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研究方法
2.3.1 质化研究
2.3.1.1 质化研究的含义
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也叫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质化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如果说量化研究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质化研究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质化研究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些信息包括会谈记录脚本和录音、电子邮件、注释、反馈表、照片以及视频等。它并不仅仅依靠统计数据或数字来得出结论,属于正式的研究方法。
质化研究是在一群小规模、精心挑选的样本个体上的市场研究,该研究不要求具有统计意义,但是凭借研究者的经验、敏感度以及有关的技术,能够有效地进行分析。主要方法有:小组座谈会、深度访谈、观察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与反向头脑风暴法。
2.3.1.2 质化研究的特点
质化研究的特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①在自然情境中搜集资料。
②以文字、图画、视听器材、访问逐字稿、照相、录音、笔记记录资料。
③重视过程与结果。
④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
⑤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
⑥以统整的观点进行研究。
⑦研究者保持客观立场。
⑧视研究对象为独特的个案。
2.3.1.3 评价
质化研究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数据收集后,研究者不是进行数据分析而是从数据中寻找趋势。在实践层面上,任何单一模式的使用都会带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定量和定性齐头并进,可以使用定性研究来发现影响研究变量的因素,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构思。定量研究以评价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用户。
2.3.1.4 方法
(1)小组座谈法
①小组座谈法的含义 小组座谈法,又称焦点访谈法,就是采用小组座谈会的形式,挑选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消防员,由主持人就某个专题对到会人员进行询问,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深入了解的一种调查方法。
小组座谈法是资料收集中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方法,它远不止是一问一答的面谈,而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讨论,是一种主持人与被调查者之间互动的过程。通过这种深入讨论的过程,调查人员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这种方法在国外十分流行,被广泛地采用。
小组座谈法是一种特殊的访问法,相比较而言,它所收集的信息不是一个个体的资料,而是一个群体的资料。要想取得预期效果,不仅要求主持人要做好座谈会的各种准备工作,熟练掌握主持技巧,还要求有驾驭会议的能力。
②小组座谈法的程序
a.做好座谈会前的准备工作:
ⅰ.确定会议主题。
ⅱ.确定会议主持人。
ⅲ.选择会议参加人员。
ⅳ.选好会议的场所和时间。
ⅴ.确定座谈会的次数。
ⅵ.准备好会议所需的演示和记录用具。
b.组织和控制好座谈会的全过程:
ⅰ.要善于把握会议的主题。
ⅱ.做好与会者之间的协调工作。
ⅲ.做好座谈会记录。
c.做好座谈会后的各项工作:
ⅰ.及时整理、分析会议情况。
ⅱ.回顾和研究会议情况。
ⅲ.做好必要的补充调查。
ⅳ.分析和解释结果。
③小组座谈会的优缺点
a.优点:
ⅰ.资料收集快、效率高。
ⅱ.取得的资料较为广泛和深入。
ⅲ.结构灵活。
ⅳ.能将调查与讨论相结合。
ⅴ.可进行科学监测。
b.缺点:
ⅰ.对主持人的要求较高。
ⅱ.容易造成判断错误。
ⅲ.回答结果的散乱,使后期对资料的分析和说明都比较困难。
ⅳ.有些涉及隐私、保密等问题限制,有时很难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
(2)深度访谈
①深度访谈的含义 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深度访谈作为定性研究中的方法,在社会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深度访谈,又称作无结构访谈或自由访谈,它与结构式访谈相反,并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这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
深度访谈适合于并主要应用于实地研究。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深入细致的访谈,获得丰富生动的定性资料,并通过研究者主观的、洞察性的分析,从中归纳和概括出某种结论。
②深度访谈的优点和缺点
a.深度访谈的优点:深度访谈(无结构访谈)的最大优点就是弹性大,灵活性强,有利于充分发挥访谈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结构访谈相比,无结构访谈的最大特点是深入、细致。
b.深度访谈的缺点:深度访谈方法对访谈员的要求比结构访谈的要求更高;这种访谈方法所得的资料难以进行统计处理和定量分析;而且特别耗费时间,使得访谈的规模受到较大的限制。
③深度访谈的分类 根据访谈的性质,可以将实地研究中的无结构访谈分为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两种。
a.正式访谈指的是研究者事先有计划、有准备、有安排、有预约的访谈。正式访谈通常需要按事先拟好的提纲进行,这种提纲列出了一些根据文献和研究者个人经验认为应该了解的各方面的问题。但提纲通常只起到某种提示作用,访谈的实际过程仍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b.非正式访谈指的是研究者在实地参与研究对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随时碰上的、无事先准备的、更接近一般闲聊的交谈。非正式的访谈无法事先预料和计划,交谈的过程不能由研究者严格控制,交谈内容也不能完全按研究者的研究目标进行选择,只能随具体的谈话情景、谈话对象而定。一般情况下,研究者只能因势利导,见机行事。
④特点
a.研究在自然情境下进行,通常较长时间(半小时至数小时)的访谈收集信息。
b.问题探察深入,通过连续询问鼓励访谈对象阐述、解释所作的回答。
c.研究思路主要是归纳方法,立足一手访谈信息进行归纳推论。
