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营销
一、珠宝营销为什么会失灵
珠宝行业的营销现在遇到了瓶颈。这个瓶颈,就是营销失灵。从品牌同质化到产品同质化,再到营销同质化,从广告战到价格战,再到换新免工费战,费用增加了,效果却不好。接下来营销如何玩?深深困惑着珠宝行业!
(一)珠宝营销存在的四大困惑
第一,营销方案黔驴技穷。基本是“优惠、打折、抽奖、以旧换新”,终端营销招数老四样;新款发布、会员品鉴、影视植入、加大培训力度,品牌营销四处出击,成效却不显著。
不仅如此,竞争对手跟进得很快!你用Love,我也用;你用埃菲尔铁塔,我也用;你开发多面切工,我也搞多面切工;你刚搞了一个优惠方案,我马上跟进,力度比你的还大。是继续跟进还是放弃?跟进没利润,放弃没顾客。
一到节假日,营销人员就发怵,方案怎么才能吸引人?竞争对手会不会跟进?老板发飙:除了打折优惠,能不能搞点新花样?力度这么大,还不亏死?
结果是:老板与员工都累,无奈无招。
第二,广告的无力感。新媒体、传统媒体都做了,效果不好。户外、框架、传单、墙体广告等传统媒体投了不少钱,也组建了新团队搞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发广告、将老顾客圈在一个群里面,收效甚微。
结果是:你不投入,竞争对手在投入,你投入好像没太大效果。知道有一大半的广告浪费了,但哪一部分浪费了?深度迷惑中!
第三,市场竞争加剧,珠宝店越来越多,品牌和加盟商的业绩压力越来越大。一个乡镇有十几家珠宝店铺,一个县城有20~30家珠宝店铺,给大家的感觉是珠宝店比米店都多。
更令终端老板头疼的是,只能卖5000万元的货,品牌方已经压了7000万元的货。怎么办?只有以旧换新、免工费,甚至不限克重。只为冲业绩,如业绩不达标,加盟权可能被收走。
比如在一个县城,你是区域代理,加盟的品牌已经开了3~5家店,但品牌业务经理说市场有潜力,还要再开一家店。你如果不开,会有其他加盟商来开,开了估计不赚钱,不开就增加新的竞争对手,怎么办?
结果是:厂商博弈加剧,小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加盟商从言听计从变为默默反抗。
第四,消费者越来越挑剔,而且部分消费者玩起了“消费漂移”。
先看挑剔:消费者不是挑剔品牌,就是挑剔价格;不是挑剔款式,就是挑剔服务。更是挑剔你的态度,稍微不满或者觉得被欺骗了,就要用微信曝光你,甚至拉条幅要说法。
再看漂移:店铺越来越多,品牌越来越多,购物中心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天猫、京东等电商渠道,消费者买产品就会漂移。
一是区域漂移,比如乡镇的消费者会漂移到县城消费,县城的消费者会漂移到地级市或省会城市消费;二是空间漂移,在一个区域内,有体验业态的(影院、餐饮、娱乐等)购物中心或百货商场,节假日的客流越来越大,而单一品牌专卖店的聚客能力在下降。这是空间漂移。
2017年圣诞节,很多县城里的珠宝店感受到了消费者漂移带来的客流锐减。
结果是:获客的难度越来越大,营销成本不断加大,消费者的忠诚度严重下降。
(二)营销失灵的根源:离消费者太远
对于消费者主权时代、智能共享时代的到来,珠宝行业认识不够,制造商、分销商、品牌商及终端代理商的运营思维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深度分销时代,形成“离消费者越来越远”的局面。这是行业的痛点和营销失灵的根源。
(1)生产企业的痛点:开发效益低,生产成本高。
生产企业讲究的是生产效率,越是标准化的产品越好规模化生产,成本也越低。而现在是个性化时代,产品创意和生产线要支持个性化制造作业平台。
目前,珠宝生产企业的设计师离消费者太远,只接触委托商,要么根据委托商的设计来加工制造,要么自己开发一些新款供大家选择。因为离消费者太远,很多设计不接地气,订单很少,加工好的成品还要重新拆改、熔化,造成了很大的成本负担;如果没有新款开发,订单会更少。进退两难:开发新款成本太高,不开发新款订单减少。
百泰首饰,“中国黄金制造第一家”,是30000多家零售商和400多家品牌商的主要供应商,一年几百亿的加工额,效益几何?百泰发力点是新工艺,每年也推了不少新款,消费者认可的有多少?为什么连自己的品牌百泰在终端也是不温不火?
星光达、仙路都是行业排名前列的生产企业,但都离消费者太远,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效益低,生产成本高”的困扰。
(2)批发企业的痛点:重金作嫁衣,吃力不讨好。
在珠宝行业,以批发业务为主的粤豪,在研发方面下的功夫不小,从人才到资金,投入很大。寄希望各零售商和品牌商多拿货多卖货?从“未来系列”到“QQ表情”系列,研发与推广花费不小。可谓为品牌作嫁衣不惜重金,但市场反映如何?很多新款是设计师表达,而非替消费者表达,结果吃力不讨好。主要是对消费者不熟悉,缺乏场景感和仪式感。
(3)分销企业痛点:加盟拓展一片火红,零售业绩提升太难。
很多品牌商主要做深度分销,没有自己开店,导致对加盟商很熟悉,对消费者不熟悉。换句话说,品牌离加盟商很近,成为加盟商的好伙伴、好导师,但是由于以分销为主,自己没有开零售店铺,全部靠加盟商开店。结果也是离消费者太远,在终端与其他品牌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中很吃力。
(4)品牌企业的痛点:在品牌形象和品牌业绩的冲突中煎熬。
以周大福、老凤祥为主的品牌企业,全国有几千家终端,有直营的、有加盟的。随着竞争加剧和终端的价格肉搏战,这些品牌也间接加入价格战。比如购物中心会拿这些品牌打价格战,超低的价格损失由终端自己贴补,从表面上看,品牌业绩没有影响,但过频的价格战直接损坏了品牌形象。
在品牌理论中,有一个价格恒定原则,价格不恒定的品牌不算高端品牌。消费升级背景下,全国性的品牌参与价格战不要太频繁,应该玩“价格恒定”,这就是幕后原因。
(5)资本企业的痛点:传播而无交互,金钱没换来认知。
行业内一些上市公司,如金一文化,借助央视每年投入4亿多元的广告费,想一举砸出来一个“国民品牌”认知,终端加盟趋之若鹜。结果如何?
毕竟时代不一样了,以前是大众传播,讲究的是“播”,播出的平台越大,效果越好。现在是小众传播,讲究的是“传”,内容越交互,传的效果越好。
(6)零售企业的痛点:关注消费者的老板不接触消费者,接触消费者的员工关注的却是老板。
按说零售企业最接近消费者,但事实是老板比较关注消费者,但离消费者很远;员工离消费者最近,却将重心放在了关注老板上。
珠宝行业很多老板从业10年、20年,原来自己管店的时候,亲力亲为,比较了解消费者,因而获得了成功。现在代理好几个品牌,开了好多家店铺,基本上不再抓门店的具体运营,如进货、门店管理、会员管理,所以离消费者很远。
店长、柜组长、一线导购员离消费者最近,但他们最关注的是老板的喜怒哀乐,因为老板决定了他们的升迁和待遇,不敢轻易做决定,什么事都听老板的指令。关键是时代剧变,消费者更是变化良多。一个对消费者感知很差的老板处处做决定,终端的管理和竞争可想而知,这就是为什么新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而价格战此起彼伏的幕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