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贵神速,“快”可以掩盖自己的弱点
【原文】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详解类引】
“兵贵胜,不贵久。”这句是针对“久胜”这个用兵之害的对策,“作战篇”开篇讲了两个用兵之害:一是费钱;二是持久。针对费钱孙子给出的对策是就地解决补给问题,以战养战;对于持久,孙子给出的对策是要快,速战速决。
曹操注解说:“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梅尧臣说:“上所言皆贵速也。速则省财用、息民力也。”
久,是用兵之害,一起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财用耗费比较大,兵员、武器装备都耗费大,国内矛盾也容易暴露出来。
日本在二战时侵华战争,也想速战速决,但中国战线太长,被迫打持久战,结果耗费过大,最终失败;二战中的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闪电战,使其进展非常顺利,而在俄罗斯战场上,漫长的冬天让德国失败于此,而之前的拿破仑也失败在俄罗斯漫长的冬天。
孙子讲:“兵贵胜,不贵久。”
这里重点还是强调胜,战胜敌人,让其丧失斗志,让敌人屈服,而不是长期的消耗,这才是打仗的关键。
胜利分为速胜和久胜,无论哪种胜,总之胜是前提,但孙子更倡导速胜,因为久胜耗费太大。
当然,孙子之所以倡导速胜,是因为整部兵法都是讲进攻,都是到别国作战,而不是防守,对于防守的一方来讲,拖得越久对敌人越不利。因此,抗日战争时,毛泽东提出“持久战”的战略,巨大的消耗就可以把日本耗死在中国战场。
兵贵神速,在战术上始终要是要求快,只有快速才能弥补军队战斗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三国时期,魏国新城太守孟达,自曹丕死后,因不受魏明帝重用,他想趁曹魏后方空虚之际,举兵谋反,直取洛阳,然后归降诸葛亮。司马懿在宛城,得此情报,准备征讨,从宛城到洛阳有1600里,从宛城到孟达准备起事的上庸城有1200里,如果先向朝廷上表,等到下达命令再出动,则要托一个多月的时候。司马懿决定,以快制胜,先斩后奏,他将军队分为八路,昼夜兼程,仅用了8天,就到达上庸城,孟达刚刚举事8天,就兵临城下,城防还没准备完备,守城的将士军心受到打击,仅仅16天的时间,就将孟达叛乱平定了。
忽必烈搞定他侄子乃颜谋反,也是以快制胜,忽必烈将周围关卡封锁,封锁了调动部队的消息,就地从养鹰人及猎户中征调人员,只用了25天就到达乃颜的外围,拂晓时,突然发动攻击,乃颜仓促应战,最终乃颜全军溃败,乃颜被擒。
毛泽东在战略上倡导“持久战”,战术也提倡“速战速决”。
最后一句,“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这句呼应兵法开篇的那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强调用兵要慎重。
这里说,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的司命,主宰着民众的生死。司命,是星名,主知生死,有主宰的意思。
同时,将帅也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决定性人物。出兵打仗,如果打不赢,最终可能带来整个国家的危亡。
孙子将带兵打仗的将帅比喻成主宰民众、国家命运的神,告诫带兵打仗的将帅,人民、国家的命运都攥在你的手里,决策要慎重啊!
这里依然体现孙子“慎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