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的“军事气象学”
【原文】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详解】
简本作:“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比传本多“顺逆,兵胜也”。而“兵胜也”正好与“道”中的“民弗诡也”相对。
简本的意思是,顺应“阴阳、寒暑、时制”的天时而战,军队就会获得胜利。
天地,是兵家讲的兵阴阳,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军事气象学和军事地理学,也可以理解为战略环境。
“天”是讲军事气象学。
兵阴阳讲的天,包含的内容很多,如观星、望云、省气、风角、五音、鸟情等,这里只讲“阴阳、寒暑、时制”。
阴阳、寒暑、时制是递进关系,天有阴阳二气,互为消长,才形成了“寒暑”。寒来暑往,四分,形成了春夏秋冬,称为“四时”,也叫时制。
曹操注解说:“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天气、气候、节气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拿破仑、希特勒攻打俄国,都输给了漫长的冬季。忽必烈两次想渡海攻打日本,都因海上狂风暴雨而失败。
曹操的赤壁之战就败在了没有顺天之“阴阳寒暑时制”。曹操兴师八十万讨伐孙权,周瑜给孙权做一个关于“天”的分析,他说:“今盛寒,马无槀(gao)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用兵之忌也。”冬天寒冷,马无草料吃,士兵远征,容易水土不服,传染疾病,这是用兵大忌,曹操注解时,引用的司马法讲得很清楚,但他自己却不遵循,夏天也不宜远征,也容易传染疾病。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蛮,士卒多因瘟疫而死,所以,冬夏都不宜出兵打仗。
关于“天”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顺应大势,不要迷信;二是注意天气情况,依寒暑四时、气象条件作战。
只要顺应大势,那些占卜之类的迷信,都是为了迷惑别人,说给别人听的,不是给自己用的。
周武王伐纣时,布阵于汜(si)水共头山,突然狂风大作,暴雨惊雷,军旗和战鼓都被毁损了,武王战车上的卫士们都吓得要死。姜太公说:“夫用兵者,顺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如果失人事,则三军败亡。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智者不法,愚者拘之。如果好贤而任能,举事而得时,此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待祷祠而福从。”
周公不同意太公的看法说:“今时逆太岁,龟灼言凶,卜筮(shi)不吉。星凶为灾,请还师。”
太公大怒,说:“今纣王剖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
姜太公将算卦用的签说成枯草,占卜吉凶的龟背说成是朽骨,让人把他们都烧了,自己率队前行,武王从之,灭了商纣。
宋高祖刘裕围慕容超于广固,将攻城,将军建议不要攻城,从黄历上看,当天是“往亡”之日,是兵家之大忌,高祖说:“往亡,是我往彼亡,我去了他亡,这是大吉之日。”于是,就率兵攻下了广固。
可见,只要顺应时势,顺应大势,那些心理上的禁锢,都是自己困扰自己,都是心理暗示效应。姜太公善于占卜,但他更看中人事。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关键还在人和。
另一方面讲天时、气象情况,可以利用天道、五行、四时、风云、气象等天气条件战胜敌人,把这些气象条件转化成打仗的武器,克敌制胜。比如火攻必须得有风,没有东风,赤壁之战的火攻也不会奏效。诸葛亮熟知赤壁之气候,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东风,却不知子午谷之气候,在火烧司马懿时突降大雨,他仰天长叹“天不灭司马懿”。如果用今天气象学来解读,则非常容易理解子午谷大火之后为什么降大雨。
很多与季节密切相关的企业,都非常关注气象信息,空调企业多会购买气象信息,预测夏季气温情况来调节生产,提前准备,避免断货或压货;夏季气温30度时冰糕卖得多,超过30度饮料销量攀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