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牛的遗传改良
一、奶牛DHI与群体改良策略
1. DHI简介
DHI是英文Dairy Herd Improvement的首字母缩写,其含义是奶牛群体改良,在国内一般称之为生产性能测定。即通过生产性能测定分析,及时发现牛场管理存在的问题,调整饲养与生产管理,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奶牛生产效率和养殖经济效益。
2. 奶牛DHI的测定程序
(1)收集资料 新加入DHI系统的奶牛场,应事先填报表(表2-2)给测试中心。已进入DHI系统的牛场每月只需把繁殖报表、产量报表交付测试中心。为防止混乱,要求奶量单按牛号大小顺序排列,或将奶量单、牛号顺序与样品箱中的样品号顺序保持一致。
表2-2 进入DHI系统奶牛的资料
(2)取样 每次测定需对所有泌乳牛逐头取奶样,每头牛的采样量为40毫升,一天3次挤奶按4∶3∶3(早∶中∶晚)比例取样,两次挤奶早、晚按6∶4的比例取样。测试中心配有专用取样瓶(内有防腐剂,为进口颗粒或重铬酸钾饱和液),瓶上有3次取样刻度标记。采样结束后,样品应尽快安全送达测定实验室,运输途中需尽量保持低温,不能过度摇晃(图2-16~图2-18)。
泌乳牛逐头取奶样
(张胜利 摄)
奶样收集处(王金君 摄)
奶样分析(王金君 摄)
因为奶牛基本上一年一胎,连续泌乳10个月,最后两个月是干奶期,所以一般每年对每头泌乳牛进行10次测定,两次测定间隔一般为26~33天,即每月测定一次。
(3)测定奶量 取样同步进行。通过流量计测定奶量。
(4)奶样分析 在实验室进行。用远红外乳成分测定仪测定乳的成分,包括乳蛋白率、乳脂率、乳尿素氮等;用激光体细胞测定仪进行体细胞含量计数。测试结果在屏幕上显示,并与电脑和打印机连接。
(5)数据处理及形成报告 计算机室将奶牛场的基础资料输入电脑,建立牛群档案,并与测试结果一起经过牛群管理软件和其他有关软件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形成DHI报告。另外,还可根据奶牛场的需要提供305天产奶量排名报告、不同牛群生产性能比较报告、体细胞超过设定数的单列报告、典型牛只产奶曲线报告、DHI报告分析与咨询等。
通过互联网,参加DHI的牛场可在测试完成当天或第二天得到DHI报告,奶牛场可利用提供的数据及时采取措施,改进生产管理。
3. 如何根据《DHI报告》改进牛群饲养管理
(1)完善奶牛生产记录体系 生产性能测定工作,为奶牛场提供了完整的生产性能记录体系,提供了一个量化管理牛群的工具,为奶牛场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2)提高原料奶质量 原料奶质量的好坏主要反映在牛奶的成分和卫生两个方面。在生产性能测定中,可以通过调控奶牛的营养水平,科学有效地控制牛奶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生产出理想成分的牛奶;通过控制降低牛奶体细胞数(SCC)能提高牛奶的质量。体细胞数超过标准不仅影响牛奶的质量、风味,还预示着奶牛个体可能患有隐性乳腺炎。
(3)指导牛场兽医防治 奶牛机体任何部分发生病变或生理不适都会首先以减少产奶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生产性能测定适时监控奶牛个体生产性能表现,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兽医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奶牛DHI报告,一是掌握奶牛产奶水平的变化,了解奶牛是否受到应激,准确把握健康状况;二是分析乳成分的变化,判断奶牛是否患酮病、慢性瘤胃酸中毒等代谢病;三是通过体细胞数(SCC)的变化,及早发现乳房损伤或感染,特别是为及早发现隐性乳腺炎并且制订乳腺炎防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能有效减少牛只淘汰,降低治疗费用。
