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体表刺激与“皮-脑轴”
皮肤作为人体的最大器官在生物学功能上是构成机体内外环境间的一道屏障,它永久地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应激环境之中,如太阳和热的辐射,以及机械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侵袭。从发生学的角度,皮肤与中枢神经系统均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皮肤神经末梢分布复杂并表达多种激素和相关受体,这种特性意味着皮肤与神经内分泌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相关联系。由于它的功能特性和结构上的多样性,皮肤必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特有的生物学结构来挑战各种有害应激源的攻击。
作为所有生物最外面的一道屏障,皮肤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必须形成一整套复杂的生物调节系统,以保障生物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在过去的20年中,人们已经注意到皮肤及皮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广泛交互作用的生物学网络体系,建立了Skin-Brain-Axis(皮-脑轴)完备的现代概念。皮肤中大多数传统的非内分泌细胞中存在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通过神经递质、激素或肽类物质传递信息,作用于邻近细胞或自身细胞,产生生理效应(图1-3)。这些具有独立产生内分泌物质的细胞有皮肤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细胞、成纤维细胞和Merkel细胞等。皮肤细胞分泌的内分泌物质包括性肾上腺皮质轴、性腺轴系统、甲状腺轴系统和多种神经活性物质,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成熟的是与中枢相似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Zouboulis,2009;Roosterman,2006)。人类对皮肤与免疫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1970年,Fichtelium等提出皮肤是“初级淋巴器官”,前体淋巴细胞可在皮肤中分化成熟,成为免疫活性淋巴细胞;1978年,Streilein提出“皮肤相关淋巴样组织”,初步提出了皮肤的角质形成细胞、淋巴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皮肤免疫中可发挥不同的作用;1987年,Bos等提出皮肤免疫系统学说,对免疫学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皮肤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大多数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细胞因子和分子成分。这些细胞因子组成网络系统,为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成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并对免疫反应起调节作用,保持T淋巴细胞亚群Th1与Th2的平衡,使机体对外界异物产生适度的免疫反应,以达到免疫的自稳性(Paus,2006;Roosterman,2006)。
图1-3 皮肤的4种细胞都具有内分泌和免疫物质的合成、分泌、靶受体功能,体表刺激将触发皮肤固有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反应
皮-脑轴的存在使生物形成了机体稳态的基本环境,体表的各种刺激如机械、温度、化学、辐射(如阳光)及生物刺激,特别是可以引起皮肤应激反应的各种应激源都可激活这一系统,发挥其一系列生物调控功能。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有着广泛的调节作用,影响着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及激素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协调了激素对机体的调节功能。针灸调节免疫作用主要包括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等。较强的体表刺激还可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参与对全身功能的调节(参考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