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一次讨论
开学时节,顺子来到了杭州,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顺子这次再进学校读书跟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班上的同学复杂了很多,有的来自大学毕业的,有的来自企业或别的单位的。不同的经历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年龄的差异带来的生活与学习上差异更大。很多都是刚毕业的二十二三岁的年轻人,他们对社会的看法跟顺子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让顺子感觉就差那么几岁,但却似乎有代沟了一样。
顺子因为年龄最大,被同学赐予了“老大”称呼。班上还有两位年龄较大的同学就是小敏与小莫了。说来也巧,小敏竟然跟顺子是校友,不过小敏比顺子晚了三四届,一个小莫跟小敏一届,是另外一所大学毕业的。也许是年龄都差不多,又都是工作了好几年的原因,三人之间有了更多的话题。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莫是嘉兴人,生来就有一股吴越的韵味。小莫有一个男朋友,毕业之后就在杭州工作,因此她住在校外。后来她考了研究生,男朋友继续上班,经常到学校来看她的。每次一来,小莫都会把带过来的东西去找小敏分享。
小敏是住校的,又与顺子是老校友,因此与顺子的交往更自然些、聊的话题更多一些。她之前是去了另一家企业工作,但对顺子之前的工厂很熟。她会经常要顺子讲一些管理上的事。
一天,顺子正在宿舍里赶写导师交待的读书笔记。小敏带着小吴跑到宿舍来了。
“老大,吃饭去?”是小敏在叫他。
顺子一看,到吃饭时间了,于是存好文档,跟着她们去了食堂。一路上只有小敏说话,小莫一声不吭。看到这光景,顺子心里在想,女生献殷勤,肯定没好事。
到了食堂,三人打好饭坐了下来了。
“小莫,你的事问老大不会错的。男人的心思要男人来解。”
顺子一听,心想果然不出所料,她们一直把顺子当成老大哥来看待的。
“开学前去了他家里,在河北沧州那地方,真是难受。”小莫很委屈地说了起来。
“什么情况?慢慢说。”
“去了他家一周,竟然没有洗过澡,真不想去他家。”小莫无奈地说。
又是这件事。小敏之前私下里跟顺子说过,没想到这么久了小莫还耿耿于怀。唉,现在的小女生想法真多,顺子心里想。
“你打算去他老家工作?”顺子这显然是开玩笑的。
“怎么可能呢?就算分手也不会去那里工作的。”
“这不就结了?你们认识这么久了你才去了一次而已,说不定今后成家了,事多了,只会去得更少,到时要尽孝,也是把他父母接过来吧。”
“这倒也是,就是想着不舒服。”小莫自己也想到了这些,就是心里不舒服。
“别去想这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说不定过几年他老家也全都变好了,不能什么都跟杭州比的。”顺子说这句话是真心的,杭州的精致确实没有几个地方比得上的。
“其实也没什么,这些道理我也懂,就是想找个人把这事说出来。”
顺子感觉有点无语了,开始还以为有什么大事。
研究生的学习很是宽松。上课也就那几个人,特别是对管理学、经济学这些学科,往往讨论也比较多,顺子听些课时老喜欢去回想自己以前的工作经历。
高级管理学的老师布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大家回去分组讨论。这个题目应该是老师在给企业做项目的时候遇到的。他布置的题目是针对中小企业里不同的员工应该如何根据员工的需求进行管理的事,并要求各组都提交讨论后的结论。杭州那一块的中小企业非常发达,如何管理好不同员工的需求是很有代表性的问题。
这种小组讨论很自由的,自由组合成小组就可以了,小敏、小莫与顺子三人自然组成了一组。
如果在企业里做过几年管理的人都知道这种讨论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老师布置这种题目更多的是不想让学生把思维给僵化了,如果按书上说的去答肯定不是现在的学法了。
小敏有她自己的想法,她构思起了整个讨论的框架来。
”我觉得这种讨论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了,也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布置这种题目来讨论?”小敏说。