(4)改进日粮配方,提高饲料效率 通过分析DHI报告中乳成分含量变化,确定饲料总干物质含量及主要营养物质供给量是否合适,指导调配日粮,确定日粮精粗比例。DHI报告直接反映乳脂率与乳蛋白率之间关系的一个指标——脂蛋白比,可以根据它及时对日粮进行调整。DHI报告提供个体牛只牛奶尿素氮水平,它能准确反映出奶牛瘤胃中蛋白代谢的有效性,根据牛奶尿素氮的高低改进饲料配方能提高饲料蛋白利用效率,降低饲养成本。
(5)推进牛群遗传改良 DHI数据是进行种公牛个体遗传评定的重要依据,只有准确可靠的性能记录才能保证不断选育出真正遗传素质高的优秀种公牛用于牛群遗传改良。对于奶牛场而言,可以根据奶牛个体(或群体)各经济性状的表现,本着保留优点、改进缺陷的原则,选择配种公牛,并做好选配工作,从而提高育种工作的成效。
二、肉牛杂交优势的利用
1. 肉牛杂交体系建设原则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陈幼春研究员提出了肉牛杂交生产中母系和父系的基本要求,即:配套系的母系必须有终身稳定的高受孕力;以每头母牛计算的低饲养成本和低土地占用成本,一般要求体形较小的个体;性成熟早而不易难产;良好的泌乳性能;适应粗放和不良的条件;体质结实,长寿;高饲料报酬;鲜嫩的肉质;较好的屠宰性状九项。配套系的父系必须具有:快速的生长能力;改进眼肌面积的高强度优势;高屠宰率和高瘦肉率;硕大的体形;体早熟五项。以上是两系配套时的基本要求,在多系配套时也是基本要求。
他同时提出,我国的肉牛杂交体系应该是:在引入品种改良本地黄牛的基础上继续组织杂交优势;用对配套系母系的要求选择具备有理想母性的母牛,用对配套系父系的要求选择具有理想长势和胴体特征的公牛,利用其互辅性,保持杂交优势的持续利用;组装或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的优势开展肉牛配套系生产,在可能的情况下形成新的地方类群。在级进杂交有困难的地方,组织这种配套系比较适宜。
实践证明,二元杂交所产生的母牛,可以继续产犊,杂种母牛本身具有杂种优势,应当很好地利用。杂种公牛中也往往有很好的优秀个体,过去是仅仅用于育肥并宰杀,在北美已有以杂种公牛做种用的先例,渐渐地提出“综合杂交”和“合成系”的用法。杂交母牛比原来的亲本母牛搞“带犊繁殖体系”可能不差,未必要像终端杂交那样都屠宰。因而形成肉牛业所特有的杂交繁育体系。近年来,随着皮埃蒙特牛品种的引进,加上以往引入的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等,我国肉牛杂交生产体系日趋完善。
2. 商品肉牛杂交生产的主要方法
(1)经济杂交 经济杂交是以生产性能较低的母牛与引入品种的公牛进行杂交,其杂种一代公牛全部直接用来育肥而不作种用。其目的是为了利用杂交一代的杂种优势。如夏洛来牛、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等与本地牛杂交后代的育肥。
实验表明,杂交牛较我国黄牛的体重、后躯发育、净肉率、眼肌面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良作用。据报道,夏洛来牛与蒙古牛、延边牛、辽宁复州牛及山西太行山区中原牛的杂交一代,12月龄体重分别比本地同龄牛提高77.6%、19.9%、27.1%和81.4%,体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2)轮回杂交 轮回杂交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的公、母牛之间不断地轮流杂交,使逐代都能保持一定的杂种优势。杂种后代的公牛全部用于生产,母牛用另一品种的公牛杂交繁殖。两品种轮回杂交,如图2-19所示。试验结果,两品种和三品种轮回杂交可分别使犊牛活重平均增加15%和19%。
两品种轮回杂交示意图(王金君 制)
(3)“终端”公牛杂交 “终端”公牛杂交用于肉牛生产,涉及3个品种。即用 B品种的公牛与A 品种的母牛配种,所生杂一代母牛(BA)再与C品种公牛配种,所生杂二代(ABC)无论雌雄全部育肥出售。这种停止于第三个品种公牛的杂交就称为“终端”公牛杂交体系。这种杂交体系能使各品种的优点相互补充而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