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现状分析

1.3.1 比较本节引用的数据引自欧文斯主编的《世界城市文化报告》,具体请参见欧文斯.世界城市文化报告[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从研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来看,英国的欧文斯等学者在《世界城市文化报告》中所建立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估体系的确要比国内学者所建立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要好。这个评估体系在“文化供应”(将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范围和组成进行分类,跟踪这些分类的年产出)和“消费与参与”(量化城市文化供给的受众规模、特性和价值)两个宏观维度下,安排了文化遗产、阅读文化、电影与游戏、表演艺术、创意人才、文化活力和多样性六大领域,又设计了53个具体指标,形成了评估世界城市文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把上海文化发展现状的具体数据放入这个指标体系中,能够比较直观地发现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现状。

在国际文化大都市中,纽约、巴黎、伦敦和东京四个城市,与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最大。从行政单位的人口来看,纽约817.5133万,巴黎1179.7021万,伦敦782.52万,东京1315.9388,而上海2347.46万,人口最多。从行政单位面积来看,纽约1214.4平方公里,巴黎12012平方公里,伦敦1572平方公里,东京2130平方公里,而上海6340.5平方公里,小于巴黎,大于其他三个城市。在六个不同的领域,上海与这四个国际文化大都会的比较如下。

文化遗产。具体包括9项指标,国家博物馆数:纽约5个,巴黎24个,伦敦11个,东京8,上海27个。其他博物馆数:纽约126个,巴黎113个,伦敦162个,东京39,上海87个。美术馆和画廊数:纽约721个,巴黎1046个,伦敦857个,东京688,上海208个。博物馆和画廊参观人数占全市人口的百分比:纽约暂无数据,巴黎43%,伦敦53.6%,东京33%,上海47.5%。五个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人次(百万人次):纽约15.4,巴黎23.4,伦敦25.3,东京9.7,上海6.6。五个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均参观次数:纽约1.9,巴黎2,伦敦3.2,东京0.8,上海0.5。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数:纽约1个,巴黎4个,伦敦4个,东京1个,上海无。其他遗产所在地、历史遗迹数:纽约1482个,巴黎3792个,伦敦18901个,东京419,上海2049个。公共绿地(公园和花园)占全市面积的百分比:纽约14%,巴黎9.4%,伦敦38.4%,东京3.4%,上海2.6%。

阅读文化。具体包括9项指标,公共图书馆数:纽约220个,巴黎830个,伦敦383个,东京377个,上海477个。每十万人拥有的公共图书馆数量:纽约3个,巴黎7个,伦敦5个,东京3个,上海2个。图书借书人次(百万人次),纽约为68,巴黎47,伦敦37.2,东京112.2,上海58.7。人均图书馆借书次数:纽约8.3,巴黎4,伦敦4.8,东京8.6,上海2.5。图书馆的辐射半径:纽约1344米,巴黎600米,伦敦1145米,东京950米,上海2750米。书店数:纽约777个,巴黎1025个,伦敦802个,东京1675个,上海1322个。每十万人拥有的书店数:纽约9个,巴黎9个,伦敦10个,东京13,上海15个。珍本和二手书店数:纽约99个,巴黎282个,伦敦68个,东京681,上海343个。图书出版量:纽约为302410种,巴黎74788种,伦敦151969种,东京78501种,上海328387种。

电影与游戏。具体包括10项指标,电影院数:纽约117个,巴黎302个,伦敦108个,东京82个,上海230个。电影银幕数:纽约501块,巴黎1003块,伦敦566块,东京334块,上海670块。每百万人拥有的电影银幕数:纽约61块,巴黎85块,伦敦73块,东京25块,上海28块。电影院入场人次(百万人次):纽约暂无数据,巴黎58.2,伦敦41.6,东京29.3,上海22.9。人均电影院入场次数:纽约暂无数据,巴黎4.9次,伦敦5.3次,东京2.2次,上海1次。本国电影上映数:纽约610部,巴黎575部,伦敦557部,东京799部,上海252部。外国电影上映数:纽约暂无数据,巴黎305部,伦敦438部,东京358部,上海60部。电影节数:纽约57个,巴黎190个,伦敦61个,东京35个,上海2个。最受欢迎电影节参加人次(万人次):纽约41,巴黎151.8,伦敦13.2,东京12.1,上海26。电子游戏厅数:纽约17个,巴黎14个,伦敦44个,东京997个,上海587个。