d.研究过程是一个递归循环过程。访谈问题常会在研究过程中变化、调整,数据分析与收集同时进行,结果推论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过程。
(3)观察法
①观察法的概念 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通、历史最悠久的方法之一。观察是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和手段。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②观察法的分类
a.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自然观察主张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即在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而实验观察则通过人为地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对象的某些心理行为反应,进而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自然观察能搜集到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典型的行为表现,但研究者处于被动,难以揭示那些较少的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实验观察能使研究者获得更全面、更精确、更深入的事实和资料,但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b.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人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后者则借助于各种仪器或装置(如录音机、录像机、摄像仪、照相设备等)进行观察和记录。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凭借感官进行观察到通过仪器作为中介来进行观察,是观察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c.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即局内观察,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之中,并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根据参与程度的不同,参与观察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即局外观察,指观察者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显然,参与观察能搜集到较为完整且具有深度的资料,但易带主观情感成分,而且比较费时,难度较大。
d.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观察法可划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较之无结构观察,有结构观察能获得大量确定、翔实的资料,并可进行定量和对比分析,但缺乏弹性,比较费时。
e.叙述观察、取样观察与评价观察。叙述观察、取样观察与评价观察是根据观察内容是否连续完整以及观察记录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其中,叙述观察指详细观察和记录观察对象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等属于这种方法;取样观察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来进行观察,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评价观察指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价量表进行观察并作出评价。
观察法根据不同的划分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上所述根据是否借助仪器可分成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地点可分为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可分为量的观察与质的观察等。以下介绍几种实际运用较多的观察方法。
a.抽样观察法:抽样观察法包括时间抽样观察法、场合抽样观察法和阶段抽样观察法。
ⅰ.时间抽样观察法。时间抽样观察法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的时间内观察对象的现象和过程的一种方法。
ⅱ.场合抽样观察法。场合抽样观察法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个自然场合,观察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一种方法。
ⅲ.阶段抽样观察法。观察者选择某一阶段,对观察对象的状态进行观察。运用以上方法,必须注意抽样的科学性,以保证观察结果能符合总体情况。
b.追踪观察法:这是一种长期、系统、全面地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获得对象发展变化过程的材料,以便研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常常用在特殊的个案研究上,是一种实验观察类型。
c.隐蔽观察法:是指被观察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被观察的状态,其行为能够保持真实、自然。一般情况下,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注视、被观察,行为就会不自然,感到别扭甚至隐藏真实想法。在隐蔽式观察中,研究者既可以借用隐蔽的摄像机以及其他设备,也可以通过单向透光玻璃、电视、纱幕或潜视系统等进行观察。观察者也可以将自己装扮成与被观察者相似的人群,不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从实际条件出发,这种方法的采用还常常不具备条件。
d.综合观察法:客观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成功地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必须将几种有关的观察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观察材料,才能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种综合观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某一具体观察对象进行观察时,要把眼光扩展到同观察对象有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因素上;二是指在观察某一观察对象时,不单是使用一种观察方法;三是根据具体情况,把几种相关的观察方法有机地结合使用。
