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齐王薨
齐王妃听完方太医的诊断后,便将齐王抱在怀中不放,直到侍女提醒她该入宫了,才回房让侍女给她穿好入宫觐见朝服,候在皇城门外,等宫门开后入宫。
武帝听报齐王妃求见,不知她这般早求见所为何事,齐王妃径来求见自已而非杨后必有重要事宜,便让刘常侍引齐王妃觐见。
齐王妃见了武帝就跪下嚎啕。武帝素知齐王妃温婉,为人谦和,平时说话都是细声细语,如今却不知矜持,不顾礼仪在自己面前嚎啕,心中诧异,温声说::“齐王妃请起,有什么事起来再说。”
“请陛下下诏太医院太医为齐王会诊。”齐王妃哽咽说。
“攸弟怎么了?”武帝听齐王妃是来求诏令太医院会诊的,不由吃了一惊。
“齐王昨夜昏迷不醒,太医诊断说生命垂危,请陛下下诏令太医院会诊。”
“刘常侍,速去传朕口谕,令太医院去齐王府会诊,如有结果速来禀报。”武帝令道。
“是。”刘常侍匆匆告退而去。
齐王妃起身告退后又折返,武帝看她双眼通红,似是哭了很久,心生怜悯,问:“还有什么要朕办的事?”
齐王妃:“齐王病危,府中不太安宁,恳请陛下派兵护卫。”
武帝没想到她会提出这样的请求,沉吟一会说:“朕答应你,派朕的御林军队前去齐王府昼夜守护。”
齐王妃跪谢皇恩后匆匆离开,也没去向杨后请安。她心中牵挂齐王,自然是归心似箭。
......
杨后接到宫女报信说齐王妃径行进宫见陛下求太医院全体太医会诊,还请陛下派兵护卫齐王府,陛下都允了。齐王妃面圣后就出宫了,不来皇宫请安。
杨后闻报,淡淡地说:“情理中的事,就由她去吧。”
宫女:“齐王妃此行不合礼仪,皇后娘娘应该责罚才对。”
杨后:“她最爱的人都死了,这个责罚就够沉重了。”
宫女看杨后没有想责罚的意思,便不再说什么,
杨后独坐榻上,伸出双手仔细端详着说:“若兮妹妹,对不起了。”
“起风了。”大长秋关上房门。
.......
武帝不知齐王为何忽然发病,便让内侍传御林军骑都尉前来问话。
骑都尉已接到暗探密报,知道齐王病危,便将王府发生事端仔细问了一遍,将各个细节认真推敲一番后,得出的结论是齐王怕自已病情严重影响夺储事宜,先是暗中行事以免引来不必要麻烦,现大限到了再也瞒不住了,便取了遮羞布坦然面对。毕竟有命才有争夺的资本。
他对自己的推演还算满意,但也不敢大意,又找来僚属共同商讨,大家认为这事蹊跷,但推理也合乎逻辑,在得不到更多细节的情况下,就暂以此上报。
众人刚形成共识,骑都尉就接到宫中传诏面圣。
武帝听完骑都尉汇报,心中迟疑不定,特别是听到有高人挟持方太医,便想是不是那两人中的一人,这事还得问询方太医。现在太医院太医全体会诊,齐王到底是何症状应该能够查明。对于这个弟弟,他是爱恨交加。他从没想过他会走在自己的前面,他也不容许别人让他走在自己前面。但现在他却要走在自己的前面,英年早逝,这是他不能容忍的。
“你调一队精锐御林军过去护卫齐王府,确保齐王府一干人众安全。若有人对齐王不利,格杀勿论!”武帝吩咐骑都尉。
武帝“格杀勿论”四字说得咬牙切齿,骑都尉听着不由激灵寒颤。急忙退下派人去齐王府护卫。
武帝心中烦躁,便对传令回来的刘常侍说:“今儿早朝免了,众大臣各回公衙,有急禀把折子留下呈上来。”
“是。”刘常侍告退前往金銮殿宣传帝旨。大臣们都知道齐王妃进宫面圣了,但面圣原因却是千差万别,便向刘常侍探听消息,刘常侍淡淡说自己也不知所为何事,只是刚去太医院传诏,令众太医去齐王府会诊了。
大臣们听他一说,心下已是明了,任恺、张华相视摇摇头,纷纷议论齐王怕是不好了。
......
武帝在亥时接到齐王薨的消息,不由泪下婆娑,让所有人退出,独坐御书房。刘常侍不敢远离,在门外候着,一小会,便听到了房内的哭泣声,初始还压抑着,到后来已是嚎啕大哭,哭声凄切,让他这个局外人都不由自主伤心起来。
“这以后,陛下连个聊天的人都没了。”他又退出一丈外,也在哪个悄悄抹眼泪。
杨皇后听报齐王薨脸上也有戚色。齐王薨,拔去了心头刺,她本应该高兴,现在却有了失落,认为齐王素为人谦恭,进退有度,是诸王中最杰出亲王,现在贤王不在了,真是本朝最大的损失。
.......
武帝召方太医问寻为齐王诊治一事,方太医想自已没有诏令即进齐王府诊治是大不敬,便诚惶诚恐说自已是被胁迫的。
“是何人胁持的你?”武帝问。
“是齐王徒弟。”方太医答。
“叫什么,多大年龄?”武帝不紧不慢问。
“听齐王妃叫他峰儿,比齐王世子略大点。”方太医回忆着说。
“朕知道了,你下去吧。”武帝听完便命方太医回。
方太医知武帝并不会因此事而责罚自己,忐忑心终于放下,想齐王为人厚道,他的徒弟也是知人所难之人,心下便对齐王及王府人多了份好感。
.......
