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传世之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都来喝羊汤啊

先秦典籍记载,中华文明的步伐走到夏代,进入了奴隶制文明社会大门,夏禹定天下而划分九州,铸造九鼎,以作为社稷和王权的象征;九鼎随王朝的兴亡先后由夏而传至商周王朝。由此可见,重鼎大器向来是中华文明历程中最明显的标记。毛公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青铜重器,也是我国迄今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毛公鼎

从出土那一刻起,它近百年的传奇故事让世人充满好奇,而且毛公鼎保存在潍坊就有60年的光阴,这与金石学家陈介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不妨通过稀世瑰宝毛公鼎重大的学术价值与问世后的坎坷命运来一睹它的尊容。这是一件在地下沉睡了近三千年的西周青铜器。自从毛公鼎出土的那一刻起,它的坎坷命运就已经悄悄拉开了序幕。

清道光年间,正值春季,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翻弄土地,他的两亩薄田是全家人生活的依赖,为了多收点粮食,他一直想把田中的那块大石头搬走。这块石头个头不小,他喊来了两个乡邻帮忙。一顿饭的时间,他们就把石头挖了出来。

谁知,在石头的底部泥土里,董春生还看到了一个圆滚滚的家伙,好像是个青铜物件。3个人见挖到了宝物,惊喜万分,顾不得石头,连忙把宝物抬出来。董春生用手拂去上面的泥土,原来是一个鼎,上面密密麻麻的有很多字。

“这家伙一定很值钱吧?春生大哥!”

“不知道,别出声,找个机会卖了它,银子咱们三个一起分!”

“春生大哥,跟着你,我俩也沾光了,哈哈!”

三个人本想等天黑之后将大鼎偷运回村里,可惜农村好打听事的人多,凑热闹的人也多。旁边的田地里有干农活的人,也知道董春生今天要搬走地里的大石头,就等着看这个热闹呢!有两个干完农活的人见董春生三个人围坐在地里不动,就以为他们在歇晌,就走过来,想蹭一锅烟抽抽。走到近前,他们就看到了这个大鼎,董春生想掩藏也来不及了。

这两个人看着眼红,嫉妒地嚷起来:“嗬,好家伙,有这好东西,大家开来看啊,春生挖出宝了!”附近的村民闻讯赶来,将大鼎围得水泄不通,董春生无奈,只好抬着大鼎在众人的跟随下回到家里。

第二天,一个自称姓牛的古董商人出现在董春生的家里,他很在行地端详着大鼎,见鼎内有密密麻麻的一大篇古文字,知是“宝鼎”,便和董春生商讨价格。众村民七嘴八舌,有的说卖50两,有的说卖100两,还有的说卖120两。董春生心里没有主意,他故作镇定,让古董商开价。古董商见董春生不主动报价,以为卖家识货,生怕拖久了有变化,就当即开出白银300两银子的价格。

这300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从《大清会典》卷“文职官之俸”条中了解到:一品岁支银180两,二品150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从九品、未入流31两。此为基本工资,称“正俸”;而“京员(中央机关和京城地方官员)例支双俸”,即在基本工资之外加发同样数目的津贴,称“恩俸”;此外“每正俸银一两兼支米一斛,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加倍支给”,称“俸米”;三者相加,就是清朝公务员的工资了。例如:一个七品知县年收入就是45两银子再外加45斛米(1斛相当100升)。可以看出,300两银子在当时还是非常有购买力的。

清朝银锭

董春生大喜,当场成交。雪花白银堆满了桌子,董春生没有食言,和他的两个小伙伴每人分了100两白银。董春生知道村里人都爱热闹,也爱占点便宜,就提议三个人凑钱买10只羊用大锅做羊汤,宴请全村人喝羊汤。众村民听了无不欣喜万分,大赞董春生三人仗义。