观察的实际进行中,除了充分选用观察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之外,还必须注意遵循观察的原则,即可观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
③观察法的特点
a.观察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下发生的事件。
b.具有目的性、系统性、计划性。
c.观察变量包括描述、推理和评价。
④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a.观察准备,明确观察目的、观察重点和范围、观察的注意事项等。
b.进行实际观察,如参观、听课、个别谈话等。
c.进行观察时必须注意的事项,如选择最佳观察位置、善于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等。
d.观察材料的记录和整理。
⑤观察法的优点和缺点
a.观察法的优点:
ⅰ.能动性。科学的观察是具有能动性的感性认识活动,它与一般所说的观察不同,即不是简单反射式的感觉,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与研究。这样的观察是自觉的,不是盲目的,是能动的,不是被动的。它要求观察者充分发挥观察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ⅱ.选择性。科学的观察并不是一般地认识现象和事实,而是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观察的典型对象,选择典型条件、时间、地点,获得典型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只有把注意力有意地集中和保持在经过选择的观察对象上,把观察始终和有意注意结合在一起,不为无关现象所分散,尽量排除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这样的观察才能获得预期的成效。
ⅲ.客观性。观察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是认识事物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即获得事实材料的观察是否具有客观性。观察中获得的结果,实际上是观察者通过观察手段对观察对象的现象或过程的一种反应和描述。
b.观察法的缺点:观察法具有局限性。
ⅰ.人的生理局限。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使观察范围受到局限。感官是有一定阈值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听不到、看不到、感觉不到了。人的感官也使观察的精确度受到局限。这样观察常常就只局限于了解表面的现象,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难以分辨是偶然的事实还是有规律性的事实,这是观察法最主要的局限。
ⅱ.观察仪器的局限。观察仪器的认识功能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直观性。间接观察还不能完全取代直接观察,仪器设计的错误或不精确,制作和操作仪器的误差,都会导致观察结果的错误,观察仪器容易产生对观察对象的干扰等。
ⅲ.观察者对所获材料的解释,也往往容易受观察水平的局限而带上主观色彩。
(4)德尔菲法
①德尔菲法含义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得出专家小组的预测结论。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或专家函询调查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复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德尔菲法主要是由调查者拟定调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而专家组成员又以匿名的方式(函件)提交意见。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
②德尔菲法的特点 德尔菲法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其大致流程是:在对所要预测的问题征得专家的意见之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再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集中,再反馈,直至得到一致的意见。德尔菲法是一种利用函询形式进行的集体匿名思想交流过程。它有三个明显区别于其他专家预测方法的特点,即匿名性、多次反馈、小组的统计回答。
a.匿名性。因为采用这种方法时所有专家组成员不直接见面,只是通过函件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权威的影响。这是该方法的主要特征。匿名是德尔菲法的极其重要的特点,从事预测的专家彼此互不知道其他有哪些人参加预测,他们是在完全匿名的情况下交流思想的。后来改进的德尔菲法允许专家开会进行专题讨论。
b.反馈性。该方法需要经过3~4轮的信息反馈,在每次反馈中使调查组和专家组都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使得最终结果基本能够反映专家的基本想法和对信息的认识,所以结果较为可观、可信。小组成员的交流是通过回答组织者的问题来实现的,一般要经过若干轮反馈才能完成预测。
c.统计性。最典型的小组预测结果是反映多数人的观点,少数派的观点至多概括地提及一下,然而这并没有表示出小组的不同意见的状况。而统计回答却不是这样的,它报告一个中位数和两个四分点,其中一半落在两个四分点之内,一半落在两个四分点之外。这样,每种观点都包括在这样的统计中,避免了专家会议法只反映多数人观点的缺点。
③德尔菲法的工作流程 在德尔菲法的实施过程中,始终有两方面的人在活动,一是预测的组织者,二是被选出来的专家。
首先应注意的是德尔菲法中的调查表与通常的调查表有所不同,它除了有通常调查表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的内容外,还兼有向被调查者提供信息的责任,它是专家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德尔菲法的工作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在每一步中,组织者与专家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
a.开放式的首轮调研:
ⅰ.由组织者发给专家的第一轮调查表是开放式的,不带任何框框,只提出预测问题,请专家围绕预测问题提出预测事件。因为,如果限制太多,会漏掉一些重要事件。
ⅱ.组织者汇总整理专家调查表,归并同类事件,排除次要事件,用准确术语提出一个预测事件一览表,并作为第二步的调查表发给专家。
b.评价式的第二轮调研:
ⅰ.专家对第二步调查表所列的每个事件作出评价。例如,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争论问题和事件或迟或早发生的理由。