表演艺术。具体包括10项指标,剧院数:纽约420个,巴黎353个,伦敦214个,东京230个,上海97个。剧院演出场次:纽约43004场,巴黎26676场,伦敦32448场,东京24575场,上海15618场。所有剧院年均入场人次(百万人次):纽约28.1,巴黎5.7,伦敦14.2,东京12,上海0.6。每十万人剧院入场次数:纽约3.5,巴黎0.5,伦敦1.8,东京0.9,上海0.3。现场音乐表演场地数:纽约277个,巴黎423个,伦敦349个,东京385个,上海44个。主要音乐厅数:纽约15个,巴黎15个,伦敦10个,东京15个,上海4个。音乐演出场次:纽约22204场,巴黎33020场,伦敦17018场,东京15617场,上海3356场。喜剧演出场次:纽约11067场,巴黎10368场,伦敦11388场,东京8452场,上海暂无数据。舞蹈演出场次:纽约6292场,巴黎3172场,伦敦2756场,东京1598场,上海1686场。业余舞蹈学校数:纽约682个,巴黎715个,伦敦618个,东京748个,上海438个。

创意人才。具体包括4项指标,公立专业文化艺术高等教育机构数:纽约暂无数据,巴黎30个,伦敦11个,东京1个,上海5个。私立专业文化艺术高等教育机构数:纽约12个,巴黎73个,伦敦46个,东京16个,上海18个。公立专业艺术与设计院校学生人数:纽约暂无数据,巴黎14024人,伦敦34920人,东京24120人,上海13324人。综合性大学艺术与设计院校课程学生人数:纽约暂无数据,巴黎暂无数据,伦敦15745人,东京25444人,上海43501人。

文化活力和多样性。具体包括11项指标,夜总会、迪斯科舞厅和舞厅数:纽约584个,巴黎190个,伦敦337个,东京73个,上海1865个。酒吧数:纽约7224,巴黎3350个,伦敦2143个,东京14184个,上海1320个。每十万人酒吧数:纽约88个,巴黎30个,伦敦27个,东京108个,上海6个。餐馆数:纽约24149个,巴黎22327个,伦敦37450个,东京150510个,上海55614个。每十万人餐馆数:纽约295个,巴黎189个,伦敦478个,东京1144个,上海237个。节庆活动数:纽约309个,巴黎360个,伦敦254个,东京485个,上海33个。最受欢迎节庆参加人数:纽约250万人,巴黎150万人,伦敦150万人,东京127万人,上海30.6万人。国际留学生数:纽约60791人,巴黎96782人,伦敦99360人,东京43188人,上海43016人。国际游客数:纽约838万人,巴黎1330万人,伦敦1521.6万人,东京594万人,上海851.1万人。国际游客占城市人口的百分比:纽约102.5%,巴黎112.7%,伦敦194.5%,东京45.1%,上海36.3%。国外出生人口占城市人口的百分比:纽约36.8%,巴黎12.4%,伦敦30.8%,东京2.4%,上海0.9%。

1.3.2 阐释

这个评估体系的好处在于,第一,聚焦于影响城市文化的文化要素,摈弃了把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许多内容纳入城市文化比较范畴的体系设计,从而使得城市文化的比较得以真正落在文化层面上。第二,这个体系在具体指标设计上,除了进行各项指标的总量比较外,还专门设计了人均指标的比较,这就使比较研究的平面坐标建立了起来,比较可以在两个维度上进行,从而使得评估系统更加客观和科学。第三,对城市文化评估的六个项分类中,专门设计了城市的文化活力这一项,这是以往研究或评估体系设计中没有的。这个概念的提出和运用,比以往研究中所使用的城市文化实力或城市文化竞争力要更加贴切和准确。

那么,运用这个评估体系是否可以看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短板问题呢?我们认为,在这个评估体系中,可以发现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中的部分短板问题,但是另外一些短板问题却发现不了。或者说,浅层的短板问题是可以发现的,而深层的短板问题是发现不了的。因此,在借助这个评估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借助对城市文化建设经验进行客观阐释,才能够把握上海的短板问题以及形成这些短板的原因。

