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4 脑干梗死
简要病史
例1,女,65岁。左侧肢体无力2天。例2,女,60岁。右侧面瘫及痛温觉丧失、右侧肢体无力3天。例3,女,60岁。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4天,右侧面舌瘫及右侧病理征(+)。例4,女,36岁。右侧动眼神经麻痹及瞳孔扩大2天。例5,男,47岁。眩晕、共济失调及饮水呛咳1天。例6,男,51岁。肢体无力及言语不清2天,病理征(+)。
CT与MRI所见
例1,FLAIR(图2-4-1),脑桥右侧三角形高信号(箭),内缘平直。例2,T 2WI(图2-4-2),脑桥右侧中部斑片状高信号(箭)。例3,DWI(图2-4-3),右侧黑质局限性扩散受限(箭),其ADC图为低信号(未列出)。例4,FLAIR(图2-4-4),右侧大脑脚、近中线处结节状高信号(箭)。例5,FLAIR(图2-4-5),右侧小脑下脚片状高信号(箭)。例6,FLAIR(图2-4-6),延髓中央及两侧锥体高信号(箭)。
图2-4-1
图2-4-2
图2-4-3
图2-4-4
图2-4-5
图2-4-6
最后诊断
均为脑干梗死。
病理与临床特点
脑干梗死(brainstem infarction)为最常见的脑梗死之一,常因椎-基底动脉及分支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或栓塞、动脉炎所致,约占所有脑梗死的1/5。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病理学表现为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软化。因脑干结构复杂,因此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一定程度神经定位特征,出现各种不同的综合征(约30种),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眩晕、复视、共济失调、球麻痹、肢体偏瘫或交叉性瘫痪、缄默、意识障碍等。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脑桥最常见,其次为延髓,中脑较少见,也可为多发性,好发部位包括脑桥腹侧及中线旁、小脑下脚、桥臂等。常为结节状与条状,位于脑干一侧,以中线旁较多见,病理基础是脑干穿支动脉为椎-基底动脉自中线向两侧发出,一侧穿支动脉阻塞导致脑干一侧梗死。也可位于中线区,类似于幕上的分水岭梗死。病变一般较小,多为10mm左右;②由于颅底致密骨质的影响,CT对脑干梗死评估的价值有限,常难以与伪影鉴别。超急性期一般无异常所见,此后可出现各种形态的低密度灶,边缘清楚。发病后2~3周因模糊效应导致病变密度与正常脑实质类似、界限显示不清。晚期因梗死脑组织坏死形成软化灶,表现为近似脑脊液密度的低密度影,局部脑干体积缩小。除较大梗死,脑干梗死一般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于急性晚期与亚急性早期明显强化,呈结节状或斑片状,其病理基础为血脑屏障破坏及新生毛细血管结构不完整;③MR表现为局限性长T 1长T 2及FLAIR高信号,FLAIR序列抑制脑脊液信号,因此有利于位于脑干边缘部位梗死灶的显示。慢性期呈各序列类似脑脊液信号,FLAIR序列可见病变边缘因胶质增生所致的高信号。DWI对脑干急性梗死敏感,血流中断后30min左右即可检出梗死灶,表现为DWI高信号及ADC图低信号,其病理基础为缺血后脑组织细胞内钠水潴留、细胞毒性水肿,水分子自由扩散受限。PWI显示局部血流量及血容量下降、循环时间延长。扩散张量成像显示脑白质纤维束,尤其是有助于脑干梗死时重要白质纤维束如皮质脊髓束受累的判断,评估预后。脑干梗死继发出血性转化时典型表现为T 1及T 2高信号,压脂T 1WI病变信号不下降,但常规序列对灶性出血不敏感,此时T 2 ∗WI与SWI可清楚显示病变内低信号。
鉴别诊断
①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中脑,密度及信号与脑脊液一致,无FLAIR序列病变边缘高信号;②脑囊虫病,可见头节,CT显示钙化。
简要讨论
脑干梗死较常见,临床与影像学表现常具有特征性,首选MR检查,MRI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病例责任病变的确定、以及检出超早期脑干梗死、评估预后价值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