ⅱ.组织者统计处理第二步专家意见,整理出第三张调查表。第三张调查表包括事件、事件发生的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以及事件发生时间在四分点外侧的理由。
c.重审式的第三轮调研:
ⅰ.发放第三张调查表,请专家重审争论。
ⅱ.对上下四分点外的对立意见作一个评价。
ⅲ.给出自己新的评价(尤其是在上下四分点外的专家,应重述自己的理由)。
ⅳ.如果修正自己的观点,也应叙述改变理由。
ⅴ.组织者收集专家们的新评论和新争论,与第二步类似地统计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
ⅵ.总结专家观点,形成第四张调查表。其重点在争论双方的意见。
d.复核式的第四轮调研:
ⅰ.发放第四张调查表,专家再次评价和权衡,作出新的预测。是否要求作出新的论证与评价,取决于组织者的要求。
ⅱ.回收第四张调查表,计算每个事件的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归纳总结各种意见的理由以及争论点。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被预测的事件都要经过四步,有的事件可能在第二步就达到统一,而不必在第三步中出现;有的事件可能在第四步结束后,专家对各事件的预测也不一定都能达到统一。不统一也可以用中位数与上下四分点来作结论。事实上,总会有许多事件的预测结果是不统一的。
(5)头脑风暴法
①头脑风暴法的含义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而现在则成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的代名词,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此法经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发明技法群体,如奥斯本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等。
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方法。
②头脑风暴法的分类 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
a.直接头脑风暴法 直接头脑风暴法是按照头脑风暴法的规则,通过一组专家会议,对所预测的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得出满意方案的一种方法。直接头脑风暴法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
b.质疑头脑风暴法 质疑头脑风暴法是同时召开由两组专家参加的两个会议,分别在两个会场进行集体讨论,其中一个专家组会议按直接头脑风暴法提出设想,另一个专家组会议则是对第一个专家组会议的各种设想进行质疑。质疑头脑风暴法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③头脑风暴法的激发机理 根据A.F.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竞争意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第四,个人欲望。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2.3.2 问卷法
2.3.2.1 问卷法的含义
问卷法是研究者从个体对一些问题的回答中收集各种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它是典型的自我陈述的方法,属于自我报告法。这样,它常与访谈法相互补充。这种方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问卷法是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
2.3.2.2 问卷法的分类
(1)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 在结构问卷中,每一个问题都事先列出了几个可能的答案,被试者只能从中选择认为恰当的一个(有时是多个)答案。其优点是回答简单、省时,资料便于统计分析。在无结构问卷中,问题虽然是统一的,但未事先列出任何选择答案,被试者可自由回答。其优点是可得到更丰富的资料、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2)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和报刊问卷 这是根据问卷的传递方式来划分的。
发送问卷是研究者(或派专人)将问卷送到研究对象手中,待回答者填完后,再由研究者(或派专人)逐一收回。发送问卷适合于集体的、有组织的研究对象,有较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访问问卷是研究者按照统一收集的问卷向研究对象当面提出问题,然后将研究对象的口头回答填在问卷中。访问问卷的回收率是最高的(可达100%),有效率也较高,但费时费力,只适用于小样本研究。
邮寄问卷是研究者通过邮局向一定范围的研究对象寄发问卷,要求被试者按照规定的要求填答问卷,并在期限以前通过邮局将问卷寄回给研究者。邮寄问卷的样本可以较大、匿名性强,但回收率一般较低。通过缩短内容长度和附有回寄邮票可适度提高回收率。
报刊问卷就是在报刊上印上(或夹有)问卷,要求报刊的读者对问卷进行回答,并在一定时间内寄回。其优缺点与邮寄问卷类似。
2.3.2.3 问卷法的特点
问卷法有两大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研究过程严格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进行,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了盲目性和主观性;二是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并得出结论。
问卷法在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都被采用。例如,许多研究人格的心理学家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有关人格功能的资料。在应用研究中,问卷法可用于了解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评价、工作分析、需要评价、动机研究以及市场研究等。必须注意的是问卷不能称为测验,测验这个术语隐含着对一给定问题有一正确的答案的意义,而问卷则无此含义。大多数由问卷产生的行为是典型的行为类别;这些包括有人格、态度、价值观、信仰、兴趣和对过去及现在行为的描述。另外,大多数问卷研究是相关研究,用因果关系来描述是不适合的。
2.3.2.4 问卷法的设计
(1)问卷的一般结构 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结束语。
(2)问卷设计的原则 问卷设计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①题目是课题和假设要测量的变量;
②整卷显示一个主题,编排恰当;
③问卷简短、表述简明;
④不超出被试者的知识能力范围;
⑤易于列表说明、统计分析;
⑥无暗示,不提敏感问题。
(3)问卷设计的步骤 设计步骤:
