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
一、民族声乐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是人对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它尊重人的理想和信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演唱艺术。它产生于劳动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明,传承了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对于我们学习和了解民族精神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当前,我国声乐教育学科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还有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教学是局限在技巧层面的教授,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有待于我们的教学队伍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声乐教育不能被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特殊嗓音的开发,它是一种发展各种能力、发展创新民族声乐艺术的教育行为。
民族声乐是一门要求技巧和文化素质上都有深厚功底的学科。加强声乐专业人文化的教育,突破对单一技能的学习,学习各学科文化知识,先做文化人,再做专业人,这是当前提倡的通识教育理念。如果教学以技能传授为主,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内在文化修养的提高,就会造成学生内化不足,流于表面,艺术的表达得不到深刻的体现。
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是由民族文化赋予的,声乐艺术的形式是由文化塑造的。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千差万别,这种差别正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造成的,因此说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是一个影响越来越广泛的歌唱艺术。现在,有更多的人在从事和学习这一民族文化,展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旺盛生命力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二、民族声乐的社会功能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品类丰富,内涵深刻,每一时期的声乐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景象和一定的文化、政治背景,也就是说能够反映时代的特征。同其他艺术一样,民族声乐艺术不但反映社会还反作用于社会现实生活,社会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反映社会生活的声乐艺术也随之变化和发展。
在我国古文《乐记》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古代,声乐艺术就与社会、政治相关联,并且认为声乐是社会政治的反映。一个时代的声乐应该是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并且体现当时的社会精神面貌,与社会、历史共同发展。
民族声乐的社会功能体现了声乐艺术的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因此,在任何时期都要求声乐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在祖国处于危难时刻,在全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创作了鼓舞人心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颂》,有力地支持了人民的解放战争,增强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反映了革命思想和精神,代表了社会进步力量。
达·芬奇讲:“艺术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我国有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这些声乐作品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相传下来的,它们记载了劳动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山西民歌《走西口》反映了因家里贫困,丈夫不得不离别家人远走他乡去谋生路,妻子送别丈夫时的悲凉心情;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则表现了见到太阳心情舒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又如河北的《小白菜》,以生动的语言、精练的音乐素材成功塑造了旧社会农村孤苦幼女的形象。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入。音乐的元素也开始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我国的民族声乐也开始陆续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如宋祖英、谭晶、王宏伟等我国优秀民族声乐歌手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唱会,这对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在加强我国与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国民族声乐的魅力在感染着世界人民的同时也为各国人民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