“你怎么会觉得这没有技术含量呢?这种现象应该是很普遍的吧,但我觉得应该没有标准答案的,不同的企业应该会有不同的措施才对,不然那些中小企业为什么人员流动这么大呢?如果都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还会有谁愿意流动啊?”出顺子有不同的看法。
“这有什么难?不同的人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就行了。”小敏说。
小莫是属于那种对管理完全没有感觉的人,她一心在想着她的注会考试,说:“你们好好讨论啊,有结果了告诉我就行了。”
“极端地情况,如果这几十个人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呢?那你就弄几十种管理方法了?”顺子有质疑了。
听顺子这么一说,小敏想了一下也是啊,如果这样那就成了针对每一名员工都要有一种管理方法了,那老板会累死去,整天都忙于处理这种事了,哪还有时间来想企业的发展。
小敏想了一下,问顺子:“你们以前在企业里怎么弄的?看看你们以前的方法可不可以参考一下。”
“我们那种是大厂,好几千人呢。与老师布置的情况不一样的。大厂里都是要用制度来管人的,有专门的制度管理人员。”顺子说。
“几十人的企业就不要制度了?你真是的。”小莫不知什么时候插了一句,之前她说她只管整理讨论记录的,这讨论记录就是老师要交的作业。
“对啊,几十人的企业也是要制度来管理的。你看你,在企业做了这么久,白做了吧。”小敏感觉找到了答案,笑话起顺子来。
“如果是比几十人还少的企业的,正好介于老板一个人能管得过来与管不过来之间的那种情况,你是用制度还是不用制度?”顺子反问道。顺子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如果都是制度管理,那几十人的企业跟几千人的企业又会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不理清楚,顺子觉得小敏的话还是没有说服力。
“啊呀,你先管这么多了,就咱这个问题的讨论。”小敏看顺子在叉开话题了,赶紧说。
“不是叉开话题,我感觉这里是不是有个边界的问题,多少人的规模以制度为主,以人为辅。我觉得我们讨论的时候要把这个界限说明一下,不一定是具体的多少人,但应该说明是老板的管理能力之内或是能力之外的。”顺子说。
顺子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说:“你想啊,假如这个老板精力充沛,他管这几十个人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么他就不需要那么强的制度约束,反正他可盯着这些人嘛,不怕出乱。但当人数多到他已经管不过来的时候,那就需要更强的制度了,再如果大到上千人,那制度的重要性就更大了,这时候,倒是老板自己去管人的机会小了吧。”
“你这么说也是这个道理,确实应该有个边界。”小敏明白了顺子想说的意思。
“产权都需要治理,管理也应该需要治理吧。”小莫用会计里的用语说话了。
“越说越有意思了,怎么感觉老师这个题目可以分成各种情况来讨论一样了。你看啊,老板的精力与能力决定了多少人才需要进行制度化管理,根据公司的规模又决定了这个公司的制度完善到什么程度,如果这公司将来发展到上千人了,又要如何规范制度管理,似乎是一环扣一环的。”
顺子这么一说大家都懂了,其实老师布置的这个讨论题是需要大家分开来讨论的,小莫开始整理讨论记录了。
“也难怪的,这边的中小企业多,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当局者迷,这边的人想着的更多是这种小企业,内地想得更多的是动不动就几百人,上千人的企业,如果界定好了边界,那就可以找到他们的共性了。”小敏说。
“看来我们还有得学的,象我局限在以前的大企业里,倒是容易被局限了思维。”顺子说。
“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这边的中小企业多,倒是容易忽略制度的作用了,中小企业要求的是灵活性的,制度多了倒是约束了思维,这里确实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小莫一边整理记录,一边说着自己的看法。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确实在管理上有很大的不同,这边中小企业发达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有更灵活的机制,更不容易被那些传统的思维所困扰。顺子觉得既然在这边学习,那他就应该放下以前在大企业里的那些经验,好好地学习一下沿海这边的新的做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