①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列举所要收集的资料,并考虑如何统计分析;
②明确问卷形式(考虑调查的方式、课题性质、被试者的特点、分析);
③撰拟标题和对被试者的指导语;
④撰拟问题:有关静态的信息、有关行为方面的信息、有关态度方面的信息;
⑤征求意见,试测,修改问题,进行测试,求信度和效度;
⑥编辑、试验;
⑦设计中要注意克服和排除影响问卷效果的因素。
(4)问题的设计
①问题的类别与选择 一般来说,问卷中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事实性问题,指曾经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件,或一些实际行为的问题。它又分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住址等人口学资料和有关实际行为方面的问题两部分。另一类是态度性问题,包括意见、情感、动机、观念、价值、人格等方面的问题。应根据意见的目的和意见的具体课题选择适当的问题类别。
②问题表述方式的设计 问卷法在向被试者提出问题时,问题的表述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类型。开放式问题不提供预先设计出的答案,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回答;封闭式问题不仅提问,而且还提供了可选择的答案让被试者选择。封闭式问题主要以是否式、多项选择式、排列顺序式、评分式、填空式等形式出现。一般情况下,当答案很多或不确定时,样本较小时,要求较详细回答或讨论时,问题的表述方式以开放式问题较好。而封闭式问题适合答案数量少、样本大、时间紧等情况下使用。此外,问题表述应简洁、通俗易懂、具体明确,尽量使用中性词语与正面肯定语气。
③问题排列方式的设计 一般来说,对于有时间关系的问题,应按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对于有内容关系的问题,应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对于有关类别的问题,其顺序一般是人口学资料问题、实际行为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对于一般的问题,应按照“漏斗顺序”,即由大的、一般性的、抽象性的问题到小的、特殊性的、具体的问题排列;敏感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应放在问卷后面。此外,为了避免反应倾向的出现,对某些问题可适当地进行搜集排列。
④问题回答方式的设计 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一般都是在问题的后面留长短不一的空白让被试者自己填写,形式简单。封闭式问题的回答方式较多,具体为:
a.是否式,适用于相互排斥的二择一的定性问题;
b.多项选择式,适用于几种互不排斥的答案的定性问题;
c.排列式,即给答案排出顺序,适用于要表示一定先后次序或重要性的排序问题;
d.评分式,适用于表示意见、态度、感情的等级或强弱程度的排序归一问题。
此外,回答方式还有表格式、图画式、填空式等。
2.3.2.5 问卷法的实施
(1)问卷法实施的过程 问卷法实施的一般程序包括:
①被试者的选择,借助取样来实现 选取的被试者的数量既不能正好等于研究对象,也不能随意多选取。
②分发问卷 目前常见的分发方式有现场发送、邮寄、登在报纸和期刊上、放在网站上等。
③回收问卷 一般依分发问卷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④结果处理和分析 包括分类整理、质量审核、编号登记和编码、数据录入、计算机统计处理等。
(2)影响问卷回收率的因素 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问卷的回收率:
①问卷方面 如研究课题的吸引力,前言与指导语的简洁、清晰,问卷的复杂程度、回答方式、内容长短、印刷质量等。
②被试者方面 如被试者的文化程度、合作态度。
③问卷的分发方式,有无辅助措施 如抽奖、附上贴好回寄邮票的信封等。
④问卷研究是否得到有关组织机构的支持。
(3)影响问卷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问卷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
①被试者的主观倾向;
②测量工具(问卷)本身的问题;
③问卷环境。
2.3.2.6 问卷法的评价
(1)问卷法的优点 问卷法作为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具有以下几项优点:
①问卷法较客观统一,能在统一时间调查许多对象,比谈话法、观察法更节省时间和费用,实施也较为简单,不必花很多力气去培训使用人员。
②问卷法通常是不记名的,使得答卷人员能更加真实地反映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③问卷法搜集的数据资料较易评分,便于统计处理,给出合理解释。
④使用问卷调查法,可了解一些其他方法较难得到的情况。
(2)问卷法的缺点 问卷法也有一些缺点,主要在于:它只适合于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回答者在回答时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不真实作答,从而影响了调查的可靠性;结构式问卷限制了回答者的思路,不够灵活;一些问卷回收率不高而影响了研究工作的效率。当然,使用一些策略可以减少这些不足。
2.3.3 访谈法
2.3.3.1 访谈法的概念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2.3.3.2 访谈法的分类
(1)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非结构访谈又称非标准化访谈,指只按照一个粗线条式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访谈。在非结构访谈中,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而必要的调整。结构访谈的特点是结果便于统计分析、易于进行对比分析,但缺乏灵活性。而非结构访谈的特点则与此相反。
(2)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直接访谈又称面对面的访谈,即访谈者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间接访谈就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与被访谈者进行非面对面的访谈。常见的间接访谈有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与间接访谈相比,直接访谈不仅能搜集到言语信息,而且还能了解到许多非言语信息,从而有利于对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解释,但对访谈者的要求高、花费大。与直接访谈相比,间接访谈搜集资料时间快,费用省,要求低,非常适合于较为简单的调查研究。
(3)一般访谈与特殊访谈 根据被谈者是一般访谈对象还是特殊访谈对象(如社会名流、突发事件当事人、儿童、身心疾病患者、罪犯等),可相应划分为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进行特殊访谈时,应充分考虑到访谈对象的特殊性。