“朕欲去吊唁齐王,皇后可否同去?”武帝在齐王去世头七之日在未央宫对杨皇后说。
杨皇后:“臣妾自是要去,齐王与陛下是同胞兄弟,齐王妃与我少时便识,身份自是与其他亲王不同,陛下亲临,臣妾怎可不去。”。
武帝听她今日并无责难齐王之意,心下便知所为何故,也不点破,只说,“通知齐王府明天朕与皇后亲往齐王府吊唁。”
杨后:“这个臣妾自会安排妥当,齐王府治丧,不易劳师动众的,陛下与臣妾带领几个护卫前往即可。”
武帝点点头:“如此甚好,就由皇后安排。”
武帝与杨后便衣前往齐王府吊唁,门前接待的少年一身素衣,双眼哭得通红,脸上满是悲愤。看到帝、后前来吊唁,屈身行礼答谢。
武帝看少年接客礼数周到,有些喜欢,问:“谁家少年郎。”
“陈郡谢氏谢峰,齐王爱徒。”谢峰回答。
武帝本已猜到几份,但还是开口问询确认。
确定眼前少年便是谢峰,心下甚时羡慕,想太子如有此子为学伴甚好。便点点头,对谢峰说:“英雄出少年,朕喜欢。”
谢峰:“峰师承齐王,必为天子喜。”
武帝闻言问:“因何自信能令天子喜?”
谢峰:“文韬武功,为国为民;守仁而终身行之,视人无有尊卑之分;行侠道于天下,使下情达于朝廷无欺。”
武帝:“怀大才而守仁道,以天下之心为仁心,不钻营于朝廷,确实是王弟所守大德,能如此,确能令天子喜。”
杨后:“陛下仁善,臣民方效行大德,始得一统中原,天下太平。”
武帝涣然泪下:“朕选天下贤人,要求一是学而有成;二是言行诚信,合于道义;三是忠诚勤慎;四是孝顺虔敬,恪守礼义;五是兄弟友善;六是修身自洁,勤勉谦逊。王弟率行,并以此传授世人,自是深得朕心。朕现痛失左膀右臂,如何能不令朕伤痛。”
杨后:“陛下怀念贤王,发自肺腑,但逝者已亦,厚恤齐王妻、子,方是现下妥善之举。”
武帝:“齐王与朕同胞兄弟,朕定当厚恤齐王妻、子。”
谢峰跪拜帝后:“草民代先师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万岁。”
武帝:“朕与杨后是以兄嫂身份前来,虚礼免了,你前面带路。”
齐王妃这几日茶饭不思,又加之亲自操办丧事,人已疲倦憔悴不堪,闻报帝后亲自前来吊唁,便由侍女扶起,颤微微行礼。
杨皇后扶起行礼齐王妃,抚慰道:“王太妃与齐王伉俪情深,短短数日以至憔悴如斯,齐王有灵,地下亦不忍见王妃形销狐立这般,还请节哀顺变。”
齐王妃听杨后如此安慰,越发泪流不止,哽咽不能成声,侍女不得不用双手抱着她,以免失了礼仪。
武帝心有不忍,上完香问:“王太妃欲将王弟葬于何地?”
“齐王受君隆恩,封地于齐,请归于齐;世子尚幼,若承君恩袭为齐王,必谨从君王所训,恪守本份,为君主护边疆士,传君主仁善之德,守一方平安。”王妃哽咽着奏明。
“朕就令世子迥世袭齐王,护送灵柩归齐地。诏令下达后即可扶灵柩归安。”武帝说完想了想问:“齐王旧宅可留人看护?”
“只留一人看护即可,峰儿和迥儿护送灵柩归齐。”齐王妃说着边一手拉谢峰,一手拉司马迥,要二人跪谢圣恩。
武帝:“封地路途遥远,就由现在府中的御林军护送王弟归安。”
王妃:“陛下与皇后娘娘隆恩铭记在心,不敢有违,不敢相忘。”
杨后:“王弟英年早逝,陛下与哀家自是应当抚慰幼寡,妹妹要操持丧事,去封地路途遥远,要保重身体方好。”
王妃:“我这身子怕是难以打理诸多事务,还请陛下与皇后娘娘恩准,由谢峰先归家请他母亲前来封地帮我料理丧事。”
武帝沉吟小会方说:“是荀女侠吧,也好,谢少侠可便宜行事,不必亲扶灵柩到封地。由迥儿扶灵归封地便可。”
武帝与杨后从前来齐王府吊唁到回宫,前后有半个时辰,竟然没见有官员前来吊唁齐王,心下悲伤,独自落泪。
杨后扶着武帝宽慰:“齐王贤良,不营私结党,实乃国之栋梁。可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陛下兄弟情深,世人皆知,还请陛下节哀,保重龙体。”
“王太妃与王弟情深,短短数日便如此这般,着实让人伤心。”武帝感慨。
“陛下已令世子袭王位,皇恩浩荡,他们母子当铭记于心。”
皇后虽说得是,朕心稍安。”武帝情绪渐平复。
.....
飞来峰阁上,老人依旧是坐在阁廊轩上向下面峰峦叠翠。
身旁的弟子忍受不了这么沉闷的氛围,问悠闲自在的老人:“齐王真的薨了?”
老人:“谁说的?”
弟子:“丧讯传遍中原了。”
老人:“你兮若师姐可回来了?”
弟子:“没有。”
老人:“齐王薨,你师姐必回寒玉洞且终生不会再出。”
弟子:“此事卷中怎么记录?”
老人:“就让齐王故事自此以后只流传于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