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 检查土壤耕作质量
一、任务描述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耕作能够疏松土壤,培育团粒结构,掩埋残茬、肥料和杂草,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为此,对土壤耕作深度、整齐度、残茬、肥料和杂草掩埋情况等耕作质量指标进行检查十分重要。
二、任务目标
能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耕作技术;能够运用正确方法检查土壤耕作质量,并进行科学评价。
三、任务实施
(一)实施条件
直尺、钢板尺、栅状平度尺、坐标纸、铅笔等。
(二)实施过程
①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土壤类型、作物类型和生产要求确定合理的土壤耕作技术。
② 结合农事季节,参照当地标准,检查实训基地土壤耕作质量,记载并整理检查结果,填写《土壤耕作质量检查记录表》,完成对该地块土壤耕作质量的评价。
土壤耕作质量检查记录样表
四、任务考核
五、相关理论知识
(一)土壤耕作目的
土壤耕作指使用农机具以改善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等多种技术措施,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既关系到作物的播种保苗,又影响着作物生长的全过程,并对施肥和灌溉的作用以及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土壤耕作应调整耕层固、液、气三相比例,改善耕层构造,以协调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状况;土壤耕作应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土壤耕作层和表面状态,以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土壤耕作还应达到翻埋残茬、肥料,清除杂草,控制病虫害等目的。
(二)土壤耕作技术
土壤耕作技术一般分为基本耕作技术和表土耕作技术两类。
1. 基本耕作技术
基本耕作或称初级耕作,指入土深、作用强、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在种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
(1)翻耕 指使用农机具将土垄铲起、松碎并翻转的一种土壤耕作方法,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耕作措施。
翻耕的主要工具有壁犁和圆盘犁。由于犁壁形状和对耕层影响的不同,翻耕可分为全翻垄、半翻垄和分层翻耕等方式。全翻垄灭草作用好,消耗动力大,只适合开荒;半翻垄受到的牵引阻力小,翻土、碎土效果均有,适用于一般耕地;分层翻耕采用复式犁将耕层上下分层翻转,地面覆盖严密,耕作质量较高。除铧犁外,还有使用圆盘犁或铁锨翻地的,但翻土能力较弱。
翻耕的深度应综合考虑作物种类、土壤条件、气候和季节等因素。一般旱地翻耕深度20~25cm,水田15~20cm较为适宜。在此范围内,上下层土壤差异较大的地块宜稍浅,差异较小的地块可适当加深,但加深耕层应在原有基础上逐步进行,如果一次翻耕过深,将僵硬的底土翻出,不利于当年作物生长。
翻耕的时期,一般因当地气候、熟制和作物生育期而异,我国一般分为秋耕、冬耕、春耕和伏耕,同时要选择能调节土壤水分、熟化土壤的适宜时间进行。一年一熟或两熟地区,常在夏季作物收获后以伏耕为主,秋季作物收获后和秋播作物播种前以秋耕为主。水田、低洼地、秋收腾地晚或因水分多未能及时秋耕的,可以进行春耕,但春耕宜早,以利保蓄土壤水分,又因为离春播近,熟化时间短,浅翻为宜。适于土壤翻耕的时期,一般以土壤田间持水量40%~60%时为宜。
(2)深松耕 指用松土农具疏松土壤而不翻转土层的一种深耕方法。深松耕的主要工具有深松铲、无壁犁和凿形犁。一般深度在20cm以上,最深可达50cm。适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经长期耕翻后形成犁底层、耕层有黏土硬盘或白浆层或土层厚而耕层薄不宜深翻的土地,目的在于改善耕层构造,蓄水保墒。
(3)旋耕 使用的机械是旋耕机,旋耕机有较强的碎土功能,同时使土肥掺和均匀,地面平整,达到旱地播种或水田栽插的要求。但对残茬、杂草覆盖能力较差,耕深较浅,一般旱地为12~16cm;水田14~18cm。为增强耕作效果,可以在旋耕机上加装各种附加装置,如在旋耕机后面加装松土铲以加深耕层等。
2. 表土耕作技术