2.3.3.3 访谈法的特点
访谈法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对话、讨论等面对面的交往方式,是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访谈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它保证了访谈法的科学性、有效性、访谈结论的客观性。
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访谈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求职、咨询等,既有事实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
2.3.3.4 访谈法的设计
(1)访谈目的与变量的界定 明确访谈研究的目的,并将其进一步具体化,详细列出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变量的类别与名称,明确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
(2)访谈问题的设计 访谈设计经常会采用一些问题形式,比如: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直接问题和间接问题、问题的组织和编排等。
访谈提纲一般包括:确定访谈调查目的(为什么谈);确定访谈人员(谁去谈);确定访谈对象(与谁谈);确定访谈时间(何时谈);确定访谈地点(何地谈);确定访谈种类(怎么谈);确定访谈记录方式(怎么记);确定访谈报告方式(怎么写)。如果是标准化访谈,必须用组织统计设计的访谈问卷;如果是非标准化访谈,提纲则无须有严格的分类和固定的回答方式,但要求必须把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主要项目和问题列出,问题要简练、明确。
(3)访谈问题反映方式的选择 常见的问题反映方式有填空式、等级排列式、量表式和核对式等几种。为了选择最佳、最恰当的反映方式,必须综合考虑到所研究变量的性质、统计处理需要的数据类型、反映的灵活性、完成访谈所需时间的多少,各反映潜在的反映误差的大小以及计分的难易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4)试谈与访谈程序的修订 试谈是发展和完善访谈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试谈可检验访谈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发现存在哪些问题,为访谈程序的修订提供依据。需要注意,试谈对象必须与以后的正式访谈对象是同一类人。对访谈设计进行修订的要点有两点:一是要全面检查一下所有问题和回答,看有无遗漏、疏忽;二是要重点分析问题的提问顺序、表述、措辞等是否恰当。
(5)访谈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由于访谈人员的工作比较复杂、技巧性强、有一定难度,其水平直接关系到访谈资料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因此必须慎重考虑访谈人员的选取,重视对他们的培训。
2.3.3.5 访谈的技巧
(1)访谈的协商 谈话要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避免只凭主观印象,或谈话者和调查对象之间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交谈。关键是要准备好谈话计划,包括关键问题的准确措辞以及对谈话对象所做回答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要事先做好如下准备:
①谈话进行的方式;
②提问的措辞及其说明;
③必要时的备用方案;
④规定对调查对象所做问题的记录和分类方法。
目前往往出现的问题是,访谈时总想跳过制定谈话计划这一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事先准备不充分,因而不能收到预期效果。一个不愿思考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研究工作中是很难有成功的希望的。
(2)访谈前的准备 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要有所了解;要分析被访者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要考虑如何取得被访者的信任而配合。另外,在访谈时要掌握好发问的技术,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善于随机应变,巧妙使用直接法、间接法等。
(3)提问的技巧 关于访谈所提问题,要简单明了,易于回答;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谈话内容要及时记录。记录也可以用表格整理谈话材料。
(4)注意细节 研究者要做好访谈过程中的心理调查。如为了给被访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要善于沟通,消除误会隔阂,形成互相信任融洽的合作关系。研究者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其中关键是以诚相待,热情、谦虚、有礼貌。有时访谈的失败正是在于沟通不够。
为防止被访者出现反应效应,可先用非正式谈话沟通感情。
至于如何开好访谈会,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选择好对象。参加访谈会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参加人数以6~12人为宜;参加成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参加者在学历、经验、家庭背景等各方面情况应尽可能相近。事先要了解一下与会者的个人问题,避免触及个人隐私而造成被动局面。
第二,拟订好问题。问题设计要具体,如有可能,可事先发给每人发言讨论提纲,让他们事先做好准备,并约定好开会时间和地点。临开会前应追发一个通知。
第三,要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气氛。访谈会要按计划进行,目的明确,中心议题要集中。视具体情况,也可根据调查课题的需要临时提出提纲上没有的问题,让与会者作答。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气氛。讨论中若发生争执,如果争执有利于课题的深入,支持争执下去;若争执与结论无关,要及时引导到问题中心上来。主持人一般不参加争论,以免堵塞与会者的思路。主持人应以谦虚平等的态度、诙谐亲切的语言,争取与与会者的合作。
2.3.3.6 访谈法的评价
(1)访谈研究法的优点 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团体访谈,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与会者可放松心情,作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相互启发影响,有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
