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55 畸胎瘤
简要病史
例1,女,44岁。头痛及行走不稳7天、加重1天。例2,男,58岁。头晕5天、意识不清2显示,外院CT显示左前中颅窝低密度肿块。
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图1-55-1A),右侧小脑半球高密度为主的混杂肿物,内见脂肪密度(箭,CT值-93HU)及钙化密度(箭头,CT值135HU)。T 1WI(图1-55-1B),肿物以高信号为主(箭),CT所见钙化处为等信号。T 2WI(图1-55-1C),肿物以低信号为主(箭)。T 2∗WI(图1-55-1D),肿物右侧多发低信号(箭,代表出血)。例2,非压脂T 1WI(图1-55-2A),左前中颅窝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肿物(箭),前方多发点状高信号。冠状位显示肿物位于左侧鞍旁(未列出)。压脂T 1WI(图1-55-2B),肿物信号明显下降(箭)。
图1-55-1A
图1-55-1B
图1-55-1C
图1-55-1D
图1-55-2A
图1-55-2B
最后诊断
均为畸胎瘤,例1伴出血,例2伴肿瘤破裂。
病理与临床特点
畸胎瘤(teratoma)是来自三胚层组织或异位胚胎干细胞的肿瘤,占颅内肿瘤1%以下,约占儿童颅内原发肿瘤的2%~4%及胎儿颅内肿瘤的60%。好发于15岁前,成人病例常因破裂就诊。发病机制是胚胎时期多潜能细胞脱落与分离后,形成具有三胚层异常分化组织的肿瘤,这些组织处于不同成熟阶段,无器官样排列。病理学上畸胎瘤分为成熟、不成熟及恶性畸胎瘤,均为混杂肿物,易出血及囊变。①成熟畸胎瘤为边缘清楚的分叶状肿物,可见皮肤、毛发、皮肤附件、软骨、脂肪、肌肉,囊性区内衬呼吸或消化道上皮,一般无间变,WHOⅠ级;②不成熟畸胎瘤,包括三胚层不成熟组织及成熟组织,包括软骨、骨、肠黏膜、平滑肌以及原始神经外胚层组织,常见出血与坏死。巨大者常见于胎儿或新生儿,常伴死胎,手术死亡率高;③恶性畸胎瘤,常为不成熟畸胎瘤转变所致,可见横纹肌肉瘤或未分化肉瘤成分。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常位于中线区,包括松果体区、鞍上、后颅窝等处,大小不一,呈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分为囊性与实性两类。一般无瘤周水肿;②成熟畸胎瘤,颅内混杂密度及信号肿物,内见脂肪、钙化、囊变及其他密度与信号成分,常见出血,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程度强化;③不成熟畸胎瘤,颅内生长迅速的混杂肿物,CT与MRI显示为颅内混杂密度及信号大肿块,甚至可占据整个颅腔;④脂肪成分为本病诊断的关键,成熟脂肪为CT低密度(-40HU~-140HU)、短T 1及T 2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信号明显下降,T 2WI上可见脂肪与脑脊液结构界面化学位移伪影;⑤继发征象:脑实质受压、脑室受压及脑积水;⑥囊性者破裂后可导致化学性脑膜炎等一系列并发症,CT与MRI显示脑沟裂甚至脑室内脂肪滴、脑膜强化、脑积水及脑梗死(血管痉挛)等征象。
鉴别诊断
①脂肪瘤,常见于中线区,如胼胝体周围及四叠体池,密度及信号较均匀,可伴钙化,无软组织成分;②表皮样囊肿,以偏中线部位居多,如桥小脑角区、鞍旁,也可见于脑室、外侧裂、大脑纵裂,呈钻缝样生长,密度及信号近于脑脊液,无脂肪成分,FLAIR及DWI为不均匀高信号,多无强化或轻度包膜强化;③颅咽管瘤,见于青少年或中年,位于鞍上或鞍内-鞍上,多为囊实性及伴钙化,可出血,但无脂肪成分,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④位于后颅窝者需与血管母细胞瘤鉴别,后者血供丰富,可见流空信号,典型征象为囊+壁结节,结节及实性成分显著强化;⑤生殖细胞瘤,松果体及鞍上区最常见,临床表现以性早熟及尿崩症为特征,密度较高,MR信号类似脑实质,增强扫描显著强化,易出现脑脊液途径播散;⑥皮样囊肿,仅有外胚层及中胚层结构,如皮肤及其附件,偶有骨及软骨,CT与MRI显示以脂肪为主,可伴钙化,但无软组织成分,增强扫描无强化。
简要讨论
本病较少见,但一般具有典型征象,表现为CT与MRI显示的脂肪、骨骼或钙化以及其他软组织成分形成的混杂密度及信号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