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斑穿孔病
【症状诊断】霉斑穿孔病在桃、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上均可发生,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害枝梢、芽及果实。叶片受害,初期病斑为淡黄绿色,逐渐发展为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外围常有黄绿色晕圈(彩图5-93~彩图5-95),直径多为2~6毫米。后期,病斑边缘产生裂缝,逐渐导致病斑脱落,形成穿孔(彩图5-96~彩图5-101),穿孔边缘整齐,无坏死组织残留(彩图5-102)。严重时,病叶上常散布多个病斑(彩图5-103)。潮湿环境时,病斑表面可产生污褐色霉状物(彩图5-104)。枝梢受害,多以芽为中心形成长椭圆形病斑,中部褐色,边缘紫褐色,常产生裂纹和流胶(彩图5-105~彩图5-107)。果实受害,病斑初为紫色,渐变褐色,边缘红色,中央稍凹陷。
彩图5-93 桃霉斑穿孔病初期病斑
彩图5-94 李霉斑穿孔病初期病斑
彩图5-95 杏叶片上霉斑穿孔病初期病斑
彩图5-96 病斑边缘开始形成离层(桃)
彩图5-97 局部病斑放大(桃)
彩图5-98 病斑边缘开始产生离层(杏)
彩图5-99 病斑边缘产生离层,即将脱落穿孔(李)
彩图5-100 桃霉斑穿孔病中后期病斑
彩图5-101 桃霉斑穿孔病穿孔前叶背症状
彩图5-102 桃霉斑穿孔病叶片穿孔状
彩图5-103 叶片上散布有多个病斑(李)
彩图5-104 病斑表面产生有污褐色霉状物(桃)
彩图5-105 桃枝条上的初期病斑
彩图5-106 枝条上病斑呈长椭圆形(桃)
彩图5-107 有时枝条病斑上易发生流胶(桃)
【病原】核果穿孔尾孢(Cercoapora circumscissa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病斑表面的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枝梢和芽内越冬。翌年桃树发芽展叶时逐渐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直接侵染叶片为害。叶片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再经风雨传播,侵害叶片、枝梢及果实。
病菌分生孢子在5~6℃时即可萌发侵染,日平均气温19℃时病害潜育期仅为5天。低温、多雨、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树势衰弱、地势低洼、阴湿郁闭及管理粗放的果园病害发生较重。
【防控技术】霉斑穿孔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5-5所示。
图5-5 霉斑穿孔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果园管理 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按比例科学施用速效化肥,培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结合冬剪,彻底剪除病枝、枯枝,清除病菌越冬场所。合理冬剪,科学夏剪,促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并注意雨季及时排水,降低园内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条件。
2.发芽前喷药清园,铲除越冬病菌 发芽前,全园喷施1次铲除性药剂,杀灭树上残余越冬菌源。效果较好的有效药剂有: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00~6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400~500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200~300倍液等。
3.生长期及时喷药防控 从落花后半月左右开始喷药,15天左右1次,连喷2~4次。有效药剂同“褐斑穿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