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集成供应链
第一节 什么是供应链
在企业管理史上,供应链这一概念出现比较晚,其发源大概由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触发,后上下相趋,交融而成。宏观层面发端于从产业视角去看形成逐次供应关系的多个企业形成的链条,侧重观察和分析产业价值链构成、具体企业价值链构成,关注点在产业成熟度、企业竞争战略,也是设计企业商业模式的重要依据。微观层面则是由企业内部生产概念扩展延伸而来,关注直接围绕产品交付而彼此连接的各个功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这两个层面的供应链内涵既有区别,也不可分割,只是侧重有所不同。前者为后者提供运营环境、运营方向、运营原则,而后者则是前者的构建设想得以实现、效率得以提升的职能基础和驱动源泉,也是前者的落脚点。
不管从宏观视角看,还是从微观视角看,供应链概念的产生都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工业时代的发展史,从某个视角看,也是专业分工、社会分工发展逐步精细化的过程。宏观意义上的供应链基于产业层面不同企业的社会分工而产生,微观意义上的供应链基于企业内部不同专业的功能分工而产生。
在工业化时代的前期,具有标杆意义的大型企业往往采用“纵向一体化”模式,也就是企业除了生产终端产品,还把制造终端产品需要的部件、材料,一层一层都由自己的企业生产。最典型的例子是早年的福特汽车,它拥有矿山、煤田、电厂,有冶金厂、玻璃厂、橡胶厂等,造一辆车所需物件基本都是自己生产的。但是“纵向一体化”模式是反分工专业化模式的,经营太分散,也保障不了每个环节的专业化水平,虽然一条链上的利润都留在企业内部了,可全链条的经营风险同样也都由企业自己承担了。更重要的是,转身慢、灵活性差,比如福特要换一个车型,需要一年的准备期。当时斯隆带领的通用汽车,就是瞄准福特这个弱点,实施持续创新和“横向一体化”模式,而迅速超越了福特汽车。“横向一体化”模式,就是企业只生产最终成品和少数关键部件,大部分零部件向市场上的专业生产商采购。在“横向一体化”逐步为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采用后,宏观意义上的供应链也就应运而生,如何构建自己的供应链才能确保供应,才能获得成本优势、质量优势,选择什么样的供应商伙伴,如何确保供应商与自己业务的协同等问题自然摆在了眼前,这就是供应链要解决的问题。
微观意义上供应链概念的产生,一方面受宏观供应链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同企业内部分工专业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关键促生诱因则是“3C”(Customer:指消费需求不断变化;Competition:指竞争加剧;Change:指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变化)。
如果说蒸汽机和电的发明奠定了工业革命的硬件基础,那么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提出和应用,则是奠定了工业革命的软件基础。分工理论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生产效能,后来分工理论经过泰勒、福特、斯隆等关键历史人物的推进,进一步发展为专业分工理论、社会分工理论。可以说工业时代企业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就是分工专业化持续扩充、持续深化、持续精细化的过程,其重点在专业方法与工具的发展与创新。一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个具体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看到这个影子,比如一个初创的小型企业,开始分工是粗线条的,就是销售部、财务部、技术部、生产部而已,后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部就会逐步裂化,分离出更专业的工程部门、质量部门、计划部门、设备部门、采购部门、仓储部门等。
基于“3C”变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冲击,我定义了两个概念:慢节律时代和快节律时代。慢节律时代企业生产的关键特征是大批量少品种、产品构造相对简单、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毛利润相对较高。快节律时代则与之相反,企业生产的关键特征是小批量多品种、产品构造复杂、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产品定制化多、毛利润较低。几乎所有行业大的发展趋势是从慢节律时代走向快节律时代,但这个变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并且不同行业的演进进程也是不同的。
在慢节律时代,供需关系低频变化,相对稳定,这时候产品供应的关键就在于生产功能。生产功能强大,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供应可以满足,质量、计划、工程工艺、采购、仓储等功能相对于生产功能,都处于附属性位置。这种情况下有供应链之实,但无供应链之名,生产就是供应链的代名词。从组织关系上,生产、质量、计划、工程工艺、设备、采购、仓储等部门之间是分离的平行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同销售、研发、财务等部门的关系并没有太大区别。
快节律时代逐步来临后,供需关系高频动态变化,企业面临的情况是客户需求差异性大、产品多、变更多、异常多,为了满足对客户的交付,对与交付相关的各功能部门之间的协同要求大幅度提高,过去那种核心关注生产环节、各功能部门主要关注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升、各功能部门通过简单接口进行协作的模式不再能满足。于是围绕交付这个核心任务,就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生产运作模式,要把生产、质量、计划、工程工艺、设备、采购、仓储等功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自上而下的运作设计,除了各自的专业性提高,各专业功能之间的协作、协同变得更重要起来;组织关系上,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对最终交付负责,于是微观意义上的供应链概念产生了,并且迅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很多企业也开始设立作为公司一级部门的供应链部门。在国内,十多年前使用供应链概念的企业并不多,而今天大部分企业都在使用供应链概念,并且纷纷设置了供应链部门。虽然设置了供应链部门并不代表着企业实质性供应链运作真有了大改善(事实上,多数企业的供应链部门空有虚名,尚未把供应链运作为一个真正的整体),但至少代表了企业管理意识上的进步。
微观意义上的供应链和宏观意义上的供应链在实际运作中是一体的,企业内部的供应链部门也应该承担着运作宏观意义上供应链的大部分职能,比如平衡好供需关系必须要着眼于宏观供应链格局才能做好,比如采购部门除了管理供应商,还要管理供应商的供应商。
供应链概念虽然发端于制造业,但其实也适用于商业、工程、服务等行业,有交付的地方就有供应链。反过来看,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其实就是这个企业的交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