拥有一系列机制来确保人们之间互相信任。承诺的履行不仅基于法律,也基于那些关系声誉的非正式机制。四是第三方行为的外部性。如果一种行为会影响决策之外的人,而没有提供补偿,就会带来外部性。如果忽略外部性,市场运作的效率会降低。

交易成本降低的原因可能来自科技的进步,也可能来自制度的创新,其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举两个例子说明。过去印度很难买到高质量的新鲜牛奶,原因是有些卖家为了增加利润,在牛奶中掺水,顾客无法辨别牛奶质量,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市场上无法买到高质量的牛奶。质量信息不对称带来一系列交易问题,牛奶销售量锐减,人均消费量减少了25%。后来,印度国家乳制品发展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提供一些便宜的设备用来检测牛奶的脂肪含量,并且覆盖了从农户到批发商、再到小商店的整条分销贸易链条。结果牛奶的质量提高了,消费量也增加了。整个牛奶市场变得更有效率。再来看一个外部性的例子。众所周知,高峰时间驾驶汽车会造成交通拥堵,浪费了自己和所有人的时间,而耽误别人时间的成本驾驶人却无需支付,这是典型外部性。只有让人们支付自己驾驶车辆的真实成本,人们才能正确的决策是否开车。早在1963年,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提出了一个解决交通拥堵外部性的计划,他建议用路边的监视器记下驶过的每一辆车的号码,然后将数据发送到中心计算,计算出交通拥堵费用,然后对驾驶员收费。当交通比较拥挤时,收取的费用会高一些,而没有拥挤时,费用为零。如今,这一设想在新加坡得到了实现。新加坡在每部车仪表盘上插入一张支付卡,当汽车经过收费站(道路上空一个圆拱)时,费用将自动扣除。费用的多少随车型及驾车时间不同而变化。计划实施后,新加坡商业中心区的汽车流量在高峰期下降了13%。可见,市场可以依靠自发发展和繁荣起来,但仅限于简单交易和小规模的企业。市场要进一步发展,使复杂交易成为可能,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就需要政府的参与。比如: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产权;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和信息的自由流动;通过完善信用体系、健全执法司法制度等,保障合同有效履行,等等。

三、有效的市场竞争是提升国有企业整体实力的必然要求

竞争是市场的应有之义,竞争合理地设定了价格,把资源引导到价值利用最高的部门。市场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积极的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缺乏竞争和生存压力的企业,势必缺乏自我革新、自我创新的动力。以国有企业为例,我国国有企业曾在计划经济时期全线亏损,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重焕新机,甚至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这与竞争的引入不无关系。30多年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促进国有企业有效竞争上,仍然存在深化改革的空间。一是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还未完全实现公平竞争。在早期的短缺经济时代,三类企业之间的竞争还不明显,而随着经济日益摆脱短缺,走向买方市场时,这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三者博弈中,民营企业最具竞争力,但在融资上输与外资企业、在市场准入上比不上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竞争力较弱,但有强大的融资支持和特许经营权。外资企业往往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政策优惠,又有技术优势和融资优势。政府的种种政策导致外资企业很长一段时期内轻而易举地获取了中国大量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一方面要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历史包袱,另一方面要减少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上的特殊政策和待遇。二是国有企业的退出制度有待健全。让效率低下的企业退出市场(破产)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优胜劣汰和资源重新配置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没人破产的竞争是不充分甚至虚假的竞争。据统计,美国一年有上百万企业和个人破产,2009年更是高达150万件。相反,我国的破产案件很少,有专家估计一年不多于1万件,而国有企业破产更是少之又少。三是国有企业之间如何竞争值得思考。作为共同的所有者,政府有抑制国有企业相互竞争的动力。因为短期来看,竞争会降低国有企业利润,损害所有者权益。但从长期看,限制竞争阻碍了优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消除了劣势企业改进效率的压力与动力,最终不利于国有企业整体实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