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气体液化

因为真实气体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只要施加足够大的压力,任何真实气体都可以凝聚成液体。这是真实气体区别于理想气体的特征之一。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称为气体液化。

人们在实验中发现,并不是在任意温度下加大压力都能使气体液化。只有将气体的温度降到某一温度之下时,加大压力才能使气体液化。人们把能使气体液化的最高温度称为临界温度,用Tc表示。真实气体的种类不同,其Tc值也不同。

现以CO2的恒温线来说明真实气体的液化过程。图1-2所示为CO2的恒温线。

图1-2 CO2的恒温线

众所周知,理想气体p-Vm图中的恒温线是一条双曲线,而由图1-2可看出,CO2的恒温线分为三类,即t>31.1℃、t=31.1℃、t<31.1℃的三类恒温线。CO2的临界温度为31.1℃。

(1)t>31.1℃的恒温线 例如40℃时,CO2的恒温线与理想气体的恒温线相似,近似于双曲线。此时恒温线成为光滑曲线,温度越高越接近理想气体,无论施加多大压力,CO2(g)将不能再被液化。

(2)t<31.1℃的恒温线 由图1-2可看出,温度低于31.1℃的恒温线(如13.1℃和20℃)都反映出相同的规律。低压时p-Vm关系曲线光滑,近似于双曲线。CO2保持着气体的状态,压力升高到与温度相对应的某一数值时,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点,进而出现一水平线段。开始出现转折点时对应的压力就是该温度下CO2的饱和蒸气压。如CO2在13.1℃时的恒温线,AB段表示CO2完全是气体,水平线段BC则为气、液共存的情况,B点是CO2刚开始液化,C点是CO2全部液化,自右至左液体量逐渐增多,气体量逐渐减少,水平线段所对应的压力为CO2在13.1℃时的饱和蒸气压。当压力大于这一数值时,图中可见p-Vm关系变成一条极陡的曲线,这证明了液体的难以压缩性。

在指定温度下,当液体的蒸发速率与气体的凝结速率相等时,物质的状态不再随时间而变化,此时物质气、液平衡共存,人们称这个状态为饱和状态,液体为饱和液体,气体为饱和蒸气,饱和蒸气的压力即为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温度一定时液体的蒸发速率一定,气、液平衡时气体的凝结速率也一定,且与蒸发速率相等,所以在指定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确定的数值。因为温度升高液体的蒸发速率加快,所以液体的饱和蒸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见,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是表示液体蒸发能力的一个物理量。由于液体的饱和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在t<31.1℃的条件下,不同温度的恒温线上的水平部分对应的压力随温度升高而上升;同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增大,饱和液体和饱和气体的密度也逐渐接近,其摩尔体积也逐渐接近,所以水平线的长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如图1-2中20℃时的水平线段较13.1℃时的短。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饱和液体和饱和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如图1-2中的K点所示。

(3)t=31.1℃的恒温线 当t=31.1℃时恒温线上的水平线段缩短为一点K(见图1-2),即恒温线上出现一转折点,在这一点上气体和液体的差别消失。在液化过程中不再出现明显的气液分界面,此点称为临界点。临界点所对应的温度就是临界温度(Tc),如CO2的临界温度为31.1℃,超过临界温度气体将不能液化。因此,临界温度是气体能够液化的最高温度。气体处于临界温度下,使气体液化所需的最小压力称为临界压力(pc);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称为临界摩尔体积(Vc)。pcTcVc统称为临界常数,是物质的特征数值。表1-2给出了一些常见气体的临界常数。

表1-2 常见气体的临界常数

根据上述对三种类型恒温线的分析,把p-Vm图上各温度下饱和蒸气的状态点连成曲线,将饱和液体的状态点也连成曲线,两曲线交于临界点K,如图1-2中的虚线所示,称该曲线为饱和曲线。这样p-Vm图就被划分为三个区域:饱和曲线以内为气、液共存区,饱和气体线到K点后再连接Tc恒温线的右侧部分为气体区,左侧部分为液体区。由表1-2可以看出,不同种类气体的临界常数值不同,这反映了真实气体的个性,但所有气体在临界条件下都能被液化,这是气体的共性。实验中还发现不同种类气体的Zc(=pcVc/RTc)值非常接近,这为进一步获取真实气体pVT行为的一些普遍化规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