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择业观念

一、择业观念

择业观,通常是指人们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择业观对人们的求职、择业、就业准备等多个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择业观的形成往往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经济收入、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经济收入是职业选择的基础因素。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会把经济收入的高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都喜欢高薪的职业。职业是以付出劳动、获得报酬为主要形式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追求合理的经济回报无可厚非。但重要的一点是,经济上的回报应该与所付出的劳动相适应,脱离这一点,片面追求高的经济收入则会适得其反。

人们都希望能够通过职业生涯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考虑哪个行业、哪个工作岗位更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人们往往会偏爱这样的岗位和职业。有的人更是渴望“独闯江湖,建功立业”,干一番“自己的事业”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这一因素是人们选择职业的较高因素。

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社会需要放在优先位置,以事业为重,个人服从国家需要,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去,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才能真正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社会价值是人们选择职业的最高追求。

二、择业观念影响因素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求职择业是每个人面临的人生重大课题之一,也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应对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严峻形势之下两大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这必将影响这些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二是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这对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用人带来影响;同时,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但更大程度上就业与每个个体求职者自身的因素直接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毕业生中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只有16%的人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毕业生的不良择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不了解就业政策,不清楚就业形势,是“等、靠、要”就业思想的根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用工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就业政策从政府规划企业安置的模式转变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依靠政府、企业不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式。从当前总的就业形势来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在不断加剧。随着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用工量锐减,面向社会大批量招工已不可能。但是,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仍然死守着“等企业招工”的想法.

② 不切实际的自我价值评价,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形成的直接原因。初出校门的毕业生,社会阅历浅,没有多少工作经验。但在求职过程中还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觉得自己干什么工作都行,对用工单位挑来拣去,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去,有了自己想要的工作岗位,又因个人综合条件达不到用工单位的要求而被拒之门外,想去去不了。

③ 自身的惰性和父母的庇护,是不愿外出就业创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少毕业生虽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缺少竞争的勇气,当真正面对竞争时,要么畏首畏尾、疑虑重重,要么“等、靠、要”,依然认为学校、社会甚至家长给自己安排一份如意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旦要自己找工作,就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外出就业创业,就意味远离父母、远离亲人,就要流汗吃苦。现在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长大,缺少社会历练,一方面自己不敢出去,怕吃苦、怕受累,另一方面父母不舍得孩子自己出去,“只要父母能养得起,就不让孩子出去干”就是这部分家长的真实想法。因此,有的毕业生把外出务工当成了旅游,有的毕业生在父母“不想干就回来”的叮嘱下稍有不顺就打道回府。

案例2

在学校2017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李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案例分析: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扼杀了他们的主见,造成他们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④ 过分看重职业稳定。毕业生求职择业,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把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视为择业的唯一标准,把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这恰恰是择业问题上的一大误区。殊不知高风险与高收益、高价值往往成正比,而现实中,不少已毕业的人因过分看重职业稳定而遗憾、后悔。

⑤ 专业对口观。部分毕业生片面理解专业对口的含义,把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甚至是工种教育,因而过分强调“工种对口”,对大量工作机会冷然相对、漠不关心,往往错失良机。

⑥ 毕业即失业的“求职”观。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部分毕业生把“毕业即失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常态,习惯于从求职的字面意义去理解求职过程,把求职简单地归结为一个“求”字,即请求、恳求对方给予自己一个就业岗位,因而往往把自己置于消极被动的不平等地位。而一旦求职未果,就心灰意冷,沮丧气馁。

⑦ 盲目择业观。有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就是简单地递交一份简历,然后回答用人单位的几个问题,就万事大吉了。还有的毕业生不开展市场调查,不问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一味高标准、高代价地包装自己,一旦超负荷的投入换来低效益的产出,就焦虑不安,心理严重失衡,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甚至出现压抑、绝望的心理状态。

⑧ “职业自我”与“生活自我”的同一性择业观。不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刻意把生活中的形象呈现在用人单位的面前,追求一个“完全自由、无拘无束”的自我,以为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个性鲜明的好形象,殊不知,这样会失去很好的工作机会。

案例3

毕业生小张口才不错,在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时自我感觉良好。一番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以后,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

案例分析:小张的失败是典型的自负心理造成的。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从而失去自知之明。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胡吹海侃,结果留给用人单位的是浮躁、不踏实的印象。试想,有哪家单位肯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呢?

⑨ 知识与素质能力等同观。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不少毕业生不能正确理解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关系。部分毕业生认为,考分较高的学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因此,部分成绩较高的学生不自觉地就对就业抱有较高的期望,结果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痛苦越深。知识不能等同于能力与素质,现实中高分低能者不乏其人。

三、择业观念的建立

中国的贤哲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清楚地认识自己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能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从而控制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目标为之努力奋斗。想认清自己,唯有通过心中的那面镜子,正视自己的内心。

第一步:深刻了解自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正确认识自己是求职择业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本人情况有了正确认识和评价之后,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去谋求成功。

正确看待自己,既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素质、知识结构和职业适应性,可以归纳为主观和客观或者个人和社会两大方面。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理想追求、道德品质、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等。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真正了解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做到“知己”。把自己曾经接受过的教育和曾经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明确地记录下来,并明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你所拥有的技能和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不足。明确自己拥有的最强技能,最精通的知识领域和最擅长做的事情。

