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大明的剪刀差(第三更,求推荐,求收藏)
诱之以利,到底能多大程度上激发起里人们的创造力,人们会如何绞尽脑汁地寻求改进生产技术的方法。施奕文并不清楚,但是他很清楚一点手工工场的生产力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为了提高产量,最终还是需要投入机器。
“先把纱厂办起来吧!”
离开了工厂后,施奕文在心里这么寻思着,而且随着对北方的了解,他反倒更渴望在这里开办纱厂了。
在马车经过卢沟桥的时候,施奕文吩咐车夫停了下来,然后他特意下来,远远的看着车水马龙的卢沟桥,这座桥在许多人的心中,都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它与这个民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也许,工厂也许应该叫卢沟纱厂……”
就在心里冒出这个念头的时候,施奕文有些诧异的发现,桥似乎和记忆中的不太一样。
“咦,好像模样有些不太一样。”
自言自语的功夫,只听身后有人说道。
“是和过去不太一样,前朝的时候卢沟桥修过街塔,我朝自永乐十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共修桥6次,虽无大修,可是桥却仍然有了些变化。”
在转身后,看着熟悉的少年施奕文立即笑了起来。
“子宣。”
看着一身黑色圆领衫、头戴东坡巾的张静修,施奕文终于体会到“他乡遇故知”的欢喜了。虽然不算是故知,可也算是故友,这年月能碰到确实不容易。
“你什么时候京城?”
“哎,小弟已经来京城数月了,听说致远兄在京城当起了庄主,这日子过得好不自在,所以便想到庄里讨杯水酒,不曾想兄却不在那里这不特意从你那庄子,追到了这,兄不会怪小弟冒昧吧。”
张静修的话,让施奕文哈哈笑道。
“怎么会,见到你高兴还来不急呢。”
瞧见前面宛平城下有个茶摊,施奕文笑道。
“走,咱们到那里坐会。”
在茶摊坐下后,在店家上茶的功夫,施奕文笑看着张静修说道。
“上次我从遵化回来后,听家人说你曾去过,可你却不曾留下地址,实在是遗憾的很,这几日,我可是时常想起你,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你想我?”
张静修愣了下,然后又垂首端起茶杯,边喝边说道。
“小弟寄宿于亲友家中,实在是多有不便,还请兄长见谅。”
“寄宿亲友家中?”
施奕文的眉头一皱。
“要是不方便的话,就住到我那吧。”
“还是不打扰兄长了,毕竟是家中亲友,不好推辞。”
谢绝了他的好意,张静修又岔开了话题。
“听兄长家人说,你在卢沟河这边办了厂子,小弟在庄子里看到庄中正在种着棉花,兄长莫不是想在北直隶纺纱织布?”
“嗯,这都瞒不过你啊。”
施奕文笑道。
“子宣有所不知,北方天寒难耐,而棉布质地厚实耐磨,松软保暖,且成本低廉,一直深受北方百姓喜欢,不过北直隶、山西等北方各地,本地百姓却不擅长纺纱织布,所以大都是以江南布为主,每年购买江南布不下千百万匹,于这里开办纱厂纺纱织布,其中利润丰厚远超你我想象。”
何止是远超想象,简直就是难以估量的机遇,北方人口数千万穿衣都靠买,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如此庞大的市场,施奕文又怎么可能会错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会先在庄子里种植棉花,当然,棉种是从空间里的农牧研究所的仓库里拿来的,不过只有两百多包,虽然每包有25袋,25公斤,可也就只够用五六千亩,不过按施奕文的计划,庄子里种的棉花是用来育种的。有些这些良种,到明年的时候,就能在京城周围推广优质大陆棉的种植。在农民的收入增加时,也会为他提供足够的原料。
“似乎你很喜欢做生意啊。”
笑靥满面的看着施奕文,张静修笑道。
“大白菜、马车行、还有卢沟河边的工厂,还有南京……似乎你走到那,都会把生意做到那。”
“为什么不喜欢呢?”
笑看着张静修,施奕文认真的说道。
“这生意做好了,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又如何能不喜欢?”
“哦?还请兄长教我。”
喝了口茶,施奕文看着面前这个男孩。虽然他的衣服看起来是英气十足的,但衬着白净秀气的脸庞,却让英气尽失。
他这相貌也太漂亮了些,要是搁后世恐怕就是所谓的娘炮吧。
感叹着貌不如人,施奕文的目光投向路上的行人,反问道。
“子宣,你觉得与南方百姓相比,北方百姓生活如何?”
思索片刻,张静修如实的说道。
“江南鱼米之乡,田中稻谷产量倍于北方,且又有一年两收之便,虽偶尔水旱,可百姓生活自然远非北方百姓能比,北方虽然地广,可是一年一收,常有旱蝗之害,所以北方百姓不过只是勉强温饱,这还要是风调雨顺时,要是碰着灾荒的话,怕是温饱难求……”
“那是难求啊,分明是会饿死的!”
看着路上的路人,施奕文抿了下嘴唇,然后说道。
“可即便是北方贫瘠,但是北方百姓每年仍然耗费千百万从江南买布,江南百姓不但有鱼米之利,还可以尽享纺织之利的,生活自然远超北方诸省百姓。这看似合理,毕竟,北方人不纺纱织布,要穿棉布自然要从江南买,对不对?”
见张静修似乎有些迷惑,施奕文认真的说道。
“可是你想过没有,南方商绅尽得纺织暴利,百姓尽得种棉纺纱厚利,而北方的数千万百姓呢?只能从牙缝里挤出些银子买江南布,如此长久以往,只会造成一个现象——北方本就不多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相对富庶的南方,凭着发达的纺织业,富庶的南方尽收北方地利,这样的剪刀差收割。只会让本就贫瘠的北方,只会越来越贫瘠。”
面对施奕文的回答,尽管并不知道什么“剪刀差”,可张静修仍然一边听,一边思索,然后反问道。
“那你想怎么办?是想纺纱织布?靠着织布把地利留在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