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14 室管膜下瘤
简要病史
例1,女,12岁。头痛3个月、加重伴恶心及呕吐7天。体检:双眼颞侧偏盲,双眼睑肿胀,睑结膜及球结膜出血水肿。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阴性。例2,女,52岁。头痛3个月。
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图1-14-1A),第三脑室扩大,内见类圆形肿物,以等密度为主,内见斑块状及沙粒状钙化(箭),幕上脑室明显扩张,脑室角变钝。T 1IW(图1-14-1B),肿物呈等信号(箭),边缘欠清。T 2WI(图1-14-1C),肿物为略高信号(箭)。FLAIR为不均匀高信号(未列出)。冠状位增强T 1WI(图1-14-1D),肿物无明显强化(箭),并向上经室间孔进入右侧侧脑室,透明隔受压及弧形左移。例2,增强T 1WI(图1-14-2A),右侧侧脑室体-前角较低信号、不强化肿物(箭),内见更低信号区,透明隔受压左移。MRS(图1-14-2B),Cr相对较高,NAA降低。
图1-14-1A
图1-14-1B
图1-14-1C
图1-14-1D
图1-14-2A
图1-14-2B
最后诊断
第三脑室及右侧侧脑室室管膜下瘤。
病理与临床特点
室管膜下瘤(subependymoma,SE)是一种罕见、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Scheinker于1945年首次命名,属于室管膜来源肿瘤,WHOⅠ级。2016年WHO新分类中室管膜肿瘤(ependymal tumors)的其他肿瘤包括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室管膜瘤、RELA融合阳性室管膜瘤与间变性室管膜瘤,后者为WHOⅢ级。SE约占室管膜肿瘤的8%。SE起源于多潜能的室管膜-星形细胞的前体细胞。病理学上肿瘤含有室管膜细胞和星形细胞,其中星形细胞占50%。镜下为簇状细胞核埋入致密的胶质细胞纤维基质中,常伴小囊腔形成,核分裂偶见或无。瘤细胞核形态一致,类似于管膜下胶质细胞,偶见多形核。易见小而融合的囊腔、及钙化与出血。肿瘤微血管可增生,偶见细胞突起围绕于血管周围,形成假菊形团,此时可诊断为混合性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本病可见于各年龄段,但好发于中老年,85%以上超过15岁,男性较多。临床表现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常出现脑积水。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肿瘤可以发生于脑室通路的任何位置,第四脑室下份最常见(占50%~60%),其次为侧脑室额角近透明隔处,其他包括第三脑室、桥小脑角区等处。极少数发生于脑实质内。肿块常单发,边界清楚,呈圆形结节状或分叶状,占位征象和水肿通常相对较轻。肿瘤一般小于2cm,少数可瘤体巨大、充满整个脑室。肿瘤较大时易钙化、出血及囊变;②CT上多为等或稍低密度,囊变为低密度,钙化及瘤内出血为高密度;③MR检查T 1WI上多表现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肿瘤内可见多个小囊状低信号区,个别有较大的囊状低信号区。病理学上囊状低信号区富含黏液。T 2/FLAIR上肿瘤呈不均匀高信号。但一般无瘤周水肿。T 2 ∗WI及SWI显示肿瘤内钙化呈低信号。由于肿瘤血供较差,且血脑屏障相对完整,增强扫描多数无明显强化,少数轻中度强化。DWI无扩散受限,MRS显示Cho正常、Cr相对较高、NAA降低。
鉴别诊断
发病部位不同的SE需与不同疾病鉴别。①室管膜瘤,与绝大多数脑室内肿瘤血运丰富不同的是,室管膜下瘤血运不丰富,一般不强化,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此瘤极少向脑室壁以外的脑实质扩展,即局限于脑室内,而室管膜瘤易侵犯邻近脑实质;②脑室内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常位于脉络丛,强化显著;③中枢神经细胞瘤,侧脑室体部最常见,典型者多发小泡状囊变即泡泡状,常见于青年女性;④脉络丛乳头状瘤,侧脑室体部多见,呈分叶状,强化明显。
简要讨论
室管膜下瘤为室管膜来源肿瘤之一,特点是位于脑室内乏血供肿瘤,第四脑室下部最常见,可伴钙化,一般无强化。因本病少见,常需与脑室内其他肿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