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版前言

将本书的问世比作“十年怀胎,一年分娩”一点也不为过。这意味着一本好书,需要长时间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充分的收集资料,从中也可窥见锻造精品之作,实属不易。

回顾10年来,我对吞咽障碍的认识由知之甚少到成为吞咽障碍患者信赖的专家,在业界有一定知名度,其中经历了3个重要发展阶段。借此书出版之际,把我在此领域的渐进性学习过程,献给各位读者,并与同道们分享。

初学入门 1998年伊始,香港九龙医院职业治疗部经理郑吴倩华女士每逢周末总是带着3~5个同事,自愿义务地来我科传经授业,除教会我们制作压力衣、矫形器外,我们还从职业治疗师张秀娴小姐那里,学到了吞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技术。她很专业地为我们科室同仁讲授有关吞咽障碍的理论,示范口颜面功能评估,为吞咽障碍者做冰刺激治疗,给予喂食评估与进食技巧指导等。在她们的推动下,我专门安排了一位治疗师在康复科内开展这项工作。同年5月份,在庐山召开的全国首届康复治疗会议上,我有幸结识了当时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工作的大西幸子小姐。在游览庐山瀑布的路上,由于我的殷勤照顾,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在交往中,我从她那里也学到了不少吞咽障碍知识与技能,并获得了不少吞咽障碍文献,特别是她赠送的中文著作《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是我初期从事吞咽障碍临床工作的良师益友。这本书应是中国的第一本有关吞咽障碍的中文书籍,以至于大西幸子回到日本后很长时间我们还有通信联系。

抓住机遇 2005年3月,在香港举办了一个吞咽障碍学习班,主讲人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大学医学院吞咽医学中心主任、美国著名的言语语言病理学家Fred博士。我当时正在香港理工大学康复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当获得这个信息时,我毫不犹豫注册参加了这个学习班。尽管这个学习班主要讲授Fred女士潜心研制的VitalStim电刺激治疗仪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但作为一个医生,我十分关注吞咽造影检查在评估吞咽障碍中的应用同年8月份,在北京普康科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贾树利经理的帮助下,我特别邀请Fred女士专程来广州,进行了一次香港学习班的课程。记得在广州学习班前,我们按照Fred博士的要求,预约了几位患者,并请她到病房中挑选2位作为教学示范。在康复科病房检查患者时,她认为我们挑选的患者都需要进行扩张治疗,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学习班之后,我们的吞咽障碍诊疗水平获得了质的飞跃,在持续几年的临床评估与治疗的基础上我们与放射科、耳鼻喉科合作,开展吞咽造影检查、纤维喉镜检查,客观评价每位吞咽障碍患者。在吞咽造影中,我发现许多脑干病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的患者食管入口环咽肌不开放,于是我主动向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当时在我院工作的耳鼻喉科谢民强教授请教,利用导尿管的球囊,创新性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并获得了显著效果。与此同时,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在我科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在此后几年不同专业的会议及学习班上,我们与同行分享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临床经验与体会。经不断改进,导管球囊扩张现已成为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首选方法。

学习提高 2008年1月份,在美国北卡罗来纳中央大学语言治疗学系郝建萍副教授的安排下,作为访问学者,我应邀赴美国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进一步研修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与美国同行一起在放射科进行吞咽造影评估时,我对吞咽造影剂的使用又有了更新的认识。回国后,我们主动放弃了用碘水作为造影剂,改用国产的硫酸钡干粉,用不同食物调配成硫酸钡混悬剂。实践证明,造影效果优良。在美国期间,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举办了一个“气管切开与吞咽障碍,语言治疗师应该知道的问题”的学习班。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我自费从北卡罗来纳州乘坐14个小时的火车,参加了这个为期4天的学习班。在学习班上,美国匹兹堡大学吞咽医学中心主任Gross RD博士讲授的长期不能拔除气管套管患者安装说话瓣膜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说话瓣膜不仅能让患者立即说话,还具有改善吞咽功能、恢复喉和上气道中的气压和气流等多方面作用。迄今为止,我已在多个气管切开后长时间不能拔除气管套管的患者身上安装了这种瓣膜,均大获成功。2008年11月,Gross博士应我之邀,在广州举行的第10届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议上,向中国同行就此课题做了一个专题发言,引起了国内不少同行们的浓厚兴趣。在美国期间,另一件事也让我难以忘怀,应郝建萍副教授邀请,我站在北卡罗来纳中央大学交流障碍系讲台上,为全体研究生、老师作了“导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专题讲座,长达2小时的英文报告结束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不仅美国同行对这一治疗技术赞不绝口,在这个语言交流障碍系我的英语表达一点也没有障碍,为我的美国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时间飞逝,10年弹指一挥间。我在发展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中所走过的路程,至今仍历历在目,对前文述及的中外同仁们所给予的帮助与指导我一直铭记于心,怀着一颗赤诚的感恩之心,再次向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美国交流性学习期间,另一收获就是孕育了该书的雏形。除工作之外,利用美国先进的信息资源,我如饥似渴地查阅了大量吞咽障碍方面的文献,2008年3月,在全美吞咽障碍研究协会举行的第十六次全国年会上,我有机会涉猎了多部吞咽障碍最新专著,这促使我决心写出一本中文版专业书籍的欲望与冲动日益强烈。2008年3月17日,当我结束美国的学习与访问,在返回国内的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客机上,结合我多年的临床积累与思考,《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这部书的架构与腹稿已在我的心中孕育成熟了。

众所周知,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通常采用小组工作模式,本书从构思到出版问世,历时一年,同样也离不开团队的合作。没有中山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汪华侨教授,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谢民强教授,儿科方素珍副主任医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曾军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王晓红副主任医师等不同学科的专家们加盟,全方位高质量的向读者们呈现一部上乘之作是难以想象的。

除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外,我工作的康复科,这个朝气蓬勃的团队中的成员们也为此书的编纂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这个团队中,主管语言治疗师万桂芳,经过10年的历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吞咽障碍治疗专家。在此书的编写过程中,她提供了大量临床第一手资料和宝贵的资料图片。丘卫红、胡昔权、温红梅、兰月、欧海宁等几位副主任医师也各自承担了一些章节的编写任务。远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工作的师妹李海燕副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中央大学语言治疗学系郝建萍副教授也参加了此书的编写,并给予了许多中肯的反馈意见。姜丽、潘胜桂、何萃、蒋瑞姝、郑海清、方杰、罗子芮等几位研究生为本书案头资料的准备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我还要特别感谢李鑫治疗师,本书配图、文字编排等大量技术处理工作均由他协助完成,正由于他的无偿奉献,加快了此书的面世。

最后,我应向我的爱妻郑重地说一声“谢谢”!多年来她在身体健康欠佳的状况下,无怨无悔地照顾我,让我全身心地投入我所挚爱的事业与工作。

窦祖林

2009年3月10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