这个体系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创意人才和文化活力这两个领域的具体指标安排不合理。创意人才这一领域,不是文化艺术高等教育机构数、艺术与设计院校的学生数这两项指标所能涵盖的。尽管欧文斯等人认识到了创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但是他们没有找到一种合理评估指标或模型来反映这个问题。其次,城市的文化活力也不是舞厅、酒吧、餐馆以及节庆数量所能涵盖的,尽管这些场所和活动可以促进市民文化交流,对提升城市活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促进城市文化活力的主要因素。

什么才是促进城市文化活力的主要因素呢?人群的聚集形成了城市,而城市的最基本功能,一是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二是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文化艺术是满足居民精神生活的最重要内容。人们常把文化艺术匮乏的城市称之为文化荒漠,说明文化艺术对城市的重要价值。一个城市不管它的形成是政治、军事还是商业、工业方面的原因,它的发展与繁盛一定离不开文化艺术的发展,一个背离文化艺术发展方向的城市必然走向衰落。这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从文化艺术的创造层面看,其创造能力非常旺盛,创新动力强劲,文化艺术产品源源不断;从文化艺术的参与层面看,必须是全体或绝大多数市民广泛参与。两者缺一不可。一个盛产文化艺术产品而市民鲜有参与其中并享受其成果,或者市民广泛享受外来文化艺术而较少享受本土文化艺术的国际文化大都市都是不可想象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必然是一个文化艺术不断创造、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全体市民共同享受其创造成果的文化之城。

这里有两个基本概念。一是市民。市民是一个城市的居住者,不管他来自本国还是来自外国,不管他是来自其他城市或者乡村,凡是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所有人,都是这个城市的市民。二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广义的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包括全体市民。狭义的文化艺术创造者是指有文化艺术创造能力的特殊群体,既包括诗人、作家、画家、音乐人、歌唱家、舞蹈家、编舞者、演奏家、演员、评论家、出版家、建筑家、设计者、制作人等专业创作群体,也包括民间艺人、民俗专家、街头艺人等业余创作群体。

笔者曾在纽约大学艺术管理专业访学,与系主任布朗教授的第一次谈话是这样开始的。布朗问笔者,贵市市民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接受文化艺术?笔者想了一想回答说,电视。笔者接着问他,贵市呢?他说,第一,图书馆;第二,博物馆;第三,剧院。

图书馆培养市民良好的阅读习惯。纽约的地铁有个独特的景观,在上海不常看到,就是乘客中有许多阅读者。纽约地铁很发达,每次坐地铁,无论是在市区,还是在郊区,地铁上的许多人手里都拿着一本书或一个阅读器在阅读。有白人,也有黑人;他们有坐着读的,也有站着读的。纽约的图书馆系统很发达。市中心有著名的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各个区有分馆,社区有区馆。凡是在纽约居住的人,都可以通过一个带有住址的信封去免费办理借书证,在任何一个区馆借阅任何图书,数量不限。

纽约市博物馆的特点,一是藏品丰富,二是精品众多,三是功能丰富。纽约的博物馆有100多个,美术馆画廊有700多家,著名的有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等,每次前去参观都能看到新展品。

演出成为纽约市民生活的一个部分。纽约大街小巷都有剧院,大大小小,既集中又分散。光曼哈顿就有三个演出中心:百老汇、卡耐基和林肯中心。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层次是各个区演出中心。第三层是社区的群众演出。社区演出也非常发达,市民参与度很高。

初到纽约的上海朋友会惊讶,纽约不是想象中的纽约,觉得不如上海。为什么呢?首先,纽约没有上海大。纽约只有五个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开车只需半个多小时。其次,纽约没有上海新。老楼房、老马路、老地铁。纽约几乎看不到新开工的工地,没有上海一片繁荣和喧闹的景象。笔者的一个朋友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访问学者,笔者从肯尼迪机场接他到唐人街,他问笔者,这就是纽约吗?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笔者对他说,看一看再做评判吧。他看了几个月,慢慢喜欢上纽约了。是什么改变了这个朋友的观点呢?他告诉笔者,是文化艺术。他问笔者,美国“二战”后才开始重视文化艺术,纽约市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才谨慎地资助文化艺术。为什么短短的几十年,纽约市就有世界最好的博物馆、一流的歌剧院、一流的芭蕾舞团,还有一流的公共图书馆?另外一个朋友,在纽约大学商学院访学,他说,纽约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无非就是一个地利。地利,形成人才集聚;地利,形成商品与资本的集聚。他认为,文化艺术也不例外,由于市场发育好,艺术人才纷纷到来,文化大都市就形成了。他很乐观地说,过不了多久,上海就会超过纽约。哥大的朋友问他,你去过林肯中心吗?他说,没有。又问,去过大都会博物馆吗?说没有。再问去过百老汇吗?也没有。哥大朋友说,有空还是去看看吧,将上海的文化艺术同纽约的比一下?他们争执起来。他们的争论,却引发了我们的深思。纽约这些非常知名的文化艺术品牌的确是一个文化大都市的个性所在。而这些城市个性化得以彰显的背后,却是文化艺术创造者通过不断创新,生产出来的文化艺术产品以及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享受。

