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军事
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索维之鞍,俾手有所执射,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田猎,凡其奔骤也,跂立而不坐,故力在跗者八九,而在髀者一二。疾如飙至,劲如山压,左旋右折,如飞翼。故能左顾而射右,不持抹鞦而已。
——〔南宋〕彭大雅
(《黑鞑事略》)
1271年某月某日,伊儿汗国可汗阿八哈——旭烈兀之子——收到一封来自他的伯父、元朝皇帝忽必烈的书信,后者请他帮忙找几位能够制造石炮的工匠,因为攻打南宋已进入关键时刻,急需加强攻城部队的火力。
读完信后,阿八哈马上派人通知两位制造石炮的大师,一位是木发里(很可能是今土耳其的西尔万地区)的阿老瓦丁,一位是旭烈(很可能是今叙利亚的阿勒颇)的亦思马因,命他们立即启程前去援助忽必烈。于是,两位大师携家带口,乘坐驿站车马,日夜兼程地赶到大都(今北京)。
他们住进了朝廷安排的官舍,很快就造出第一批石炮。这批石炮被安置在大都的五门之前。忽必烈亲自观摩了石炮的试射。他对演习效果非常满意,赏赐了两位大师不少绫罗绸缎。
在元朝攻打南宋的过程中,两位大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至元十年(1273年),亦思马因曾随元军攻打襄阳。刚开始的时候,石炮的威力没有发挥出来。于是,亦思马因仔细察看地形,然后将石炮安置在城外东南角。据《元史》载:
〔石弹〕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既而以功赐银二百五十两,命为回回炮手总管,佩虎符。十一年〔1274年〕, 〔亦思马因〕以疾卒。
阿老瓦丁也立下了无数军功。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横渡长江,平章阿里海牙(畏兀儿人)派人寻求回回炮工匠,于是,阿老瓦丁奉命前去支援,“破潭州、静江等郡,悉赖其〔阿老瓦丁〕力”。四年后,忽必烈任命他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1285年,忽必烈再次提拔他为副万户。
上面这些史料皆出自《元史》。读者至少可以从中得出三个结论:其一,蒙古军并非仅由蒙古人组成;其二,蒙古统治者对其统治范围内的军事技术分布状况很熟悉;其三,蒙古统治者唯才是举。
事实上,这三个结论同时说明了一件事,即蒙古统治者在玩一种类似“滚雪球”的游戏,他们在征服某个地区之后,会整合这个地区的军事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然后利用这些资源去征服下一个地区,然后又整合并利用下一个被征服地区的军事资源,继续其征服之路。
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所在的伊儿汗国,就是旭烈兀征服西亚后建立的汗国。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儿子,是蒙哥和忽必烈的同母弟弟。蒙古统治者征服西亚地区后,就对这个地区的军事资源做了整合,为其后对其他地区的征服提供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某个地区具有优势的军事资源,尤其是其中的技术资源,往往是吸取了其他地区经验的结果,它意味着,蒙古统治者对某一地区军事资源的整合,实际上是对多个地区的军事资源进行整合。
换句话说,蒙古大军攻打南宋——当然也包括其他地区——所使用的军事资源,并不只是自己的本土资源,而是综合了包括北地汉族、突厥、契丹、女真、党项、畏兀儿、波斯等民族在内的所有被征服者的资源,还包括这些被征服者从其他地区吸收的技术资源,总而言之,蒙古人的军力综合了多种文明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