表土耕作或称次级耕作,是配合基本耕作使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耙地 指翻耕后利用各种耙平整土地的表土耕作措施,可以破碎土块,疏松表土、保蓄水分、增高地温,同时具有平整地面、掩埋肥料和根茬以及消灭杂草等作用。通常采用圆盘耙、钉齿耙等机具在翻耕后、播种前或出苗前、幼苗期进行耙地,耙深一般为4~10cm。
(2)耱地 又称耢地,是耙地之后或与耙地结合进行的一项耕作措施。一般作用于表土,深度为3cm,有减少土壤表面蒸发、平整土地、碎土和轻度镇压的作用。多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旱地使用。
(3)镇压 一般指耕翻、耙地之后利用镇压器适当压实土壤表层的措施。对于黏质土壤和种子小的作物应播种前镇压;轻质土壤和种子大而出土能力强的作物应在播种后镇压,可起到平整土地、镇压保墒的作用。
(4)起垄 在田间用犁开沟培土筑成高于地面的狭窄土垄的措施,有加厚耕层、提高地温、改善通气和光照状况、便于排灌等作用,可结合播种或中耕进行。垄的高度一般为12~17cm,垄距60~70cm。
(5)中耕 作物生育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通常采用手锄、齿耙和各种耕耘器等工具。由于作物种类、苗情、杂草和土壤状况不同,中耕的时间和次数也不同。生育期长、杂草多、结构性差的土壤应增加中耕次数,反之则应减少。中耕深度应与作物根系生长情况适应,作物苗期为免伤根中耕应浅;生育中期为促进根系发育中耕应加深;生育后期作物封行前为破板结中耕则应浅。
(三)土壤耕作质量指标及检查方法
1. 耕地深度
耕地深度与作物出苗、根系发育等有密切关系,是衡量耕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犁耕进行中检查耕深,每班次检查耕深2~3次,每次要在相同地段上不同地点测量5~6个点;在耕地完成后检查耕深,应视田块大小沿对角线取10~20点逐点检查后求其平均数,平均耕深与规定耕深的偏差不应超过1cm,并应注意避免在机车转弯等特殊部位取点。如在耕作后土壤未下沉时检查,应将深度减去20%左右;如土壤已下沉则减去10%~15%,可得耕深的近似值。
具体方法是将直尺平放在耕过的土壤表面,作为测量基准,用钢板尺插入土中直至犁底层,测量其深度,即为耕深。
2. 耕地整齐度
田块内如有高包、洼坑脊沟存在,会引起农田内物质的再分配,导致同一田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出现显著差异,对于灌溉农田和盐碱地,耕地整齐度是更为重要的质量指标。耕地整齐度受土壤凝聚性、土壤湿度、耕地速度和机具类型等因素影响。
测定耕地整齐度用栅状平度尺,视田块大小沿对角线取10~20个有代表性地段,方法是将栅状平度尺放在与耕地方向垂直地面上,让每一个活动小测尺自由与起伏土壤表面垂直接触,记录每个小测尺到夹板的刻度,然后在坐标纸上划一条水平线,按比例将每个小测尺的刻度作成点,将各点连接得出耕地表面的起伏曲线图。耕地起伏曲线的全长除以平度尺的全长,即得耕地起伏系数。系数越大,地面就越不平整。
此外也可沿耕地垂直方向在已耕地10m宽的地面上,超出地表与地面平行拉直检测线作为测量基准线,每隔1m宽测量基准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计算测量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如差值不超过耕地深度时视为平整,否则为不平。
3. 重耕和漏耕
重耕会造成地面不平,降低工效,增加能耗;漏耕则会使作物出苗不齐、生长不匀,增加田间管理的难度。生产中如果出现大面积漏耕,则需再耕。
可以通过比较作业机械的工作幅宽与实际作业幅宽来检查重耕和漏耕。如工作幅宽大于实际作业幅宽就发生了重耕,反之则发生漏耕。
此外也可横着耕地方向走,注意察看每个相邻行程的接合情况,如接合处凸起,表明有重耕;如有低洼,表明有漏耕,若只有个别的地方有凸起或低洼,说明是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
4. 残茬、肥料和杂草掩埋情况
理想的土壤耕作应翻埋残茬、肥料、杂草,并要求覆盖有一定深度,最好被覆在12cm以下或翻至沟底。耕地后检查残茬、肥料和杂草掩埋情况,可以沿着田块对角线检查未被翻埋的残茬、肥料和杂草数量,用目测法评定为合格、基本合格或不合格。
5. 地头地边的耕作情况
农机具只有按起落线作业,并有精确的行走路线,才能改善和提高地头地边的耕作质量。观察农机具在地头起落线是否一致,有无剩边剩角,记为地头整齐、基本整齐或不整齐。
六、课后训练
1. 分析调查当地土壤耕作技术现状与存在问题。
2. 检查实训基地种子生产田土壤耕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