1.3.3 短板

通过世界城市文化评估体系中的数据比较和城市个案的深入阐释,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短板问题会更加清晰起来。总的来说,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都存在着问题,尤其以软件建设的问题更大。所谓硬件主要是指“文化供应”中的“基础设施”,而所谓软件则是指“文化供应”中的文化艺术产品供给,以及“消费与参与”中的文化供给的受众规模和享受质量。具体来说,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有缺口、有差距。尽管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不是文化大都市最主要标志和最核心的部分,但是没有这些也难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大都市。国际文化大都市必然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的主要成分是文化艺术产品,而形式则是建筑和设备。从博物馆和美术馆(含画廊)、图书馆、剧场和电影院四个方面来看,上海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差距。

上海博物馆的差距是:第一,总量不够。博物馆的总数除高于东京外,与纽约、巴黎、伦敦都有差距。美术馆(含画廊),上海最少,仅是巴黎的1/5,伦敦的1/4,不到纽约和东京的1/3。第二,人均更少。每百万人博物馆数量,上海4.8个,纽约16个,巴黎11.6个,伦敦22个,东京3.6个。每百万人美术馆(含画廊)数量,上海只有8.8个,纽约88个,巴黎89个,伦敦110个,东京52个。上海的问题是,博物馆和美术馆(含画廊)的运行质量与其他四座城市相比有明显差距。从五个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人次(百万人次)看,上海还不到纽约的1/2,是巴黎的1/7,伦敦的1/8,东京的2/3。从五个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均参观次数看,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分别是上海的6倍、7倍、11倍和3倍。

图书馆方面,首先,上海尽管在总量上不算最少,但是人均图书馆却最少,纽约、东京是上海的3倍,而巴黎、伦敦分别是上海的7倍和5倍。其次,布局不合理。图书馆的辐射半径,上海2750米,步行需要40分钟以上,而纽约是1344米,巴黎600米,伦敦1145米,东京950米。最后,功能不完善。由于图书馆功能单一,缺乏特色,加之藏书有限,新书上架过慢等方面的原因,上海图书馆的持卡人数和人均借阅量都很低。

剧院的问题更大。第一,上海剧院总量明显不足,与这四个城市有很大的差距,仅是纽约的23%,巴黎的27%,伦敦的45%,东京的42%。第二,演出场次不足,分别是纽约的36%,巴黎的58%,伦敦的48%,东京的63%,而音乐和舞蹈的表演场次仅是纽约的28%、巴黎的32%、伦敦的39%和东京的49%。第三,观众太少,上海的观众总数是纽约的2%、巴黎的11%、伦敦的4%和东京的5%。

电影院的情况看似不错。上海的电影院总数和银幕总数已超过纽约、伦敦和东京,落后于巴黎。差距在于:第一,每百万人拥有的银幕数仅仅超过东京,与其他三个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仅是纽约的45%、巴黎的32%、伦敦的38%。第二,电影院入场人次差距较大,分别是巴黎的39%、伦敦的55%、东京的78%。第三,公映电影数偏低,本国和国外电影加在一起,上海仅是纽约的49%、巴黎的39%、伦敦的31%、东京的27%。

此外,上海文化基础设施还存在布局不合理的现象。该集中的没有集中,该覆盖的没有覆盖到位。比如上海缺乏文化聚集区,没有与纽约的百老汇、林肯中心、伦敦西区相类似的演出集聚区和纽约第五大道这样的博物馆聚集区。而在一些社区和边远地区,存在文化基础设施覆盖面不到位或者功能不全的现象。

