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执着毁了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关心,严重错位

估计很多身为家长的读者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闪过的念头是,“我不关心我的孩子?难道是你在关心我的孩子?……”

假如我的判断没有错,请暂时收起你心中的不满或者委屈,继续尝试着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你认为在哪些情形下,孩子最需要家长的关心?

——你平时对孩子表示关心的时候,都采用过哪些具体的方式?

——当你用自认为很好的方式关心孩子之后,你注意过孩子的反应吗?

——你是否认为,只要是你表达的关心,孩子都应该欣然接受?当你的关心孩子并不领受(情)的时候,你做出过什么反应?

——当孩子向你提出某些要求(尤其是一些确认过分的要求)的时候,你是如何应对的?

——……

下面,我们就上述所列问题,结合常见的日常场景和情形进行一些探讨。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够在孩子处于以下两种情形的时候表达自己的关心:

一是情绪低落或者害怕的时候。比如遇到某种困难、遭受某种挫折或者某些打击的时候。

二是生病或者受伤的时候。这两种情形之下的关心的确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温暖,也能够让孩子获得一定的安全感。

实际上,如果家长能够在以下关键时刻及时给予孩子真切的关心,提供正向、积极的反馈,必定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孩子阳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强大的、内在的自信心。

(1)当孩子向我们讲述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些趣(小)事的时候。

我们是抱持耐心认真倾听,还是显得不耐烦,甚至中途打断?是饶有兴致地适时询问细节,还是面无表情地假装在听?

(2)当孩子为某件事情高兴或者兴奋的时候。

我们是与其同乐还是视而不见?是诚意询问令其高兴或者兴奋的关键细节,还是笼统回应“真替你高兴,看到你开心真好”之类的表面敷衍?

(3)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某个景物,或者某个现象产生兴趣(好奇)的时候。

我们是积极支持还是消极阻止?是否愿意(能够)进一步询问孩子之所以产生兴趣(好奇)背后的原因?是否愿意和孩子一起去发现或者感受那些令人产生兴趣(好奇)的具体细节?

(4)当孩子向我们提一些看起来幼稚或者难以回答的问题的时候。

我们是给予耐心的回答、解释,还是敷衍了事,甚至干脆胡编乱造?是否敢于向孩子坦诚自己也有很多东西不懂?是否愿意和孩子一起去寻找某些问题的答案?

(5)当孩子专注地做完某件事情(甚至是玩游戏、看电视节目,或者做其他在家长看来有些无聊的事)的时候。

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孩子做的是什么事情,还是孩子专注于这件事情背后的某些品质?如果孩子专注的并非你认为“正确”的事情的时候,是否能够克制住自己,不在中途强行制止或者打断?是否愿意(能够)进一步询问孩子专注于某一事情时的真切感受,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某些值得鼓励和挖掘的品质?

(6)当孩子想尝试之前从未做过的某些事情的时候。

我们是向孩子及时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还是因为某些可能存在的风险而蛮横地阻止?是否愿意(能够)和孩子一起面对并承担可能失败的后果?是否愿意(能够)进一步询问、了解孩子之所以想尝试的真实动机?是否能够关注到孩子发出某些请求帮助的信号?

(7)当孩子在公众场合遵守相关规则的时候。

我们是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和赞赏,还是视而不见?是否愿意(能够)进一步询问孩子为什么能够这样做?从哪里知道应该这样做?是否愿意(能够)与孩子交流如何看待这样做可能会“吃点亏”的情况?

(8)当孩子对弱势群体有所关注的时候。

我们是鼓励赞赏孩子这种关注,还是无视甚至阻止这种关注?是否有认真观察孩子的表情变化和情绪反应?是否引导、鼓励孩子向弱势群体做一些善意的反馈或者举动?是否愿意(能够)引导孩子建立对这样的群体也同样需要给予尊重的意识?是否愿意(能够)呵护孩子可能已有的同情心和恻隐之心?

……

相信还有更多的场景和情形,孩子会有从心底想得到家长关心的期盼。

只是大部分时候,家长都可能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正确或者合适的关心“强行”给了孩子——孩子就只能做出两种选择:

一是假装接受这份关心,实际上心里很失落。

二是直接做出不领受的反应。无论如何,这样的关心不但没有任何作用,还有可能破坏与孩子亲密互动的关系。

所以,家长对孩子真正的关心,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看见,更要听见。

不但要对孩子的行为及其结果做出及时的回应,更要向孩子发出“我愿意和你一起”这样的信息并传递这一意愿,继而进行适度的询问,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诉求,以便做出积极的响应,包括鼓励、赞赏和支持或者安抚、提醒和建议等。

(2)主动,但需适度。

在家长做出某些表达关心的具体行为之后,注意观察孩子的反馈。询问要适可而止,不能穷追不舍,甚至触及孩子自行定义的“隐私”——因为在你看来无关紧要,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不尽然。

(3)满足,但不迁就。

在孩子向家长明确提出某些需求或者需要的时候,在不超越彼此约定的范围,或者的确是生活、学习所需的情况下,要及时回应并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超出家长现有能力范畴之外的任何要求,都不能轻易迁就孩子——要愿意向孩子坦诚自己并非无所不能。

(4)具体,而不空泛。

在家长向孩子表达关心的时候,不能笼统、含糊,或者仅仅停留在空泛的言语上,要有具体的举动,包括开启有效的交流和对话、亲吻拥抱等肢体动作,或者一起参与实际行动等。

(5)及时,还是及时。

当发现孩子有某些具体表现并期待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虽然事情过去之后再表达关心也没有错误——糟糕的是可能孩子已经忘记这件事情,甚至已经不再有期盼了,但是孩子当下的那份失落或者失望可能会让他的记忆更加深刻。

所以,真正对孩子的关心,除了有心之外,更要有形、有行。

所谓:

世上孩子需关心,却说关心靠本能;

但凡实际无举措,哪怕沥血也枉然。

情绪低落有病痛,嘘寒问暖当可赞;

更有期盼藏心头,能否彼此把话谈。

关键时刻需看见,主动询问忌空泛;

具体行动来落实,如是关心方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