(2)访谈研究法的缺点 样本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另外,无法控制被试受主试的种种影响(如角色特点、表情态度、交往方式等)。所以访谈法一般在调查对象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且常与问卷法、测验法等结合使用。
2.3.4 实验法
2.3.4.1 实验法的含义
实验法是实验者对研究的主题有一个预期,按照这个预期做出假设,再根据研究假设,设计实验条件,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或改变进行实验,证实条件控制下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军事心理学的实验一般是在精密的实验室里,通过模拟环境中的人机互动,寻求特别的人工操作或者系统构成知识,弄清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3.4.2 实验法的分类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能够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对实验条件和被试活动做出精确的记录,便于分析和研究。缺点是实验条件与实际生活差别较大,因而实验室所获结果往往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推广。此外,实验室的特殊环境和情境也会影响被试者的心理表现。
(2)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通过适当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
2.3.4.3 组织形式
(1)单组实验形式 同一个组先后分期接受两种不同实验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其他一切条件保持不变,仅对实验因素所产生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其优点是:一是被试者心理是发展变化的,由于经验积累,后期实验效果可能偏高;二是先前的实验可能对后继实验起正负迁移作用。
(2)等组实验形式 研究者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同的组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的实验形式。此种形式在教育心理实验中被广泛采用。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或者采用两个实验组,对不同组施加不同的实验因素,而其他条件保持相同,然后将各实验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加以观测比较,并进行差异显著性考验,便可得出结论。
(3)循环实验形式 循环实验是单组和等组结合的一种形式,各实验因素可在各组获得阶段性成果后,再将实验因素对调,其他条件相同,最后再测验各实验因素所产生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此种形式兼具单组形式和等组形式的优点,又可避免二者的缺点,但实施难度较大,也比较复杂,但所得结果比较精确和可靠。
2.3.5 心理测量方法
2.3.5.1 心理测量法的概念
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用数学方法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描述的过程。心理测量就是根据心理学有关理论假设,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体现人的心理活动的行为确定出一种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量法就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个体、群体的心理特征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量法,可以研究以下几方面:
①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如用智力量表测量儿童的智力水平,用人格量表了解人格不同的心理特征。
②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如考察智力与学习成绩是否相关,性格内向是否影响社会交往。
③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2.3.5.2 心理测量的水平
测量是按照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由于对事物数量化描述水平的不同,心理测量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四个水平,类别测量、等级测量、等距测量和等比测量,根据这四个水平,就有四种类型的量表。
(1)类别量表 它根据事物的某一特点对事物进行分类,并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它仅能区别不同类型,如性别、年级等,而不能表述事物间差异的大小。
(2)等级量表 又称顺序量表。它根据事物的某一特点,将事物分成等级,用数字表示。这种测量,不仅能说明事物的名称、性质的不同,还能说明事物间等级的顺序。等级量表反应的事物的类别不必相同,所以,不具有等距性。
(3)等距量表 它对事物的划分是等距的,即它们的单位是等值的。但这种测量没有绝对零点,也就是说,它的参照点是人为指定的,只具有相对性质。此类量表所得的数据只能进行加减运算,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4)等比量表 又称比率量表。它是一种理想的量表,也是最高水平的测量。它既有相等的单位,能标明量的大小,又有绝对零点。
2.3.5.3 心理测验的功能
预测和诊断是心理测验的两种基本功能。预测是指通过测验可以了解到个体间的某些差异,并由此对其将来的活动及特点作出预测;诊断是指通过测验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在许多方面进行比较,确定其相对长处和短处,找到行为变化的原因。
2.3.5.4 心理测量法的特点
(1)间接性 心理测量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行为研究,是通过对人的可观测的行为测量的结果来推断人的心理特点。所以,心理测量基本上属于间接测量。需要注意的是,人的心理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但行为并不等于心理,同样的行为可能处于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相同的心理状态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2)标准化 一般来讲,心理测量的过程是标准化的,也就是说,心理测量量表在编制、施测、记分和对测验分数进行解释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则和一致的程序,要对所有的被试者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时间里施测同样的题目,并根据同样的标准评分,尽量将误差减小到最低。