第二步:客观评价自我

(1)纵向比较 将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作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同时也将现在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作对比,找出自己的进步。

(2)横向比较 与自己的同学,或与自己最优秀的学长学姐,与超过自己、与自己相似经历的人比较,获得信息综合分析,从而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明确自己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还需要进修哪方面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3)独立客观 在评价自我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意见,避免以一时一事作为衡量评价自我的尺度,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他人对你的评价并不能等同于你对自己的评价,两者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经常反省自我。对自己作一分为二的分析,严于剖析自我,敢于批评自我。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是始于自我认知。”毕业生只有在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可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就业机遇。

第三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事业与谋生的关系,要以事业为重。谋生是基础,事业是重点,我们要把职业看成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二是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要以奉献为重。我们要有对社会作奉献的意识,把促进发展看成是自己的责任,默默奉献,勇于进取。三是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的关系,要以长远发展为重,我们要把自己的职业选择与国家的强盛、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在单位的事业联系起来。要立足于自己的长远发展,不要在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也不要被短期的困难所吓倒。眼光放远一些,步子走稳一些,根子扎深一些,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铺就一条不断走向成功之路。现代就业观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在一个既能发挥自己能力、才干,又能服务于社会的岗位上工作,不论这个岗位是固定还是不固定,那就是就业,这是一种弹性而又广泛的就业观。传统就业观认为,就业的标志是劳动者在某一固定岗位上工作,这是一种刚性而狭窄的就业观。现代就业观较传统就业观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可容性和流动性。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的变迁,要求毕业生顺应潮流,重新审视各种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树立适应新形势的择业观念。

(1)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 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律,对人才市场必然起作用。毕业生只有积极应对竞争,才能在求职择业中立于不败之地。一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面对人才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要相信自己,勇于挑战自己,敢于竞争,积极应付,不断增强竞争意识。二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下,竞争实力就是个人实现择业理想的资本。三要坚持正确的竞争原则。面对残酷而激烈的就业竞争,要诚实守信,保持人格尊严,凭自己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四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不论择业顺利与否,都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如遇挫折,尤其注意要调整情绪,要主动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心态和择业标准,鼓足勇气,争取新的工作机会,而不能从此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种多样的机会与诱惑,也可能带来从未有过的失落与遗憾。双向选择的结果,必然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无奈的叹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应充满自信;如果缺乏或丧失自信,就丧失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

(2)正确对待待业的观念 现代职业多种多样,人们的期望不尽相同,但并非每个人的职业期望都能变成现实。

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不少人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份既轻松愉快、待遇好,又能轻松获取事业成功的职业。其实这种期望很难实现。因为,任何一种职业的选择,都要受到自身素质、社会需求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而且,个人择业的期望值往往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就业是一项关系社会、经济、文化和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凭主观愿望就能解决好。因此,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应对自己的职业期望有一个客观科学的分析,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能够实现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不能实现的,要作出明智的选择。要以自己的专业所长、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为基础,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对那些择业期望值很高的人,建议适当降低期望值,要在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自身条件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有了安身之地和充分准备之后,再去寻求发展机会;否则,欲速则不达。这对自己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适应。

随着就业制度的转变,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落实就业单位,出现短期待业的情况不可避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增加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自主权,同时也难免出现毕业生想去的单位进不去、用人单位想要的学生要不来的现象。面对由此带来的暂时性待业,毕业生要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正确地认识和处理。

(3)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传统观念下,国人崇尚稳定的生活,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已经成为普遍性的就业心理。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市场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已不再普遍使用。因此,毕业生不必强求在短期内找到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而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特别要注意的是,我国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因此,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4)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自主创业作为劳动就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现实中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提倡和鼓励。青年学生理应成为自主创业、努力创业的排头兵。

终身学习是适应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和现代职业迅速变化需要的必然选择。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否则就会被无情淘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和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并取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毕业生不论在求职择业还是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都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5)勇于到基层、到农村就业的观念 学成就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是每个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出发,而是与周围的同学盲目攀比,好像找不到一个比别人更好的岗位就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很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其实,真正好的工作,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不言而喻,大城市大单位毕竟是有限的,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难免遭遇“众人挤独木桥”的尴尬。而基层尤其农村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毕业生应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创业,不怕艰苦的就业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这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农村,传播星火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毕业生,到农村求职创业,更有可能大展宏图,开辟一片新天地。

(6)既发挥专业特长又注重综合素质的观念 在就业市场上,不少毕业生盲目放弃专业。其实,专业对口更容易发挥专业所长,因为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主干和知识体系的主体,专长则是其知识结构的枝干和知识体系的外延,知识结构决定就业的适用范围。因此,求职择业虽然不提倡绝对的专业对口,但首先还是应考虑所掌握主体知识的适应性及其所具专长的扩展面。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谋求职业,以做到专业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不考虑专业特长和爱好,难免造成遗憾。

但是,如果毕业生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也会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很多良机。事实上,有些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时并不考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与否,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毕业生应善于把握这种趋势,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7)克服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毕业生的自身独立性太差。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自强自信,敢于拼搏竞争,才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