其次,文化艺术创作创新不足,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乏力。文化艺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是,第一,文化艺术作品缺乏原创性。原创作品的出版和推出量少,经典重演、重拍成为文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笔者在上海市芭蕾舞团、京剧团、越剧团、淮剧团、昆曲团等演出机构调研,发现几年来鲜有新剧上演,大多剧目都是经典剧目重演。第二,原创作品的质量堪忧。原创作品不但数量越来越少,而且质量不高。近年来,几乎没有给市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出现。许多观众反映,他们一次次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剧院,又一次次带着失望的心情走出剧院。许多作品内容空洞,只有用华丽的包装来增加卖点,正如观众批评的那样,一流舞美、二流表导、三流编剧。以2014年两部重头戏为例,一部是舞剧《朱鹮》,一部是新编昆曲《春江花月夜》。这两部都是原创作品,也是近年来难得的好作品,但难算上乘之作。《朱鹮》选题前沿,立意深远,创意独特,但是情节单一,叙事雷同。此外,在表演上,演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春江花月夜》好在主要演员的唱腔和表演是一流的,唱词也很美,但剧本模仿痕迹太重,有牵强附会之嫌。第三,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出现了顾上不顾下的现象。所谓顾上,就是创作者一味地以得奖为目的,以得奖为创作的最高追求,以得奖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结果造成了虽然作品得奖了,但是口碑不好,票房不高,拿回了奖杯,经济亏了,人气散了。所谓顾下,就是以观众的评价为标准。创作上的顾下越来越少,顾上又顾下也不多见了。第四,文化艺术创作人才的不断流失。有研究者专门做了一个对比研究,认为民国时期的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中国无可争议的文学中心、电影中心、报业中心、出版中心,但是,今天的上海不要说中心,连半壁江山都岌岌可危。当年上海的辉煌不是靠上海人,而是全国各地来的文化精英,但今天的上海已经吸引不到他们,都去了北京。北京有发达的文化市场,有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北京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北漂”,但今天的上海已经没有“沪漂”了。上海在文化上只认高大上,而最具文化原创力的,恰恰是那些一开始被人不在乎的草根精英。以上这些状况的持续必然导致文化艺术创作难有创新,继而导致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的乏力。

最后,市民文化参与不够,享受文化艺术成果的机会不多。通过几组人均数据的比较,这个问题可以看得更加清楚:①从五个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均参观次数看,上海人均只有0.3次,而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分别是上海的6倍、7倍、11倍和3倍。也就是说,尽管在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免费参观的情况下,上海市民走进博物馆的不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②从公共图书馆的情况来看,上海不但人均图书馆最少,每十万人才有一个图书馆,纽约、东京是上海的3倍,而巴黎、伦敦分别是上海的7倍和5倍;更为严重的是,上海的公共图书馆持卡人数也最少,仅占总人口的8%,不到纽约的1/8,而在持卡人中,人均借阅量也最少,只有1.82册,仅是纽约和东京的21%、巴黎的45%、伦敦37%。一方面说明,市民利用公共图书参与阅读的人数很少,另一方面,在少数阅读人群中,阅读也不是常态。③戏剧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承载了重要功能。戏剧与阅读文本、电视、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由作家和演员在私人空间中完成的,而是在剧场这个公共空间中,由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形成的“场”中完成的,因此与观众的互动最强,与观众联系也最为紧密。但是上海演艺产品很难进入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从人均看演出的次数来看,上海只有0.3次,是纽约的1/12、巴黎的1/2、伦敦的1/6、东京的1/3。剧院少、演出少、观众少的情况非常突出,戏剧观众属于小众之列,因此,剧院很难成为联结文化艺术作品与市民之间的精神纽带。④电影与上述三个领域相比,是受众最多的领域,但年人均观影人次也很低,只有1次,伦敦、巴黎、东京分别是上海的5.3倍、4.9倍和2.2倍。这说明,尽管市民通过电影接触文化艺术作品的情况比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剧院的情况要好,是上海市民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最主要方式,但是这个群体仍然是小众。由此可见,上海广大市民接触和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性非常不足,享受文化艺术对他们来说,只是偶尔为之,并非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文化艺术产品对广大市民来说,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