(3)测量结果的相对稳定性 心理测量是对那些稳定的表现在一个人行为上的特点的测量,测量结果具有稳定性,这也正是心理测量的实际意义所在。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变化,被测量的特质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4)对行为相关关系的描述 心理测量只是通过与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考察和描述,从而对行为作出预测。但是,相关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心理测量的研究不能对行为之间、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这也是心理测量研究的一个局限性。
2.3.5.5 测验法的评价
测验法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①测验法的量表编制十分严谨,结果相对准确可靠;
②施测容易控制,结果处理方便;
③方便省力;
④有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⑤研究类型较多,可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测验法的不足和缺点包括:难以进行定性的分析、难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灵活性差、对研究者有较高要求等。目前在测验法的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重视并加以解决的严重问题,如有的测验编制不科学、发行控制不严、一些测验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训练等。
2.3.6 训练法
训练与实战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军事训练可以将以往的军事理论课堂讲授演变成操作、感觉训练。这一变化是与操作性的发展相一致的。训练是战备的主要工作,是预测实战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军事训练的研究可以发现军事人员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地预测战场行为。美国拥有的军事教育及军事训练体制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而且,在世界各国,训练的职能及作用在军事发展和军事建设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军事心理学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对各种训练计划进行评估和发展。训练的内容是广泛的,包含着各种特殊的军事工作需要。
2.3.7 临床心理学方法
(1)简介 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是医学心理学中最大临床学科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根据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技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该学科主要借助心理测验对病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并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途径调整和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临床心理学”这一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在1896年首次提出。临床心理学服务的人群也很广,工作范围遍布学校、医院、机关、政府、军事、商业和法律等。
(2)特点 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的,有时也针对大样本群体。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对个体进行分析,以支持其所得的有关结论。
临床心理学家与其他心理学家一样都关注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和理解。虽然有时也会进行动物试验,但临床心理学家只有在不能使用人类被试,或动物试验也能推论出人类行为时才会这么做。
真正体现临床心理学独特性的是科钦(Korchin)所谓的“临床态度”或“临床取向”,即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中的知识,努力去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并最终理解和帮助他。
军事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普通的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差异不大。主要是通过临床观察以及心理诊断对个体、群体的行为进行矫正,还有对军事人员的行为评估、特殊工种的个体评估、军事教学及有关的操作研究等。除此之外,军事心理学还渗透到行为矫正学及神经学领域,研究如何对付紧张等特殊的临床问题。
2.3.8 计算机模拟法
计算机模拟法是指采用技术模拟或数学模拟,以求得对所研究心理现象的某些方法的认识。模拟法通常采用的是编制可输入计算机的程序来模拟所要揭示的心理规律,它的优点在于以数学的严格规律来呈现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来检验研究假设和实验程序是否符合严格的数量化规律。模拟法在军事心理决策中的应用得到了普遍认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信息交流研究表明了军事心理对军事决策制定的重要影响,所以,各国在军事决策中很重视军事心理的研究,这在霍夫兰德、拉姆戴恩及谢菲尔德合著的《公众交流》中也有论述。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在信息、方向及教学程序方面为战争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概括性的数据和依据。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使军事决策的研究也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纳入了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可以相信,这会使军事决策有更准确的依据,从而获得更有价值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