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集: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徽标设计、招贴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及综合设计全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回归设计的本源

   

李立新

这是一个设计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非物质的数码设计与交互设计泛滥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设计早已成为一门显学,不再需要专家呼吁和社会扶植,不再缺少媒体效应,缺失的是真实的实体,甚至连设计最基本的“物质性”,也变得不可“触摸”起来。

在这个被称为急剧转型的时代,早先教育中“商标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实体的有效训练性正在丧失。在设计一片繁荣的背后,缺乏物质和现实实体的基础,问题是,尽管设计已进入互联世界,作为设计家,无论是谁,在把握时机,审视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要将自己拥有的设计能力付诸实践,这种设计能力需要经过系统的真实训练。而现在这种训练正在萎缩,即便有也不够充分。

面对这样的现实,本书作者作为设计主体,其关注点、工作领域和最终成果,都属于真实的设计实践和设计文化范畴,是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借助于相关的科学操作工具的知识修养,他们扮演的角色已有别于传统的设计家,但却未脱离“真实的实体”。本书从本地的、节日的和日常生活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案例开始,本地即是一种界面,本地的设计受到整个世界互动的影响,不是一个封闭的地域性设计,而是一个连接的世界,是本书设计者的一个起点。而节日的设计反映出运动会、美术节中个人能力与生命和艺术的作用,设计者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运动与生命的参与者与体验者,他们的积极参与创作,促进一个地区的文化环境的变化。而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设计,各式各样的对话,老龄化、地铁行、食品问题,为周围的社会创新提供方便与社会创新的推广。

本书的设计案例均强化了作者的设计能力,设计能力是设计家的天性。但是,由于技术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些能力可能会提高,也可能会减弱,我们看到,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这个能力,有多种方式,最直接有效的是通过项目创造相关条件,使各种技术、知识、文化参与其中。这些案例表明,这是当前设计教育不可忽视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翁炳峰先生早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在南艺的历史上,陈之佛、罗尗子、张道一等先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设计家和理论家,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为中国设计做出了非凡的贡献。翁炳峰是个勤于工作、善于思考、努力实践的人,他将本书取名《见山集》,顾名思义,颇有禅宗之意。其中的三重境界正是其设计历程的真实体验,涉事之初,设计的许多事物懵懵懂懂,所见均是真实的物质和功能。随之却是虚幻、模糊起来,彷徨、迷惑,设计已非单纯的形、色、功能、物质,多了理性的、交叉的、复杂的思考。而在洞察设计之事后,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彻悟,明白了追求和弃舍,这时,他找回了设计的本源:设计还是真实、实体和物质,但却有了另一种内涵的存在了。

中国设计历史源远流长,而近百年来一直是向西方学习,这个学徒期很长,还未出师,这是中国近代以来设计的一条主线。而西方设计在工业化后期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辨析,于是,许多设计家提出学习中国的传统,从中国传统设计中寻找中国设计的出路。我曾提出中国设计的第三条道路,即“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是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综合起来,这三条道路可以齐头并进,共同创造中国设计新的时代。所以当我看到翁炳峰先生的这一作品集,颇觉欣慰,主要是看到了实践者的努力,中国设计的前进,需要这样的探索与实践。

是为序。

李立新李立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南京艺术学院

2018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