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原色图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白粉病

白粉病也是一种葡萄上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以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生为害较重,严重时,常导致叶片大面积枯萎脱落(彩图6-43)。近几年随着设施栽培的不断发展,许多设施内葡萄白粉病也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彩图6-43 白粉病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症状诊断】白粉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叶片、果穗和新生枝蔓,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是在发病部位表面产生一层白粉状物,后期有时白粉状物上可以产生初期黄色、渐变黄褐色、最后呈黑褐色的颗粒状物。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面上产生白色粉斑(彩图6-44),后粉斑逐渐连片成层状,布满整个叶面(彩图6-45);有时粉层较薄,不甚明显,主要看到叶面的淡褐色病变(彩图6-46)。后期,受害叶片卷曲不平,严重时变褐、枯萎、脱落。果实受害,果面上初期产生白色粉斑(彩图6-47),后逐渐蔓延至整个果面,甚至布满整个果穗(彩图6-48);有时果实受害初期没有明显粉斑,而是在果面上形成淡褐色星芒状花纹、或网状纹(彩图6-49、彩图6-50),随后果面上才逐渐产生明显的白粉状物。膨大期果实受害,果粒停止生长、硬化、畸形,容易开裂(彩图6-51),并易诱集果蝇、导致酸腐病发生(彩图6-52)。严重时整个果穗受害,果粒易枯萎脱落。果柄、穗轴亦可受害,表面产生有白粉状物(彩图6-53、彩图6-54)。新梢受害,初期产生淡褐色至褐色霉斑或网状线纹,后霉斑、线纹逐渐扩大,表面白粉状物逐渐增多(彩图6-55);有时粉状物不明显,仅看到明显的褐色病斑(彩图6-56)。

彩图6-44 发病初期,叶面上的白色粉斑

彩图6-45 叶片表面布满白粉状物

彩图6-46 病叶表面呈淡褐色病变,白粉状物不明显

彩图6-47 果粒发病初期的白色粉斑

彩图6-48 果穗表面布满白粉状物,并开始产生颗粒状物

彩图6-49 病果表面产生有星芒状花纹

彩图6-50 白牛奶葡萄果粒表面的网纹状病斑

彩图6-51 白粉病果粒后期发生开裂

彩图6-52 白粉病果粒开裂,诱集果蝇,易导致酸腐病发生

彩图6-53 果柄受害状

彩图6-54 穗轴受害状

彩图6-55 白粉病在嫩蔓上形成的黑褐色霉斑

彩图6-56 随枝梢老化后的白粉病褐色枯斑

【病原】葡萄钩丝壳[Uncinula necator(Schw.)Burr.],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无性阶段为托氏葡萄粉孢霉(Oidium tuckeri Berk.),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病斑表面的白粉状物即为病菌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彩图6-57),黑褐色颗粒状物为病菌有性阶段的闭囊壳(彩图6-58)。

彩图6-57 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串生分生孢子

彩图6-58 病菌的闭囊壳

【发病规律】白粉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主组织内及芽内越冬,也可以闭囊壳在叶片、果穗及枝梢等部位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越冬菌丝体逐渐导致新生组织发病,形成初侵染来源;越冬闭囊壳则释放出子囊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病菌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从气孔侵染进行为害。该病潜育期短(最短为5~6天),再侵染次数多,条件适宜时易造成严重为害。

影响白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湿度,在相对湿度85%左右时最有利于病害发生,湿度过高、过低,病害均发生较轻。此外,栽植过密、氮肥使用量过多、副梢摘除不及时、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白粉病发生较重;嫩梢、嫩叶、幼果较老熟组织容易受害。

【防控技术】白粉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6-2所示。

图6-2 白粉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及微生物肥料,科学使用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生长期及时摘心、绑蔓、剪除副梢,使枝蔓分布均匀,保持园内通风透光良好。冬剪后或落叶后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枝梢、落叶、病僵果等残体,集中烧毁,消灭病菌越冬场所。

2.萌芽前药剂清园 上年白粉病发生严重果园,在葡萄萌芽前喷施1次药剂清园,杀灭附着在葡萄枝蔓上的越冬病菌(闭囊壳)。常用有效药剂如: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石硫合剂晶体50~70倍液、50%硫黄悬浮剂150~200倍液等。

3.生长期喷药防控 从病害发生初期或初见病斑时开始喷药,10~15天1次,一般果园连喷2~3次,往年病害较重果园,需酌情增加喷药次数。常用有效药剂有: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0~7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5%乙嘧酚悬浮剂800~100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200~1500倍液、12.5%四氟醚唑水乳剂3000~4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2500~3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2000~25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2.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等。具体喷药时,注意不同类型药剂交替使用或混用,以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